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译者对原语文化的重写和操纵,集中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对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考察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人(作家、译者、读者)永远是翻译研究的中心,而译者又处于重中之重,他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负责,并系读者与作者的责任与一身。对原作者而言,他是读者,而对读者而言,他又是作者。在任何情况下,译者不能自行扭曲、误解、绕过、略去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对译者的矛盾处境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读者心理是翻译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翻译过程的跨文化心理模式决定了翻译过程是译者追求同等读者反映的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特别重视读者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使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达到同等的读者反映,从而完成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始终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但同时他又受到作家和读者的限制。本文揭示了翻译家面临的这种一仆二主的尴尬处境,并建设性地提出翻译家在面对作家和读者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始终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但同时他又受到作家和读者的限制.本文揭示了翻译家面临的这种一仆二主的尴尬处境,并建设性地提出翻译家在面对作家和读者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翻译活动由传统走向了现代,翻译活动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背景下,译员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装备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驱动下译者的翻译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的是在这些改善和提高背后,新时期翻译活动对译者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也就是说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研究出现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景区资料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翻译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过阐述。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几大主要翻译理论视角下旅游资料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相关探讨,接着分析现实环境里译者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体现的同时也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论文认为译者主体性也更多地受到其他受动因素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底线和限制。  相似文献   

8.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还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文化目的和翻译策略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误译的产生是由于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并体现了主题文化的制约性,对加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也在众多优秀译本历经百年的"翻译竞赛"中,受到几代中国读者由衷的喜爱。当今天的我们抚卷展读这些熔铸着译者青春生命,耀眼才华,执着奋斗精神,堪称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文之时,真乃灿然照眼也,而其敬佩译者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中一直以译者角色和翻译标准为重点,很少涉及读者的角色.翻译的本质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由此决定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交际中读者角色和译者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读者与翻译标准的关系,提出了对目标读者的几种分类办法.  相似文献   

12.
文中根据英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通过列举王熙凤的个性语言翻译实例,比较杨译本和霍译本两者译者主体性之体现。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多重对话性研究——巴赫金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给20世纪的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文化学、美学和诗学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为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领域,本质上就是一个多重的对话体。本文试从原作与译者、译者与读者、译本与读者等角度论述翻译的多重对话性,以期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美的认识、挖掘和再现,翻译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文学审美意识,提高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国度之间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民族风情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就英汉语言、审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几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旨在让翻译工作者认识到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透过语言表层结构,把握其深层含义,摆脱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障碍,从而使翻译既准确又可靠,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多种矛盾心理,主要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强烈的孤独感之间的矛盾,过分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矛盾,现实交往与虚拟交往心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文化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具有共知性和合适性两大特点。文化预设对读者及其理解原文的过程施加影响,特别是极大地影响翻译这一特殊的言语活动。译者对文化预设采取的重构策略包括:文化诠释法、文化融合法、文化归纳法等。  相似文献   

18.
动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将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时,必须认真吃透原文,领会有关强意动词的“形”和“神”,然后以恰当的汉语形式进行表达,以收到形神兼备之妙。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不同心理动机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教学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构建和完善,从而通过大学英语翻译课教学策略的建构与心理动机理论的有效结合,可以使翻译课教学策略与心理因素作用机制达到良性互动,彼此强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准确翻译。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一致时,译文采取直译的方法即可;但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不一致时,则必须先对原文进行释义,再将原文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时译文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又不能拘泥于字面。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