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海东 《美国研究》2016,(4):9-36,5
当前,美国政策精英就美国对华政策展开了一场全方位、多元化的政策大辩论。"务实容纳论""接触合作论""反省妥协论""接触融合论""接触遏制论""遏制论"等不同认识在碰撞互动。美国决策精英正弱化以往对华接触与融合的政策基调,缓慢但却明显地推动对华政策朝着挤撞方向发展。美国对中方意图的习惯性误判、美中两国国际秩序观的差异、美国认定其国内问题的"责任在中国"等因素,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带有强烈的悲剧性色彩。在此次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和大调整中,走出"领导陷阱"、学会"换位思考"、认清"戴维斯陷阱",将有助于美国理性地认识中国和保持稳定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9月5~7日,"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成立50周年纪念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与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和美国的3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通过大会报告、主旨演讲、分组讨论三个环节,与会学者就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改  相似文献   

3.
"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7~9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是由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中国史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来自中国、韩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行了题为"中国、美国与东南亚:竞争与合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围绕中国、美国与东南亚国家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8~9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民主政治与中美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波士顿学院、丹佛大学、田纳西大学、大西洋理事会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民主政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美国推进民主战略与对华政策、民主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状况与前景、中美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合作潜力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正大国战略: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王缉思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国际战略和世界政治的学术思考的结集。全书分为"中国的国际战略""中美之间""远观美国""世界政治评说""治学与读书""学人情怀"六个部分,其中囊括了作者对中国外交及国际战略的总结与前瞻,对中美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解读和判断,对美国内外政策与美国兴衰的评估,对近30年来世界政治走势的剖析。除了这些深入分析国内外大势的战略思考,本书还收集了作者为一些学术著作或学术期刊撰写的序文,以及作者接受国内媒体采访的访谈录,这些篇什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兴起于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可以把在过去三十年间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划分为三代,在第二代学者时期,来自东南亚的“归国华侨”在东南亚研究领域里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他们与中国本土出生的学者一起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第三代东南亚研究学者则都是中国本土出身。尽管研究东南亚的中国学者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与他们的西方同行相比,中国的东南亚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学术质量不高、因合作不够而导致学术上的重复工作、基础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同样薄弱等。但目前在中国,一些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研究东南亚的学者以及优秀的作品正在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大学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王希教授的《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第三版,以下简称《原则与妥协》)于2014年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①该书初版于2000年,甫一问世即对国内学界产生很大影响。14年之后,该书的学术影响力未减,并且随着作者对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美国宪法》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学者认为此书"推动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学者投身或转向至美国宪法史的研究"。②在笔者看来,《原则与妥协》的学术影响力之所以能够长  相似文献   

9.
正实学是一种以"实体达用"为宗旨,提倡"实心""实理",反对"空谈""重虚",以"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潮流和学说。17世纪初期实学相继在中国、日本、朝韩、越南等国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学术,在近代东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建设东亚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文化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用,具有超越时空及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价  相似文献   

10.
利益集团将中东研究视为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推动相关领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开放的政治过程,中东研究与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的密切关系,以及美国中东研究学者的"中东化",都为利益集团影响美国的中东研究创造了条件。利益集团推动了美国中东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但同时试图限制和干预学者的研究,并将中东地区的政治分歧带入美国学术界。学术界的自律、国家的制度化支持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制约,使美国的中东研究学界能够保持较高的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11.
雷克 《美国研究》2004,18(2):153-15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美国在中国的形象”学术研讨会于2 0 0 4年4月2 2日在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学者2 0余人出席了会议,就中、美各自对对方国家的看法交换了意见。在短暂而紧张的一天会期中,中方学者分别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美国看法的转变、历史上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中国政府官员、国际战略研究界、文化界、普通公众、媒体、归国留学生、在校大学生,以及工商界对美国的看法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在中国的形象。一些学者还以就此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5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新世纪以来美国亚太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创新组举办"中美互动与东北亚局势"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地区安全中心的近20位学者与会,就近期全球及东北亚地区局势特点、主要大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策略选  相似文献   

