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以美国为中心,主要根据美国官方或者私人的档案和新闻媒体、铁路华工后代的追忆,以及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来建构铁路华工的历史,华工群体自己的声音严重缺失。21世纪以来,在素有"北美华侨之乡"的江门五邑地区发现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各类侨乡文书,为追寻"沉默的铁路华工"的历史,倾听他们的声音,建构研究中的华工视野、侨乡视野、中国视野提供了可能。透过侨乡文书可以发现,铁路华工主动筹款出洋,通过美国—香港—侨乡的商业网络给家眷寄送侨汇和家信。铁路华工通过拼搏奋斗源源不断地输入血汗钱和思想观念,提升了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编织起侨乡民众赖以谋生的移民网络,启动并促进了广东五邑侨乡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铁路华工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者由于受地域文化、语言、认知等因素的局限,往往更多地关注铁路华工的美国"在场"研究,未能关注到华工原籍地广东的"原乡"研究,从而难以回答铁路华工研究中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华工从哪里来?华工原籍地村庄状况如何?华工和原籍地的关系如何?所以,应加强华工原籍地广东侨乡、美国西部早期唐人街和广东埠以及美国华人姓氏中英文对照等方面的研究。相应地,铁路华工研究中的"热点"——跨州铁路华工研究,应拓宽到尚处于"冷点"的美国铁路华工特别是西部铁路华工群体研究上。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2015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习主席在讲话中讲述了美国太平洋铁路和华工的故事。"150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参与建设这条横跨美国东西部的铁路。他们拿着简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岭和绝壁深谷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创造了当时的工程奇迹,带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嵌入到其综合性、全球性大战略之中并服从和服务于其整体战略目标的。奥巴马时期美国并没有明确阐明的"印太战略",但随着印太地区国家间互动的增加及地区安全形势与安全环境的变化,各国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政治与安全议题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印度洋和太平洋相关地区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整体,美国的战略视野也开始从"亚太"转向"印太","印太"概念已融入到其战略思维和具体的战略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5.
蔡鸿 《美国研究》2023,(2):124-142+8
美国本土的美国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社会和思想变革的产物,其根本属性是政治性,研究领域具有跨学科特点,并呈现出明显的跨国性。因深受美国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美国的美国研究始终充满了问题、争辩、机遇与挑战。美国的美国研究在学科发展、范式、研究路径、研究对象、目标、任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研究学科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美国研究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华工出洋的情况经常被笼统地归于契约劳工体系,美国学者当中有不少人认为华工赴美仍有苦力贸易的成分,但又缺乏有力证据证明。本文试图厘清契约劳工体系下,契约华工赴美的两种不同方式,即将债务合同与劳务合同绑定的合同制劳工和自愿且带有信贷色彩的赊单制劳工。华工出洋方式的演变既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珠三角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西方世界经济体系的尝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清珠三角地区民间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相似文献   

7.
"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从强制外交到威慑的转向,奥巴马执政初期和中期通过强制外交政策逼迫中国"澄清"南海主张及其法理依据,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的维权行动,并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进程。从奥巴马执政后期开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对华政策逐步由注重强制外交转向更具被动防御性的威慑,以慑止中国主导南海的进一步行动为主要目标。美国的政策转向受到中美南海战略动机不对称因素的深刻影响,也与美国实施强制外交的策略性失误密切相关。基于强制外交转向威慑政策的路径分析可以大体判断,延续在南海对华威慑政策是特朗普政府最为现实的选择,通过对其政策目标的重设和威慑强度的调整,美国将在相当程度上为其中长期政策走势奠定基调。  相似文献   

