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依赖于社会信息的传播范式及其过程,必须深刻认识网络新兴媒体对社会结构带来的深刻变动,根据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加强和创新政府社会管理。当前社会管理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一方面是由于新兴媒介环境形成了新的社会信息传播范式和信息沟通模式,突破了传统社会中事件信息传播相对闭塞、影响范围有限的封闭环境,直接引发了政府社会治理环境的变迁。另一方面,从政府媒介治理的视角上分析,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执政经验还不足,对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信息的调控和引导还不适应,执政能力有待创新和提高。因此,必须进行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创新。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管理创新的适应路径要把握好新媒体的三个要素,相应地从三个方面来推进和加强政府社会治理工作,满足和适应新时期社会和谐治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前政府绝对政治控制之下的政治宣传工具到改革开放后具有"双重属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大众媒介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角色逐步由单一的政治宣传者与鼓动员向信息传递与沟通者、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者、组织形象修复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透过媒介的危机报道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对唐山与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媒介角色的嬗变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深层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3.
晚期资本及其制度性权力的抽象化展拓,与媒介讯息的技术化、商业性膨胀相互交织,构成了西方社会的信息化现状,形成了拉什所谓的涵盖生产、生活一切领域的全面信息内在性——符号的混沌抹杀了理性的现实,信息字节互为踪迹的无根漂泊溶化了现实与超越的现代性区分——批判理论因此而失去了外在性本体超越基底,消融在媒介讯息的即时流通之中。认同晚期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漠视当代实践多维有序、积极互生的综合发展趋势,是拉什批判思想的悖谬之源。其理论形态是:以一元、单维、抽象的符号逻辑否定实践信息多维、全面、深刻的综合现实性,以抽象批判之形上超越维度的丧失否定实践信息非本体论的现实理性超越,以媒介讯息内在性、平面性的反馈循环否定大境域综合现实反馈的信息倍增效应。  相似文献   

4.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与政治传播的三个基本要素政府、媒介、公众存在对应关系,政治信息这一要素贯穿于整个传播过程,并且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全新的特点。本文从政府、政治信息、媒介、公众四个维度来分析互联网的民主化功能,认为网络时代政府传者和受众受者的角色都需要重新定位,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带来传播思维的改变,媒介成为受众信息表达的场域,扩大了公共空间。通过对四个传播要素的分析来探析互联网民主化功能的内涵,指出互联网在民主方面积极作用背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所认知、接受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文章从传播机制角度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从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和媒介等要素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龙国存 《人民论坛》2014,(11):188-19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所认知、接受并指导其实践的过程.文章从传播机制角度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从传播者、受众、传播讯息和媒介等要素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沈浩 《传承》2011,(3):71-71
微博控,可能是2011年中国网民最熟知的一个词汇了。每天可能有几千万微博网民正在不断刷屏,寻找信息,分享和交流周围发生的新鲜事。随着新浪微博在短短四个多月突破1个亿的用户,微博作为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信息、资源、交流和分享的传播平台,成为了多对多传播形态的社会化媒介。微博的出现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控制与单向度传播,改变着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某种角度上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学逻辑就是信息传播与管理的过程.特定信息的传播使得单纯性事件最终走向群体性事件,并且由于不同信息的推动,群体性事件走向发展与高潮,最终由于信息的有效管理而趋于平静.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不同于一般情况下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作为大众信息源的日常媒介信息传播,一般而言,总是由固定的媒介组织、媒介产品、媒介受众和媒介反馈等要素组成.大众媒介传播的突出特征在于其均衡输入与输出,亦即媒介组织收集和加工信息,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信息产品,输出与传播到受众,受众接收到信息后做出反馈以供媒介组织的再一次信息收集与加工.这是一个稳定的、程序性的、均衡的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9.
周鸿 《湖北社会科学》2007,(12):181-183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参与了构建现代信息环境,并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与传统的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效果不同,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功能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视听语言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已经取代印刷文本成为我国民众主要的信息接受来源,并将进一步改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想象空间与思维方式。在这一现状下,媒介认知教育已经同书面文字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媒介认知的特殊性决定了媒介认知的不同内容与方式,而其核心则是培养国民对媒介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故此,在我国开展媒介认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张宏树 《求索》2011,(6):210-211,172
传播革命,媒介融合,人类已经进入受众分享传播权时代,如何实施传播权成为考量的核心。新闻传播教育需充分认识媒介融合所导致的媒介变革的过程与规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等诸多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处于重组与更新阶段。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强调人文社科基础,提升媒介素养,充分认知媒介融合、融合文化、融合新闻、融合受众,强化技术、社会责任、传播伦理在其知识谱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过去,公众与很多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远离新闻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隔着很远的距离,无法从第一现场得到消息,而只能依赖媒体记者的报道——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了解到事实和真相。而新媒体的崛起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很多事件上,公众无须依赖“媒体”这个“中介”而可以直接接收各种信息,公众与新闻事件间越来越没有了距离感。很多事件,都是源于微博的策动,话题和线索从微博发起,起于微博,兴于微博,以微博为主战场,新闻当事人和主角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网民也通过微博围观了解事件的进程。这样的自媒体传播格局,似乎使传统媒体的存在变得多余。微博就是第一现场,公众在围观中可以直接看到当事人的诉说和事件的进程,而无须多此一举地再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典型如近来微博的一系列反腐事件,传统媒体的报道多跟着微博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比传统媒体直接和丰富得多的信息。公众与新闻现场和当事人没有了距离感,是新媒体赋予公众的一大福利,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考验。起码考验着公众在无距离地面对一个让自己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如何克制激情和冲动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传播内容的情绪性与失真性对政府的话语权提出了挑战。政府应合理规划应对策略,在话语主导上由一元独占到多元引导,在话语管理上由依靠人力到依靠科技,在话语表达上由沉默敷衍到专业亲民,在媒介素养教育上由保护主义到实用主义,以此来化解政府话语权危机。  相似文献   

