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理论》2013,(35)
任何科学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当时一系列的背景条件。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中吸取精华并取得重大突破;面临着沙皇倒台给苏俄留下的诸多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被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政治孤立,经济凋敝等国内局面以及国际局势出现的新变化是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列宁从理论和现实两大方面深刻剖析了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步提出了"和平共处"思想。历史见证了列宁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远瞻性。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围绕着战胜饥荒而形成的思想有下述内容:俄共(布)必须领导人民战胜饥荒,努力完成"维持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任务";必须使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国家的生活救助;必须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必须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改善她们的劳动保护;必须改善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围绕着消除战时非常措施负面影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巩固工农联盟形成了重要思想。列宁的思想在当代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苏维埃俄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在经济上濒临崩滞。为了捍卫新生的革命政权,苏俄人民在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同时,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外交斗争中苏俄政府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通过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贸易联系,  相似文献   

4.
苏俄非常时期,针对新生政权社会主义建设中严重缺乏知识和技术人才的困难,列宁提出启用旧社会专家的思想。列宁提出启用旧军事专家以加强红军建设;启用旧的科技专家以加强苏维埃国家的经济建设。列宁的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资产阶级的“趋同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初,但这一理论的背景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20年代初,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的问题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当代首要的实践问题。列宁提出了两种社会政治制度有可能和平共处的思想,并本着这种思想,努力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关系。1922年4月。在热那亚召开了包括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到30年代,苏联在解决国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长。这一切,使当时最保守的人  相似文献   

6.
列宁思想随着十月革命而传播到中国,列宁的生平活动为中国思想界所熟识。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改造"语境中,列宁思想的早期传播为中国思想界提供了"社会革命"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民族与殖民地理论。列宁思想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发生影响,既有中国业已存在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五四时期"社会改造"的迫切需要及五四运动的有力推动等内因,同时也有苏俄政府发表加拉罕宣言和苏俄及共产国际帮助下建党实践的影响等外因。中国思想界在列宁思想影响下得以进一步发展,兴起了研究十月革命及学习和研究列宁的高潮,扩大了列宁和苏俄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并且也在实践上推进了"以俄为师"道路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观所谓和谐世界,首先是和平共处的秩序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不同国家平等和睦相处,尊重相互的地位、权利和特性。和平共处状态包含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同国家相互依赖,互为依托,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非常强。和平  相似文献   

8.
代山庆 《学理论》2011,(14):33-34
邓小平和平共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共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世情的正确分析,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共同开发"等伟大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共处理论。研究邓小平和平共处思想,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争取一个和平国际环境搞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世强 《理论探讨》2004,23(4):20-22
列宁首先提出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开创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迂回"方式来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在吸取列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超越。研究邓小平关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联合体来共同地、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社会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消除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等等。同时提出,在建设理想社会的过程中"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不能用暴力"剥夺小农"等等,表达了以"渐进的办法"改变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则及思想。十月革命时期以及此后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时期,列宁阐述了采用"渐进的办法"改造旧经济关系的思想。经典作家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理想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俞敏 《理论探索》2011,(4):21-24
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关于粮食工作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非常时期工作特殊性出发而形成的思想:即以农民在交售余粮过程中的态度作为划分敌友的界限,成立工人武装检查队参与征粮工作,对于消费品的分配实行统一的、平均主义的办法;另一方面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包括: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改变农民小生产者的旧思想和旧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实行依靠贫农和团结中农的政策,工人政权要尽可能地照顾农民的利益。研究列宁在苏俄非常时期的粮食工作思想,对于我国搞好粮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析列宁的和平共处原则党晓龙,刘晓强列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跨世纪时期的伟大革命导师,不仅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而且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总和上考察各种矛盾和斗争...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36-145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换车改道,拉开了苏维埃俄国改革的历史序幕,是列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及其建设道路的伟大尝试。改革实践观、改革过程论、社会变革的辩证法、改革过程的辩证法,构成了列宁改革思想的主体框架。列宁的改革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变革理论的丰富和深化,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源头活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列宁改革思想,有助于我们"啃下"改革的"硬骨头"、渡过改革的"深水区",将改革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胜利"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条件下,在列宁认识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之后,结合俄国的矛盾和纷繁复杂的国情提出的。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并不是否认了"同时胜利"理论,而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由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列宁是否改变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列宁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一致的。列宁的合作社思想、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以及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国家还没有消亡的思想 ,都没有改变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列宁有关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对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杜炳鋆 《学理论》2015,(4):46-47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前后,列宁在总结四年多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新经济政策思想。这是列宁探索在一个小农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重大突破。然而西方列宁学家却把他说成是"补资本主义发展夹断之课的路线改变"。西方列宁学家均认为,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所表述的经济思想其实就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先前的无产阶级革命中所批判的孟什维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列宁文献中关于党的“政治路线”“基本路线”“党的路线”等概念,表明列宁形成和提出了加强党的政治路线建设的思想。在建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时期,列宁认为坚持由俄共(布)领导苏维埃国家的各项事业,是加强党的政治路线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必须从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反对党内的“政治妥协”和反对“左”倾思潮。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认为必须从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视角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须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宣传和教育。列宁的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实践具有启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时期,列宁主张采用小资产阶级政党即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纲领,主张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措施,主张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和苏俄退出战争,主张苏俄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借鉴美国的泰罗制以提高苏俄的劳动生产率,主张利用旧社会的文化遗产等,体现了他政策思想的务实性和温和性。有人以为列宁是一个无视俄国实际和脱离俄国实际、凭主观意志激进地发动革命和推进革命的人,这种认识是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19.
张婧  崔英会 《学理论》2011,(14):29-30
毛泽东思想和列宁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列宁在1921年适时地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而仔细剖析毛泽东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思想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可以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5)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列宁关于监督与监察的思想就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丰富和发展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共(布)成为执政党,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党的机关和政权机关也出现严重的官僚主义。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列宁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如何对党和国家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