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第一批欧洲移民踏足北美这片土地至今,"白人至上主义"作为一种白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长期存在于美国社会之中。在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之后,"白人至上主义"于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再度抬头。当前的"白人至上主义"以美国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国家认同危机为底色,其根本成因是在"政治正确"观念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中下层白人由于丧失其在社会各领域的主导权而产生的不安与焦虑;直接诱因是特朗普的当选及其言行撬动了长期扎根于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意识形态,刺激和纵容了"白人至上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重新泛起造成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分裂,并与特朗普主张的国家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由于引发"白人至上主义"的制度性局限和结构性根源在短期内难以消除,这一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将长期在美国存续。  相似文献   

2.
自2016年大选以来,特别是特朗普被提名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后,美国政治和社会思潮中出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新现象,这就是另类右翼的崛起。另类右翼的核心思想是"白人认同"正受到运用"政治正确"和"社会正义"来削弱白人及"白人文明"的多元文化力量的攻击。另类右翼大量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迷因,摈弃建制派保守主义,把白人种族-民族主义作为它的基本价值观。另类右翼的崛起有着特殊的现实原因。作为极右翼保守主义的一个变种,它对特朗普政府的内外政策制定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作为目前跻身于美国政治主流的一个边缘意识形态和小的社会思潮,另类右翼思想的影响将是短暂的,不会取代主流保守主义而成为美国社会和共和党内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研究报告(2017):特朗普当选与政治生态变迁郑秉文黄平主编2017年5月出版/89.00元ISBN 978-7-5201-0854-62016年发生的最具震撼性的事件就是特朗普成功逆袭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反建制力量抓住了美国社会的痛点,颠覆了建制力量对总统选举的长期掌控。本书对2016年以来美国内政外交的发展变化及重大事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特朗普政府执政一年来为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众多改变,引发了较大争议。就美国总统政治的历史经验比较而言,特朗普首年执政虽并非全然负面,但在政府内部关系、与共和党建制派关系,以及与公众民意的关系上都显现出有别于以往总统政治实践的特殊表现,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内部的不确定性、党内"独大"的趋势以及维持稳定少数支持的状态。特朗普政府代表少数与加剧极化的特征凸显了当前美国政治的核心问题,即重组中的美国政治无法有效回应迫切需要变革的民意诉求,且在社交媒体的作用下趋势尤甚。2018年,特朗普政府已显现出的态势和问题势必延续,而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可能引发的国会两院两党势力对比变化将加快对特朗普执政的塑造与约束。  相似文献   

5.
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理念和特征,这同美国当前政党政治的需要和变化密切相关。政党政治是美国政治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党之间为争夺对政府或国会的控制权的博弈贯穿于公共政策的整个决策过程,贸易政策特别是对华贸易政策更是双方争相使用的重要工具。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以逆全球化的经济民族主义和国家参与的"对等贸易"为理念,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具有贸易保护手段更为直接、更为立体、对华贸易态度更为强硬、以维护美国经济霸权为核心目标四个鲜明特征。究其原因,贸易保护主义在本质上依然是美国政党政治的工具:它是共和党和特朗普谋取两党力量比较优势和总统选举的重要工具,是他们参与国际政治博弈以纾解来自国内政治压力的工具,是两党对贸易保护发展路径依赖的制度性工具,更是特朗普及共和党应对国会中期选举和2020年总统竞选连任的现实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美国研究》2021,35(3):116-149
特朗普赢得2016年总统选举,曾引发美国对俄罗斯政策是否会出现剧烈变化的猜测。特朗普谋求与俄罗斯缓和关系,以扭转因乌克兰危机而深陷泥潭的美俄对抗。然而,特朗普的胜选及其与俄罗斯缓和关系的意图遭到美国建制派的猛烈抨击和抵制。美国对俄政策不仅是美国政策制定者与俄罗斯的互动,更是美国政策制定者内部激烈博弈的结果。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及国内政治斗争的影响,特朗普制定和实施对俄政策的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及反俄势力强有力的束缚和规制。事实证明,特朗普政府的对俄政策并未出现逆转,而是延续了奥巴马执政后期对俄罗斯的对抗、遏制和威慑,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升级,导致美俄关系进一步恶化。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俄罗斯的接触。  相似文献   