13.
约稿启事     
<正>《欧洲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为我国独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门研究欧洲问题的学术刊物。1996年以来,本刊作为国际政治类的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学术界和相关政府机构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欧洲研究》设有"国际政治经济评论"、"欧洲一体化研究"、"国别与地区"、"中国与欧洲"、"专题研究"、"书评"、"学术动态"等固定栏目。近年根据欧洲问题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增设了"欧洲社会政策研究"、"欧洲文明研究"等栏目;为丰富文章的体裁,还新设了"研究述评"、"欧洲讲坛"等栏目。本刊所登文章内容涵盖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研究、欧洲一体化研究、欧洲国别与地区问题研究、中欧关系研究等不同层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国智库对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医疗体制现状、人口政策、退休制度、社会阶层和收入分配的状况、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以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等问题。美国智库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他们的研究与中美两国政府形成了互动状态,体现出了前瞻性的特点。但是,其研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攻击屡见不鲜,缺少中国社会文化史维度的研究,易犯以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裁剪中国实际的错误等。  相似文献   

15.
张树彬 《美国研究》2005,19(3):147-151
前不久出版的《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一书,对美国重要思想库最新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对31个影响美国对华决策的重要思想库逐一进行评介,包括机构设置、资金来源、研究状况、主要出版物、对华倾向、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学者等,并附有近十年来各思想库发表的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著及政策研究报告目录。此外,该书还用大约10万字的篇幅,对美国思想库的概念、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类型、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思想库与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等内容进行了理论阐述。这部著作“对美国重要思想库作了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6.
代保平  白建才 《美国研究》2002,16(4):142-146
2002年10月19日至22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31个学术及出版单位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赵世超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学会顾问刘绪贻先生、方生先生参加了这次年会,黄绍湘、刘祚昌、邓蜀生、张友伦和余志森等学者发来了贺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及主要负责人.会议共收到论文43篇,内容涉及美国外交、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文化.与会代表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就九个专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反映了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美国研究》2021,35(5):117-134
特朗普执政期间修正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定位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叠加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调整了对台政策,打"台湾牌"的力度加大,触及到美国涉台政策的传统支柱("一个中国政策""战略模糊""双轨策略"),并加快推动美台"官方关系"和"准同盟关系"。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调整,是美国遏华战略驱动、两岸关系形势变化、美国战略界保守势力推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台海局势产生了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8.
特朗普执政以来坚持"美国优先"路线,持续推进美国内外政策的深刻调整,采取了以"压制性回缩"为特征的大战略。美国大战略的变化不仅给"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带来深远影响,也进一步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特朗普政府明确地以"战略竞争者"定位中国,美国战略界对华负面认知进一步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逐步形成新的共识。中美关系中的"竞争性因素"显著上升,体现在经贸关系、地缘政治、国际秩序、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美方借"对等贸易""印太战略""台湾牌"等加大对华压制,并炒作中国的"锐实力"。美国对华政策已进入"后接触"时代,"竞争性共存"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美关系的新态势。中美双方需提升战略沟通质量,稳慎管控互动关系,努力促进中美关系的良性转型,避免陷入"新冷战"。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3月 2 1日至 2 3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日本国际交流中心 (JCIE)联合主办的“中国的崛起与变化中的亚太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来自中、美、日、东南亚 ,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近 4 0位国际问题学者参加了会议 ,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美国所的有关领导、日本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山本正、美国东西方中心主任查尔斯·莫里森 ,以及各国一些著名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专家。与会者就近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变化及包括美、加、澳等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各国对此的看法和政策调整等问题进…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在"冷战共识"氛围的影响下,美国学术与政治的边界变得模糊。身处特殊历史时期,美国的中国学专家们一方面坚持学术追求,一方面有意识地承担起"国家安全"责任,参与到冷战和国际对抗中。其时,美国正在亚洲推行以"争夺人心"为目标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以亚洲基金会为代表,美国官方和私人组织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学是亚洲反共的重要知识资源,同时也是为亚洲国家的未来发展创设符合美国利益之"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在美国学界、私人基金会和半官方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亚洲国家和地区普遍建立起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实体机构,并在研究议程和学术思想方面深受美国中国学的影响。然而,由于亚洲中国学发展有其深厚的本土元素,学术本身亦带有很强的理性选择机制,美国很难真正把握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