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  相似文献   

2.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  相似文献   

3.
关于君臣关系,传统文化中存在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命题。孔子总结夏、商、周的经验教训,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命题,明确指出,君主要依照礼法差使臣民,臣民则要对君主尽忠。它既承认君主的无上权威,要求臣民效忠于君主的统治,又对君权提出约束,让它依礼统御臣属,以便恒久维持一种合乎秩序的君臣关系。苏轼肯定并阐发了孔子的观点,他说:“君以礼使臣,则其三皆君子也。不幸而非其人,犹不失廉耻之士也。其臣皆君子,则事治而民安。士有廉耻,则临难不失其守。”这就是说,“君使臣以礼”的意义在于使臣子受到约束…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凡人于交友之间,口惠而实不至,则其出而事君也,必至于静言庸违。故舜之御臣也,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而孔子之于门人,亦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示世人:无论为人处世,还是从政为官,言行一致均为应当恪守的本分,决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相似文献   

5.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导刊》2012,(5):55-55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端,正也]。”  相似文献   

7.
三、“人有十等”不包括农业劳动者 《左传》昭公七年,楚申无宇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对这段话,清人俞正燮《癸已类稿·仆臣台义》解释得比较明晰。他说:“ 皂者,赵策所谓‘补黑衣之队’,卫士无爵而有员额者,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4,(9):53-53
十五年,楚子伐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日:“不可。古人有言日:‘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日:‘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日:“晋师悉起,将至。”郑人囚而献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乃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汝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日:“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之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合之以归。(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  相似文献   

9.
明太祖朱元璋“删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 作为亚圣,孟子的火气很旺,思想中也颇有一些原始民主主义的原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恶法非法,暴君非君,面对恶法和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上光彩夺目的名言。  相似文献   

10.
近读《诸葛亮新传》,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疏中有这样一段话:“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贲师,臣职是当。请自眨三等,以督厥咎”。看来诸葛亮实在无愧一代贤相,他对街亭之失不仅承担责任,还  相似文献   

11.
据《资治通鉴》记载:春秋战国时,魏国国君文侯极好音韵,且造诣颇高。有一次,文侯邀请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听韵,当别人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时,文侯却听出伴奏的钟声音律不整齐,当即评论道:“钟声不比乎,右高。”田子方听后,鄙夷地一笑道:“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此话大意是:贤明的君主把身心精力都用在治理国家大事上,糊涂的君主则迷恋  相似文献   

12.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在其《从政录》中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之."他将为官者廉洁从政分为三种层次和境界,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其中"见理明而不妄取",也就是说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高尚、严格廉洁自律,这是廉洁的最高境界.清正廉洁历来是人民群众对从政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3.
事不避难     
正东汉名将虞诩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颇有建树。汉安帝年间,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遭到叛匪数千人连年聚众作乱,州郡无法平定。当朝廷派虞诩去朝歌当县令时,虞诩的朋友都替他担忧,他却坦然答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虞诩在率部征剿叛贼的过程中,多谋善断,指挥有方,很快平定了朝歌叛乱。"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意谓有志者不追求常人所能做的容易事,而是遇到难事不回避,迎  相似文献   

14.
<正>(上接总第320期)鼓吹变法作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总办,他格外关注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的表现与命运,对"同学诸友,除方益堂一人外,无不见危授命,其尤异者,则镇远大副杨君雨臣"的表现,感到欣慰与骄傲;对淮军节节败退,以及海军"将弁死事甚众,刻所可知者,邓世昌、林永升、林履中、黄鞠人建勋"的牺牲,十分悲伤与震惊。他沉痛地说:"事势至此,本为发难时所不料及,所最可痛者,尤在当路诸公束手无策,坐待强寇之所欲为"。"诚恐四千余年之文物声明行将扫地而尽,此惊心动魄之事,不料及吾身亲见之也。"  相似文献   

15.
褚家永 《北京观察》2003,(11):48-49
鉴于古代君王的兴亡成败,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指出了官吏腐败对国家的危害。他认为,为臣者成为奸邪有“八术”。其中第四叫作“养殃”,即为迎合君主的享受奢淫,而去“尽民力,重赋敛,顺其所欲”,他们却“树私利其间”,“此亡国之风也”。“有道之国”必须使“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私为功”。商鞅也曾明确指出:“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商鞅把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谋取非法私利的“大臣”、“秩官之吏”,形象地比喻为社会的蠹虫,认为这些蠹虫的存在必将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全,需要及时予以清除。  相似文献   

16.
正《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相似文献   

17.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同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音西)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相似文献   

18.
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召信臣甘做亲民之吏,躬身劝导农耕,出入于田间,风餐露宿,因此得到百姓由衷的爱戴。何为亲民之吏?清代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有过这样一番论述:“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民以诚,示民以信,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体之象也!”视民如伤,爱民如子,让百姓觉得可信可交,不感到畏惧,方能凝聚民心。  相似文献   

19.
李进 《求索》2011,(12):255-256,231
陶渊明归隐之原因多端,如忠晋之思想与不事刘裕之态度、自矜高门之意识、逃避政治祸害之心理。其自述为归隐原由而为世所称关之“自然”思想,则为其人忠于晋室、不事刘裕之政治立场与态度之借口、托辞,而非其归隐之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20.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是新时期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同是一个“事”字,其含义也有不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之“事”是事业之“事”、职责之“事”、为人民谋利之“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