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牢牢掌握解读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一在"破",即解决"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问题,尤其是揭示西方话语背后的方法论谬误和政治意图;二在"立",即建构"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宣传与阐释系统,尤其在"核心要素""世界意义""战略重点"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这一理念在国际社会逐渐深入人心,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对其存在明显的污名化论调。总体而言,西方学者主要通过炮制"输出论""威胁论""辞令论"等论调贬损直至否定"人类命运共同体"。西方部分学者的这种污名化论调不仅容易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也容易牵涉其他涉华议题,并助长西方的污华反华行为。为合情、合理、合力应对西方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我国可借势解"污",善于借助西方世界的知华、懂华人士发声去污;应积极反"污",依靠中国学者主动回应西方学者的污名化论调;要主动除"污",积极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工作;须全面破"污",构建以中国话语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性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侨园快递     
《侨园》2013,(10):78-78
<正>七年之养:法库陶瓷产业又获国家殊荣9月5日,法库县迎来了第七届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自首届举办以来,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七年之养",法库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久负盛名的"东北瓷都"法库先后被命名为"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等荣誉,而且继2012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陶瓷谷"称号之后,又在此次第七届陶瓷博览交易会上,从中  相似文献   

4.
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颇具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派。它立足于唯物主义视角,对现代文化发展中的许多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特色的阐释,其中许多结论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启迪:反对"机械决定论",进一步凸显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构"中国网络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话语权;鼓励"精英文化创作",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的民主理念的原型源自西方文化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民主理念.民主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其中蕴涵着学习与重构两个阶段:一是"学习"西方的民主理念,起初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民主理念时,仅仅局限于民主的工具性功能,后来把民主自身作为一种价值进行追求;二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西方民主理念的"重构",探讨民主理念的中国化过程,构建中国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逻辑中,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唯一和普世的,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化道路是多元的。中国在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循常"中逐渐"超越"并初步构建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其核心内容体现为"五个坚持",并开启了由"中国向度"到"世界向度"的深入探索,具有了"改变中国"与"改变世界"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持续发展,使得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日渐凸显。学术界从人类文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层面做出了深入研究,在"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着强调"中国特色",忽视"普遍性意义";强调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忽视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强调中国道路上的"问题与困难",忽视其优势及世界意义;强调"不输出"道路,但忽视"输出"正能量等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8.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他信",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信念;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制度他信",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色;必须彻底放弃对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制度模式的"制度他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实现从"制度他信"到"制度自信"的根本转变,必须立足国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研究,借鉴、吸收一切优秀的制度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国家层面所倡导的"民主"和社会层面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在理论界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这三个词是西方价值观的翻版,更有信奉西方价值观的人认为,这是我们向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做了妥协,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那么,如何认清西方价值观中"民主""自由""平等"的本质,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本期特稿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士坤教授、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我国公务员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在国际大背景下把握"中国公务员立法"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寻求专业化与灵活性的统一是20世纪80年代特别90年代以来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发展态势;从"职业型"走向"职位型"是当代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归宿。针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共时特征"采取"补课"的态度;针对当代西方公务员制度中的"历时特征",适当设置一些弹性化的制度安排,为下一步的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正"群众"概念在古今东西的不同语境中含义完全不同。在中国古代,它对应于"民"或"臣民"的称呼,用以指代绝对服从于君主专制权威及其官僚体系的普通百姓,它强调的核心意见是"服从",较少贬低和轻慢,基本属于中性的称谓;而在西方,一直以来主流的舆论和哲学意见都将群众视为一群无个性、无影响、无智慧、无姓名、无面孔的"群氓",属于贬义的称谓(西方习惯于用公民概念表达普  相似文献   

12.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需要在深入解析西方"宪政"话语的基础上超越西方"宪政"话语。理解西方"宪政",不能脱离其原初置身的特定"文明情境",如此方能避免掉入"普世价值论"或"阶级定性论"的窠臼,从而把握人类政治治理的基本问题,即主权者与法律的关系问题,理性与意志的平衡问题,国家能力、政府责任和法治的统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应与解答体现了对西方"宪政"话语的超越,包括借鉴吸收了西方"宪政"话语的合理内核,在根本上是为了服务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强调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基本框架下进行法治建设,为实现"善治"而更加注重治理权的积极作用,基于中国文明情境而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崛起,西方国家近期以来增大了对我国的戒心与疑虑,并利用其控制的"道德平台",对我国进行大肆污损和遏制,贬低中国和平崛起的正义性。西方的这一举动是其冷战思维以及与我深刻的意识形态差异的结果,也是西方霸权走下坡路的本质反映。我们应提高国家软实力,综合应对西方的"政治围剿",在内容、思路和方法创新中提升我国对外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法国的思想界和研究界正陆续涌现出一代新的中国问题专家。利奥纳尔·韦龙(中文名魏柳南、法文名LionelVairon)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多年担任法国常驻亚太地区外交官,还曾在伊拉克担任了四年文化参赞。目前他在多所法国大学教授中国地缘政治和中国现代政治等课程。他的新著《中国的挑战》刚刚出版。这本书一反欧洲汉学家居高临下的"常态",公开表示西方并不"占据着道德高地",认为普世价值同样"存在于西方和中国、阿拉伯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胡健 《理论探讨》2003,(1):37-40
中国明末启蒙思潮的"自由"观与西方早期启蒙运动的"自由"观一样,都因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时代性要求而将源头上的价值系于"个性自由".但由于文化类型与历史境遇的殊异,双方也表现出不同的心路逻辑.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个性自由为一种"权利",因而提出了以"理性"界定权利,以构建现代制度保证权利的实践途径.而中国明末的启蒙思想视个性自由为"新道德境界",据此要求人们首先转换传统伦理视角,肯认个性自由的合德性;进而提高思想境界,成为个性自由的实践者;最后寄希望在未来的"大同"社会解决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德尔班用新康德主义的观点去写"西方哲学史",其感性大于理性;罗素用逻辑原子主义的观点去写"西方哲学史",理性大于感性;梯利从一位哲学史家的角度去写"西方哲学史",力求能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去写哲学史上的每位哲学家。这三位的哲学史,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主自信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其本质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定中国自己的民主信仰而不为"西方民主"所惑。中国的民主自信实际上是西方逼出来的"中国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立足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自信。增强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自信的关键,是要筑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三个支点"。  相似文献   

18.
<正>"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所明确强调指出的,他说:"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时,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8)
关于法的本质属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与近世西方法学之间呈现出"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历史分歧。其中,马克思主义法学基于对19世纪西方社会情状的"实然描述",主张"阶级性"为法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近世西方法学则基于对西方宗教理想的"应然描述",认为法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性"("社会性")。如今,对于时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中,应当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其本质属性是"全民性"。同时,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其他社会类型的法的本质属性问题而言,则应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势进行判断,再不可教条地套用传统"阶级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学"是西方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术思潮。从研究主题看,西方"马克思学"以马克思的原生态文本为主;从研究范式看,西方"马克思学"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学"的理论特质与问题意识,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学,有利于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