7.
默克尔在迄今为止12年的执政生涯中,与三位美国总统进行了公务交往。她与这三位总统的关系都不轻松,与特朗普的关系尤为困难。本文研究了特朗普-默克尔时期的美德关系,并试图分析两位政府首脑关系交恶的深层次原因。虽然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导致出现了关系危机,2016年又爆发了间谍门事件,但是美国和德国一直是北约联盟内部最亲密的盟友。为何在特朗普-默克尔时期,美德关系如此迅速降温?谁应为此负责?特朗普和默克尔是否需要为重建之前的良好关系付出更大的努力?可能性又有多大?  相似文献   

8.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12,(2):43-65,3,4
随着美国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发展,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同性婚姻问题上仍陷入分裂状态。美国有关同性婚姻的争议主要是围绕同性恋者是否拥有结婚权,以及同性婚姻是否享有与异性婚姻同等的法律权利和经济、社会福利而展开的,这一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及传统的婚姻观与平等权之间的冲突。与其他道德价值观问题一样,在同性婚姻问题上,不同党派、意识形态、种族族裔、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地区的美国人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别。对于美国政治而言,同性婚姻问题已经成为区分民主、共和两党的标志性问题,也是近几次总统选举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和选举战略的一个"楔子议题"。  相似文献   

9.
美墨边境墙是当前美国社会最具争议的问题。尽管遇到民主党议员及自由派人士的强烈批评和抵制,特朗普仍然采取"加倍下注"的方式,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绕开国会以筹集建墙资金,挑战了美国的宪政体制。作为特朗普政府非法移民治理改革首要策略的边境墙建设被严重地政治化,超越了非法移民治理的范畴。两党在边境安全议题上发生严重的对立,边境墙成为象征政治的符号,使府会陷入了"否决政治"的僵局。美国的政治生态从极化走向碎片化和部落化,以边境墙建设为核心的非法移民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特朗普的基本选民特别是南部中下层白人及"铁锈地带"蓝领工人因关切不同而对修建边境墙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特朗普利用边境墙和非法移民议题进行选举动员的策略的效用正在不断地下降,他这样做也是对2020年总统大选的政治冒险。  相似文献   

10.
伴随政治极化一同出现的美国政治"种族化"现象在特朗普时代越来越严重。政治精英和选民根据种族议题划线,选择政党联盟,致使两党在种族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增大,中间派消失。种族保守派与蓝领白人大量涌入共和党,构成共和党胜选联盟的关键选民。民权运动后,经济问题的种族化同白人身份政治相结合,加上两党"狗哨"政治的推动,使种族主义成为现代选举政治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奥巴马时代"种族化"的溢出效应延续至今,是政治种族化加剧的重要现实原因。2020年大选临近,两党和民众在种族问题上预计将进一步两极化,这一趋势很难逆转,并将深刻影响美国政治的运作与走向。  相似文献   

11.
美国2008年大选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美国2008年大选奥巴马和民主党获胜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选结果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奥巴马政府内外政策的趋向.文章认为,2008年大选是美国选举政治史上最引人瞩目的一次历史性的选举.奥巴马获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严重衰退,选民对布什处理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不满,以及奥巴马作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竞选人所激起的黑人、拉美裔和年轻选民的投票热情.大选的结果将对美国政治走向和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中左将是今后四年美国政治的基本走向.民主党16年来第一次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公众的期望和支持率高,这些为奥巴马政府实施其内外政策主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它仍然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科技进步、国际贸易冲击和强大的工会等因素,导致美国"铁锈带"近半个世纪以来陷入整体性、持续性的衰落。该地区长期支持民主党的诸州在2016年大选中集体倒戈,陷入困顿的白人蓝领选择支持鼓吹反建制和反全球化的特朗普。这既是特朗普入主白宫的关键,也可能开启美国新的政党重组和区域重组进程。特朗普政府为了回馈支持者,巩固其执政地位,确保共和党在新的政治变迁中占据优势,采取了一系列振兴"铁锈带"的措施,但短期内这些措施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在当今美国政治中地位凸显的"铁锈带",在2018年中期选举后似乎重新建立起有利于民主党的"蓝墙",其最终的政治倾向将直接影响2020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共和党和民主党将对该地区的白人蓝领选民展开争夺,并因此更易于就贸易保护政策达成共识。虽然"铁锈带"从中美经贸关系获益,但作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该地区的钢铁企业和工会等利益集团持续推动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未来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将对"铁锈带"的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5,19(2):65-89
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在对2004年大选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什和共和党获胜的原因、大选结果对美国政局及政党和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布什第二任期内政外交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2004年大选是布什和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受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此次总统选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全国政治议题和选举议题发生重大变化、道德价值观成为决定大选胜负的关键等。共和党获得全面选举胜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新政联盟”解体以来美选举政治长期变化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的反映。2004年选举结果的意义在于:它预示着保守主义继续得势将是今后四年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再次巩固了共和党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的多数地位,强化了总统职位的权势和影响力,加剧了国会内两党的斗争。但这是否是一次“关键性选举”,仍要看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特别是2008年大选共和党是否继续维持一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参众两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朱伟一 《新民周刊》2015,(12):80-80
都说教育是个好东西:除朽木不可雕也,凡受过良好教育者,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但现代社会中,教育也体现、固化并扩大贫富差。以美国为例,夫妻高中文化程度的家庭的收入远低于大学文化程度的家庭,而且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9年至2012年期间,两类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由3万美元增加到5.8万美元。  相似文献   

