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认为取得富贵,改变既有的贫穷状况无疑要通过合乎道义的求富方式,这种义之富贵要求君子以仕得富贵、于善治之国得富贵并要合乎规制;在求得富贵之后,要"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孔子对贫富问题的认识启迪人们:要采取正当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贫穷状态,而且国家也要构建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来保障和促进人们的这种努力向现实转化。此外,还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促使富裕起来的人们加强对社会的回馈。  相似文献   

2.
国风 《瞭望》2003,(15)
古老的梦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富于理想的民族。从遥远的上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贫穷的抗争中,就表达了对未来富裕生活、理想社会的无限憧憬。最早表达人们对摆脱贫困、拥有未来幸福生活的梦想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孔子极力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赞成尚“老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战略”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增长与增长的极限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主题,全球以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改变贫穷、愚昧和不公正状况,“发展”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以发展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所有的国家都被定位在全球发展的坐标轴上,被称为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或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ies)。  相似文献   

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实践这个宗旨 ,我们的各级干部就要关心群众 ,多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要着眼于多数群众 ,让大多数群众满意。群众路线贯彻得好不好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得好不好 ,都要以此来检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说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 ,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孔子关于“不重不威”的思想 ,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即人的发展关键是自我发展 ,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就功业。如何努力呢 ?孔子指出了三条途径 :其一要忠信 ;其二要向朋友学习 ;其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当然孔子在强调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自己努力外 ,也不排除环境等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6.
许:关于“淡化当官心理”问题,报上有些争论,依我看,既考虑到要克服少数人热衷于做官发财的时弊,又要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要求,比较完整的提法似乎应该是,反对富贵利禄思想,提高公民参政意识。黄:“你这个提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否站得住,还是个问题,传统观念通常认为:要参政议政,就得做官,做官了,身价百倍。就是“贵”了,就有了利,有了权,自然也就富了。按照旧的传统观念,求当官与求富贵是一回  相似文献   

7.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内容的"恕"道原则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儒家立身行事的重要准则."想"道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将心比心的方式来践行"仁".孔子强调对"恕"道要"终身行之"."恕"道不仅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对它的遵守应以"不违仁"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杨家学 《团结》2011,(2):11+16-11,16
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这样问他: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人民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即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安全.要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孔子认为在这几条中间,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9.
《瞭望》1989,(14)
中国有句古语:不患贫而患不均。“左”的影响使这种思想恶性发展,形成在“共同富裕”口号下的“共同贫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象乍起的一阵春风吹皱了一池平静的湖水,两个先富的现象出现了。社会和人们的心理平衡被一下子打碎了。“分配不公”——如今已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热门话题。“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面对分不均的蛋糕,几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牢骚满腹。 围绕这一“热门”话题,本刊总编辑陈大斌约请广东、浙江、辽宁、河北、天津、甘肃等地的第一线记者,在编辑部进行了一次直率、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作风必须要相应地改变,奋斗目标、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也应赋予新的内容和标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和组成市场经济的要素,其追求目标、企业文化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口味”。否则就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发展,就要落后、掉队。在市场经济面前,“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者赚大钱”。时务者,市场也。这就是市场规律对人们、对企业的奖励与惩罚。这种奖惩是市场经济“大  相似文献   

11.
西谚曰:“钱物不过是美德的行李。”这话说得不错。 钱财,也许是人们谈论和研究得最多的一个永恒话题,自古以来谈钱论物的文章层出不穷。钱财,确实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太紧密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人们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生活质量,还真离不开钱物这个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阳虎的恶名     
陈仁华 《各界》2010,(7):63-66
阳虎,又名阳货,生卒之年,无从考定,仅知他与孔子是同时代(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氏,且年龄略长于孔子。有趣的是,阳虎与孔子俩人长得还极像。按《史记》上的说法,“孔子状类阳虎”。而孔子“生而首上圩项”、“长九尺有六寸”。坊间野史对孔子的体貌特征描写得更为细致,称他“牛唇虎拳,鸳肩龟背,海口辅喉,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马、恩全集》第三卷第51页)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即:一方面要否定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继承,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全部的生产力和全部有科学价值的思想文化成果.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表现出更高社会形态的性质和意义.过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工作要讲人情味。这个本来十分正常、极为清楚的问题,在“左”的年月,却成了忌讳、异端,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进行批判。拨乱反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改变。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仍然缺少或没有人情味,还能不时闻到“火药味”。因而,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确有必要。一 几千年来,从周公“吐握”、孔子“爱人”,到孙中山的“博爱”,都在讲情,讲人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共产党人的老祖宗、老前辈,也不乏这方面的论述。马克思说过,人不仅用思维,而且用全部感情向自己证明对象世界。列宁更是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社会各行各业都认识到了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了 ,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国才会强盛起来 ,人们才会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义利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古代圣贤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这在价值趋向上充分肯定了义重于利。这种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是以抑制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为代价来完善道德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长期以来 ,人们谈利色变 ,人们合理的欲望和基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在社会化的生…  相似文献   

17.
丁锡国 《侨园》2001,(2):36-37
不知是纯粹的巧合,抑或组织者的有意安排。新世纪的开初,孔子的后人们在一个颇有寓意的时间、地点,做了一次被他们称为“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1月5日——新世纪的新开端:“万仞宫墙”——物体厚重、给人历史厚重感觉的明代古城门前,孔子的后人们和来自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的客人一起,为一家旅游公司的诞生剪彩。那天的仪式,吸引了许多孔子的家乡人。但他们未必知道:这个颇有些来头的企业将对他们生活的小城,对他们引以为骄傲的那位伟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曲阜3000万元出卖了“孔子”? 曲阜国际孔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宣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2,(10):32-35
“十不”心理保健歌 人生在世不生气,心平气和病不欺,暗生闷气发脾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正视现实不攀比,知足常乐要铭记,富贵名利莫妄求,怡然自得少病疾. 胸怀坦荡不小气,“小心眼儿”要丢弃,生活琐事由他去,有了矛盾冷处理. 创造条件不孤寂,广交益友寻乐趣,寂寞孤单寿命短,爱好广泛身受益. 心情愉悦不疑疾,“杯弓蛇影”不可取,心理扭曲早就医,病魔定会绕道去. 乐观向上不消极,信心十足有毅力,拥有积极好心态,顽疾恶魔何所惧.  相似文献   

19.
“得”与“德”两字虽意义大相径庭,却如影随形,时而对立,时而统一。有人因追求大众之“得”被奉为“德”之典范;有人因一味追逐一己之“得”沦为无“德”之徒。两者犹如天平之两端,若不能找准其间的平衡点,随时可能造成天平失衡。依“德”而“得”,是天平的基准状态。人生存于社会,对“得”的合法追求,不仅合乎“德”的要求,而且值得鼓励。一个人对“得”的关注和投入,是创建社会物质财富的基础;一个人“德”的具备,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如果两手空空,不追求所“得”,不勤劳创“得”,必然遭大家白眼;如果一味追求个人所“得”而取之…  相似文献   

20.
董妮 《学理论》2012,(24):275-276
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各种机制仍存在着缺陷,市场规则发展不健全,引发了多方面潜在的问题,对于利益的追求使得国内企业伦理缺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人们对于企业伦理的思考.开始思考是否要建立一道合乎发展需求的经济伦理的“屏障”,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灵魂——企业伦理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