14.
正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单纯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等有形载体,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国家通过电视台、广播站、主要报刊来影响舆论的思维已经落伍了,甚至在重大事件报道中,传统媒体的滞后性无法满足人们迫切渴求最新信息的心理,在舆论争夺的一开始便处于下风。互联网平台可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传统的思想宣传权力格局,动摇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传播内容的情绪性与失真性对政府的话语权提出了挑战。政府应合理规划应对策略,在话语主导上由一元独占到多元引导,在话语管理上由依靠人力到依靠科技,在话语表达上由沉默敷衍到专业亲民,在媒介素养教育上由保护主义到实用主义,以此来化解政府话语权危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形成了固定的宣传思维。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心里,所谓的新闻报道必须是正面宣传,政府部门只接待来做正面报道的记者。今天,媒体与民众要求政府的是信息公开,信息公开讲求的是实事求是,政府做得好就说好,政府做得不好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要依靠传播力、话语权、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影响力,政府要在互联网上公开足够的信息,提高信息发布的实时性,与网民良性互动,做到政务公开,无疑可质。具体措施包括:重视政府网站建设、传统传媒上网、重视与民间网站和意见领袖的合作、政民良性互动的制度化建设、重视展示信息手法的创新、重视整合网络社会、注意参与各种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我们对周围世界认识和了解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获取信息的多少。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我们都会被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所包围、所浸染。媒体也以其所传播的信息而  相似文献   

19.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本身就是人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尺度与规范.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这是因为,媒介不只是人们须臾不可离身的信息工具,它还包含着"一套与新技术特质互动的社会关系"[2] ,"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地改变人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并深层次引起"人的尺度"的变化.正如书籍养成了人们线性思考、主动思考、深度思考的思维模式;声画同步的电视更容易让人处于被动接受、消极思考的状态;网络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让阅读更偏向于短、浅、快;短视频的兴起则从根本上消解了人类自有印刷文明以来养成的阅读、思考习惯.媒介在带领人们观看世界、了解世界、参与世界的同时,不同的媒介技术,由于其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展现信息的方式各有差别,这些差别在无声无息间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并在漫长的改变中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意识形态.从人类早期延续至今的口语媒介,到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媒介形态,媒介技术已经渗透当下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3]的重要指示,需要直面智媒时代媒介技术迭代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传递"和"共享"是人类信息传播系统中的两类"传播元",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主要靠"传递"和"共享"两种基本机制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界定为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信息传播机制。其本质是指对"同一载体"上信息的重复使用,是对"同一份"信息资源的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动力机制是"信息不对称",应建立对被共享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机制,并对其访问权限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