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理论》2016,(8)
春秋时代,君臣伦理受到严重冲击,最极端的情形是弑君。在《左传》所载多起案例中,弑君者都面临一个选择困境:当君不君时,臣何以为臣?孔子主张有条件的、相对的君臣关系,面对君臣伦理失范的现实,他要求臣要臣,君要君,君臣各守自己的本分,以维持合作关系。孟子认为君的权力来源于天,却要通过民,据此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当君不君时,则君自动失去为君的资格,臣杀之则不为"弑君",只是杀一个独夫民贼而已。这样,春秋时代的君臣伦理困境,就被孟子从理论上给予彻底解决。当然,孟子的理论并不是为了替春秋时代的"乱臣贼子"们辩护,而是为了支持他的仁政主张,这是应当着重指出的。  相似文献   

2.
风波 《党政论坛》2013,(8):48-49
其三是鲲鹏击浪的气势。毛泽东喜欢用《楚辞》、《庄子》、李白、李贺的典故,但多是随手拈来,另出新意,不为典缚,在活用、反用典故中激发新的生命。用典故须用活法,不能用死法,用到能化入自己抒写情志的脉络之中,始可谓之高明。比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毛泽东诗词用得较多,1918年送友东行,就唱出了“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这是鲲鹏意象的正用,正用为壮志凌云的意象,到了1930年却出现鲲鹏意象的反用:“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相似文献   

3.
汉元帝刘爽(音式)即位之初,召任素称"明经洁行"的琅琊"贤者"贡禹为"谏大夫",并多次虚心地向以国政.当时国家大患是元帝优柔寡断,朝中谗佞用权,但贡禹在奏对中于此却避而不谈,而是喋喋于元帝素常注意并已经实施的"节奢"、"从险"等陈词.对此,《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论道:"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  相似文献   

4.
<正>《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  相似文献   

5.
正《贞观政要》主要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即如何执政问题,因此,其蕴含着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在具体的执政指导思想上,唐太宗追求内道外儒,以道家理论约束自己,崇尚清心寡欲,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了国正君清的效果,以儒家伦理建构官德制度与体系,强调执政责任与监督,从而形成从谏如流、为官清廉的开明局面;在君民关系上推行"仁政爱民",从而为万民拥戴。唐太宗的执政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正>那年在桃花潭初识冰雪芹。清清爽爽的一位年轻女子,见面就是这句诗打动了我:"君未来我不敢凋老了红颜。"这是一首新诗,她用了古典的"君"称谓。写新诗的人很少如此的,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交谈之后我知道,她有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擅长旧体诗词,并习惯于以旧词入新诗,新中有旧,这造出了新鲜的感觉。冰雪芹的旧体诗词数量很多,出有专集,评家多有嘉  相似文献   

7.
桑建泉 《学理论》2015,(8):16-17
黄宗羲是"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其民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黄宗羲更是提出了一系列国家治理思想。其观点主要有:学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政策输出的功能、人才培育的作用、引导社会风气转变的责任等。其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深入研究其国家治理思想,可以给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梁燕 《民主》2006,(1):30-32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大戏剧家孔尚任的呕心沥血之作《桃花扇》问世了。《桃花扇》是一部以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悲剧。情节大致如下:商丘才子侯方域在秦淮旧院与名妓李香君相恋,阉党余孽阮大铖为摆脱孤立的处境,欲与侯方域结交,通过名士杨龙友代出妆奁费用,以促成侯、李的结合。李香君得知坚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讲话》提出坚持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同志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忠君",一种认为是"逆君"."忠君说"认为"清官政治诉求"虽然是一个"孝亲一忠君一爱民"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其核心仍然是"忠君";"逆君说"则认为"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是在君之上安置一个"理",这个"理"是逆君的,而不是顺君的.牺牲一切现实利益,以致以牺牲生命来捍卫此"理",捍卫此"道统",正是"清官"的本义所在,正是"清官政治诉求"之根本落脚点.在此意义上说,"清官"在中国政治"天-君-民"的三极循环中,正是"天"一极的代表与象征.本文认同"逆君说",并扼要分析了"清官政治诉求"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其现实基础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释义】保护国家(不被颠覆),是帝王、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谋划考虑的事;保证天下兴亡(统一繁荣),每个布衣匹夫都有责任。【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年),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日知录》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一、儒家思想的"民本"政治理念,利于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仁","仁者爱人"是其政治思想理念,即作为君王或者统治者应该是一个"仁者",心中充满仁爱。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其根本原因在看到了民为社会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充分注意到民众的力量,重视民众,有爱民的政策,才能维护其统治。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卜》),明确指出执政理  相似文献   

13.
明人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苏东坡在王安石处看见一首未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认为黄花即菊花,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当西风劲吹,群芳零落之时,唯独菊花抖擞奇葩,凌霜独开,王安石说西风吹落黄花岂不错误,于是信手续上“秋花不  相似文献   

14.
舒芜 《瞭望》1992,(25)
五十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予尝作《渐台水》诗,末句曰:‘君不还,妾当死,台高高,水弥弥。’张亨甫欲易为‘君当还’,乃见楚王出游,不忍绝望之意。予则以为此意则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6,(6)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目标,不仅是民心之所盼,也是民族复兴之基。在今年两会《部长之声》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一定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我本人对这句话颇有感触,深以为然。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的德性精华,古人有"人有三尊,君、父、师"之说。我们既有像孔子这样"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的流芳圣贤,又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自东周以后,孔子"万世师表"和"尊师重道"的观念就深入人心,《吕氏春秋·劝学》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二是民贵君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荀子进而以舟水相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是安民利民。西周初期,周公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方略,实行“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左传》昭公26 年)。孔子效法周公,也提出“足食、足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早期构建了两条批判路线:一是以"绝对自由""哲学"和"人"等等为动力与主体的精神运动路线,即通常所谓的异化论批判;二是以"人民"和"无产阶级"为动力与主体的物质运动路线.异化论路线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本质"的"异化—复归",其形成起点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以"绝对自由"为"征服世界"的"心脏"的"哲学".在《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复归"路线一直并行于和嵌套着唯物主义批判路线,到《巴黎手稿》时被全面运用,并与唯物主义路线纠结为历史运动及其主体的四层嵌套关系,造成了尖锐的逻辑冲突.由于马克思从批判初期就逐步引入了历史运动的物质主体和动力,从而突破了种种虚假精神动力的束缚,并最终在《神圣家族》中初步确立了唯物史观,"异化—复归"路线则因其内在缺陷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中山策》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中山国君在一次宴集群臣的时候,少给了在座的大夫司马子期一杯羊肉汤,心胸狭隘的司马子期因此而投奔楚国,并怂恿楚王兴兵攻伐中山国。中山国战败,中山君仓惶出逃,逃亡途中众叛亲离,但却有两个手执武器的壮士始终不渝地随卫在他的左右。中山君感到奇怪,两个壮士说:“我们的父亲一次曾因大王赐给一壶饭食而免于饿死,他一再嘱咐我们,今后中山君有事,你们要以死相助。我们就是来报答大王恩情的呀!”  相似文献   

20.
《民主》2017,(10)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整治不良风气着手,加强纪检,形成震慑,并快速推进党纪党规建设,接连颁布了"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等一系列规定,把"从严治党"的精神贯彻到制度建设中,以严格的制度促进和保障"从严"管理。笔者认为:第一,党的建设,需要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协调推进。"全面从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