8.
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总体规模呈扩大趋势,服务贸易则一直表现为顺差。因统计方法不同,导致逆差总量存在差异。2000~2014年,以增加值核算的美国贸易逆差小于传统统计方法核算的贸易逆差。实证分析发现,美国多数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相对优势的地位,以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代表的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处于上升态势。对增加值核算下美国贸易逆差和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竞争优势的研究证实,美国持续贸易逆差并未致其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自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在中东实行战略收缩,高调重返亚太,实现美国所谓的战略再平衡。美国主要目的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并且在军事上对中国采取一种进攻性的威慑姿态,确保中国不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本文从威慑理论的内容入手,从实力、意志和信息沟通三个方面研究了美国对中国实施军事威慑的有效性。并从全球、地区和国家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以前,华侨与家乡的联系主要依靠往返海外与国内乡里的水客。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往返于海外和闽粤侨乡的水客,加强了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联系。水客不仅是侨批业的创始人、金融网络的建构和经营者,而且也是海外移民网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华工有组织地合法出国,自广州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对广州的占领,是其开端。但以往的华侨史研究,对于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时期华工出国合法化进程之始末,则较少涉及。本文欲就此作一概述,俾使人们对华工出国合法化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李潜虞 《美国研究》2020,34(2):70-85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冷战的特点是美国着力组建旨在遏制中国的军事同盟体系,而中国通过落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力图突破美国的封锁。亚非会议成为中美两国冷战角力的焦点。美国对亚非会议的政策有两个基本点:第一,美国不公开反对召开亚非会议,但鼓励所谓“温和国家”与会,以间接发挥美国对会议的影响力;第二,全力阻止会议发起国做出邀请中国与会的决定。在行动没有奏效的情况下,转而要求自己的盟国代表“自由世界”发言,尽可能限制中国代表团在会上的影响。会议开幕后,美国没有对周恩来提出的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声明给予积极回应。会议结束后,美国逐渐认识到周恩来的外交活动在会议上取得了成功,但仍然未能促使它改变遏制、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打击恐怖主义战争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全球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一事件之后,全球化问题似乎已被打击恐怖主义所取代而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但布什政府的所作所为证明,美国没有停止其全球化步伐,而是借机加快其全球化的节奏,也就是说,美国打击恐怖主义是其全球化战役中的一场战争.把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放到全球化的语境中讨论,使我们认识到:全球化是现代化和殖民化的当代版,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控制世界的一个系统工程;九一一事件不是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而只是启动战争的加速器;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目的不是打击恐怖主义,而是为了在阿富汗和中东等地区推进其全球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布什政府达到了其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华工出国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期间(1858—1861年),由广州率先开始实施的,它对日后清政府对待华工的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在英法联军占领广州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广东官府推行华工出国合法化,固然是外力胁迫的结  相似文献   

15.
广州华工出国合法化,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出现的。1857—1861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期间,经联军统领衙门的推动,广东政府于1859年4月宣布,允许人民有自由出洋之权,从而首先在一省之内,废除了朝廷历来施行的禁止人民出洋的法令。此后,广东政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出发考察有组织劳工尤其是欧盟层面最重要的跨国工会组织"欧洲工会联合会"(ETUC)在金融危机前后对欧盟机构经济和社会治理政策的影响。文章认为,"欧洲工会联合会"大体上是在欧盟机构"新自由主义妥协"的思想和物质权力结构影响下开展活动的,在思想和行动上对欧盟机构存在着较大的依赖。工会虽然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欧洲社会模式,但却并不质疑欧洲的新自由主义一体化方案,也不挑战其社会经济基础,因而严重限制了其斗争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制度主义下的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理论,探析了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从华侨向华人转变的路径锁定,以及在住在国排华环境下族群认同强化的路径依赖,揭示了其中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偶然性事件等各种历史因素的作用机理。同时,结合制度变迁理论,根据制度供给主体的不同,就增强东南亚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提出路径突破的方法,以期对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和演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中国侨乡农业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华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以全国著名侨乡--广东省梅县为个案,从种植业这个视觉切入,阐述和探讨华侨在侨乡梅县农业变迁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在传统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以及山林业的发展诸方面,华侨通过多种形式的努力,或引进并推广优良品种,或传播先进生产技术,或身体力行改变经营管理方式等等,推动了传统种植业的更新.正是由于华侨这一资源,农业中近代新因素(新品种、新管理、新的经营方式、新的技术与人才)开始在侨乡梅县出现并日渐成长,有力地推动农业近代化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侨乡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的瓶颈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撑.郑一省教授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一书力图从侨乡研究最薄弱的理论环节入手,在"网络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重网络"概念和理论,对海外华人与侨乡关系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新探索,"从理论上弥补了侨乡研究的不足",也对推动华侨华人学科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移民历史、社会经济调整、文化适应、种族认同等问题进行考察,揭示美国 重要的亚裔群体之一——菲律宾裔移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