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哈里森·福尔曼是一位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朋友,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1944年夏,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冲破重重阻碍,从国民党控制下的重庆一路北上,到达延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孟红 《世纪风采》2012,(7):31-34
1944年夏,著名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等冲破国民党重重阻碍,从重庆一路北上,前往延安访问。随后又与另外两名外国记者赴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实况,写下了轰动中外的被誉为《西行漫记》姊妹篇的Report from Red China(即《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此书后来还被译为《北行漫记》)。福尔曼还把自己在1944年8月到10月采访晋绥边区拍摄的照片编辑成书,出版了《西行漫影》画册。  相似文献   

3.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围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于1937年来到延安,再次系统地采访了红军长征的当事人,详细报道了众多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和《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围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4.
黎辛 《党史文苑》2013,(11):45-46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正《西行漫记》作为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举世闻名;其实它还有一部姊妹篇《北行漫记》,作者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摄影家哈里森·福尔曼。抗战时期,福尔曼作为美国合众社和伦敦《泰晤士报》记者常驻中国,曾带头冲破国统区封锁,到达延安、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并进行战地采访,由此也走近了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采访之路艰难成行1939年后,国民党一面加强对解放区的新闻封  相似文献   

6.
吴珏 《湘潮》2011,(7):4-7
1936年12月底,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在形成,中共中央即将面临指挥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战,于是决定迁往一个离抗日前线更便利一些、群众更集中一些的地方去。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和中央各机关来到延安。  相似文献   

7.
正1944年8月,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气焰十分嚣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正与侵略者进行着十分艰苦的斗争。这时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盟邦记者团,来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这个记者团由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史坦因,美国《时代》杂志、《纽约时报》记者爱泼斯坦,美国合众国际社、英国伦敦《泰晤  相似文献   

8.
由马洪武教授主编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是当前出版界难得的一本好书 ,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专著。第一 ,该书是一部关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通史 ,填补了该史学领域的一项空白。首先 ,近年来各地出版了一些敌后抗日根据地史 ,也包括华中各抗日根据地 ,可是都是各自省属范围或地区范围的抗日根据地史 ,如江苏省编写出版了苏南、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史 ,安徽省编写出版了皖江、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史 ,湖北省编写出版了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史 ,浙江省编写出版了浙东抗日根据地史 ,河南省编写出版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史等…  相似文献   

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继斯诺之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他们夫妇分别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扣《红色中国内幕》是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权威著作。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6,(8):86-86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齐唱歌曲。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1939年创作于延安。同年冬,由曲作者亲自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与乐队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1940年夏,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随即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深受广大军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正>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专业电影拍摄机构,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1938年到1940年,延安电影团所拍摄的第一部人民电影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延安电影团: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电影制片机构  相似文献   

12.
林木 《党史博览》2011,(10):2+57-F0002,F0003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关心中国抗战的外国记者,曾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他们的工作,使世界了解了中共及其领导的全民族抗战。国统区许多进步青年通过阅读这些记者的书籍,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相似文献   

13.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从北平一路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写下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  相似文献   

14.
中外记者团来到解放区之前,对解放区的真实情况几乎一无所知。1944年夏,迫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国民党当局第一次允许中外记者前往延安等地采访。记者们把延安和敌后根据地的新面貌如实地介绍给世界,这是继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媒体对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规模最大的一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评介王淇谢忠厚、萧银成主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及其经验的学术专著。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说理深透。本书作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首先从宏观上把握了抗日战...  相似文献   

16.
在中共党史上,恐怕没有哪部书像《西行漫记》那样在海内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1936年6月,由英、美几家报刊出版社资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怀揣宋庆龄的介绍信,在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医生的陪同下,秘密进入陕北苏区中比延安更为偏远的保安采访。斯诺是第一个到访苏区的外国记者。四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随即,斯诺在夫人海伦·福斯特的帮助下,抓紧写作。不久后,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刊发保安访问报道,在中国文化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1937年10月,英国…  相似文献   

17.
抗战一周年,第一本毛泽东著作在河北太行山中出版 1937年底,受中共中央委托,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率部来到太行山北部,在晋察冀地区开辟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中共晋察冀区党委机关报《抗敌报》诞生.到达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久的邓拓任《抗敌报》主编.  相似文献   

18.
林育均 《当代党员》2011,(11):67-68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成于1937年7月。由于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损失,《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讲义中的一部分。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相似文献   

19.
《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毛泽东热”的起点 延安时期,国民党在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大肆进行新闻封锁和歪曲宣传。正如一位美国记者所说,国民党“制造了大量的谎言说他们犯下的各种罪行,用来煽动对红军的仇恨”。在欧美国家、在广大的国统区,  相似文献   

20.
罗莹 《党史博采》2013,(5):23-25
《边区群众报》作为一份专为陕甘宁边区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阅读的通俗化、大众化报纸,深受边区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光辉篇章。本文试图透过《边区群众报》创刊初期的样本,分别从政治因素、边区自身因素以及毛泽东思想这一主观因素,来分析《边区群众报》诞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