15.
4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说,要解放美国的三个州:明尼苏达、密歇根、弗吉尼亚。为了强调语气或者决心,特朗普特意把"解放"全部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美国总统如此突出使用"解放"词语,上一次还是在158年前。1862年9月22日,美国总统林肯发布《解放黑奴宣言》.  相似文献   

16.
法国戴党新总统萨科奇及其当选的基本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2007年总统选举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一次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重要选举,在此次选举中,法兰西人民运动联盟总统候选人萨科奇脱颖而出,当选为总统。本文从法国政局和政党演变的角度出发,指出萨科奇之所以当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萨科奇是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杰出的戴党政治家;是此次总统选举中实力最强和民意指数最高的总统候选人;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可信的同过去"平静决裂"的竞选纲领并最终获得了戴党领袖希拉克的支持;还得益于法政局"右强左弱"的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17.
透视当代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二战后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比战前有相当大的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家庭平均年收入总体上超出了美国白人的平均水平.但这并不表明华人的实际社会经济地位已经比美国主流群体优越.事实上,华人较多的教育投入并未得到相应比例的回报.在同等教育层次下他们的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均低于白人.此外,华人族群内部在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收入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华人与美国其他亚裔群体相比,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8.
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导致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因素很多,其中民众对奥巴马支持率下降、对国家前进方向和联邦政府不能有效应对美国面临的外交、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不满所形成的不利政治环境是主要原因。参议院控制权是本次中期选举两党争夺的重点。共和党夺回对参议院控制权所形成的两党分别控制白宫和国会的"分裂政府"格局将对奥巴马第二任期最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掣肘,从而进一步加剧业已激化的府会冲突,导致更多的立法和政策僵局。选举的结果还进一步加强了共和党"南部化"的趋势,引发了民主党内部在政策上和策略上的分歧,进一步加剧州政治的"极化"。  相似文献   

19.
《美国研究》2018,(美国中)
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以民主党重掌国会众议院多数、共和党维持并扩大国会参议院多数、两党在州长层次更加平衡的结果落幕。这一基本符合"民意回摆"历史规律的中期选举并不是一次关于经济等国内议题的竞争,而是围绕价值观展开的竞争。选举不但反映出了美国部分选民对特朗普两年执政所表现出的国家发展方向的深度不满,也体现出民主党巩固青年人、少数族裔以及其他群体等基本盘并扩展女性选民群体支持的成功。本次中期选举之后形成的"分立政府"将对特朗普政府的国内政策带来较大阻碍,但两党在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上仍存在妥协与合作空间。面对国内压力,特朗普政府可能更加急于寻求在对外政策维度上民众可以满意的进展,但也会遭遇国会民主党人的一定制约。在对华政策上,共和党主导的白宫与民主党主导的国会众议院的共同参与极可能导致当前分歧的复杂化,为中美关系带来更大风险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的话     
<正>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是2020年大选以来美国政坛最为重要的一次洗牌。拜登政府面对“期中大考”,而共和党人则跃跃欲试,希望凭借民意的回摆获得更多与民主党较量的政治空间。如果2020年大选的结果——特别是对特朗普的否定——初步展现出了某些新态势的话,2022年中期选举显然是一次验证这些新态势的最佳观察点。与此同时,虽然不同于大选对内外政策的重要影响,但2022年中期选举仍然为拜登政府未来两年的政策议程设定了新的华盛顿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