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6,146(12):10-14,27
公安机关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必须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机制。建立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机制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澄清两大关系,抓住四个要素,遵循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方案,并结合福建省各设区市治安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2.
关于评估社会治安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2年公安部通知要求各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评估工作以来,甫通市公安机关在江苏省公安厅指导下已连续三年进行这项工作。主要做法是:1.以发案数发展趋势衡量治安状况。从近年公安业务统计资料摘录报警案件、暴力性案件、重大杀人、重大抢劫、特大强奸案件数字,计算出平均发案增长速度X,以X为权数乘以上年度实际发案数求得本年度发案预测值A,然后将本年度实际发案数与A比较,计算出增减幅度Y。对于报警案件:Y<5%为良好,5%15%为较差。对于其他分类案件:Y<15%,且破案率在80%以上,或Y>15%,但破案率在90%以上的,属较好;Y>15%,破案率在60%以下的,属较差;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一般。2.通过安全感调查评价治安状况。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人民群众对女工上下班是否要接送?单身夜间敢否外出等问题的回答,及对社区治安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感受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3.在上述两种方法评  相似文献   

3.
科学评估治安形势是公安机关担负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目前影响科学评 估治安形势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建立社会治安形势的科学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立社会治安评估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治安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做到如实受案、规范立案。从公安实践需要来讲,社会治安评估体系应以显性指标为主体,通过隐性指标的印证、关联指标的纠偏、能动指标的牵引和资源指标的支撑,做到尽可能客观、科学地反映社会治安状况。  相似文献   

5.
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治安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做到如实受案、规范立案.从公安实践需要来讲,社会治安评估体系应以显性指标为主体,通过隐性指标的印证、关联指标的纠偏、能动指标的牵引和资源指标的支撑,做到尽可能客观、科学地反映某一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  相似文献   

6.
7.
袁湘滨 《公安研究》2007,(1):53-56,94
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纷繁复杂,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指标必然也十分庞杂。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治安综合评估体系,并非指标设置得越多越好,而是那些对反映社会治安总体现状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指标,才应被选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治安状况评估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治安评估体系的研究工作.当前我国的治安评估工作主要存在评估标准不统一、指标设置不合理,评估依据不统一、数据可信度欠缺,评估方法不科学、定性分析比重过大,评估体系不完善、考核项目遍地开花等问题.为此,要从引导社会正确看待违法犯罪、缓解公众对治安状况的过高期望、正确评价公安工作绩效、逐步树立警务成本理念,树立"有限公安"理念、明确改善治安状况需全社会共同努力等方面,调整和修改治安评估体系的方向.同时,要从评估的指标和范围、评估的程序和方法、评估结果的运用等方面,不断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治安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治安大局总体是稳定的、可控的,但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刑事发案高位运行,这虽然与这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关,但公安机关自身的治安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客观认识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做好治安管理工作,赢得群众满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百姓素质、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治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动向,影响了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公安机关加强和改进农村地区维护治安稳定工作,要探索创新“两个建设”,建立健全“两个机制”,注意把握“两个尺度”,正确处理“两个关系”,积极构建“两个体系”。  相似文献   

11.
谭秋雄  胡水君 《政策》2003,(3):28-29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治安问题一直是老百姓的一块"心病",打不胜打,防不胜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防范这一手不够有力。防范和打击,两手都必须硬。打击和防范,是维护社会治安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自1983年开展"严打"斗争以来,全国性的"严打"几乎每两年一次,各种专项斗争接连不断,应该说,打击这一手是有力的。但是,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防范这一手不够有力。我们通过总结回顾前段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坚定不移地抓好治安防范工作,以不变应万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的发生 近些年来,不少同志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犯罪必然增多,案件必然上升。加之客观上抓打击能立竿见影,抓防范见效较慢,"重打轻防"、急功近利的思想由此而生,并  相似文献   

12.
夏德才 《公安研究》2009,(12):16-20,63
当前开展社会治安评估,过于倚重刑事案件类指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所占权重低,抽样调查样本选择的代表性和客观性不足,各地评估结果缺乏可比性。创新社会治安评估体系,要以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根本标准,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人口、地域等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客观公正、科学评估、相对稳定四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完善社会治安评估指标体系,规范开展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准确分析与比较社会治安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社会治安状况评估的理论研究及其实战应用普遍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开展社会治安状况常态评估是准确把握社会治安现状的基本前提,是科学制定治安对策的重要依据,是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精准指南,是客观评价公安工作成效和检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有力标准。2012年以来,杭州市公安局坚持以社会治安状况常态评估工作为抓手,明确社会治安状况常态评估的主体、内容和原则,通过确定评估指标、建立完善评估机制、解决评估难点,探索创新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了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局势的判断力、驾驭力。  相似文献   

14.
立法后评估尚处于探索、试水阶段,关于评估的理论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评估概念、内容、程序、方式,到评估主体、对象、方法,各有理解,迄无定评。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省市自治区,都还没有制定出台立法后评估制度性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对于社会治安的评价,如何选择既"可靠"又"有效"的指标是创建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问题。这一根本问题延伸出两个基本问题:反映社会治安治理状况的指标,或者反映影响社会治安因素的指标能否成为一个社会治安的测量维度。反映社会治安治理状况的指标,主要是那些以警察工作为评价对象的指标,这类指标不能够用于直接评价社会治安状况。其理由不仅在于这类指标所测量的是警察的具体工作及其成效,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治安状况;而且也在于无法找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最优警务模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促进社会治安的改善。反映影响社会治安因素的指标,如果要想纳入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确定:指标所刻画的变量与社会治安这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通则式因果关系。而要论证这一点,则存在着极大操作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公安机关要搞好社会治安工作,关键在于制定具体的措施,并抓落实。广州火车站的整治表明,事在人为,治安是可以搞好的;便衣侦查机构的打击成效表明,组建这一机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广卫派出所的实践表明,推进社区警务,要依托和立足社区自治;队伍建设的实践表明,治安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安队伍是否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建国以来社会治安状况的分析,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状况,社会治安状况是社会各种综合关系的外在反映;犯罪是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相联系的。因此,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可有效地消除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恐慌感和失望症并找出综合治理治安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治安监控系统规划建设先天不足、维护管理相对滞后、资源共享深受制约等问题,文章从深化完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安放地带;推动视频监控证据保全技术建设;完善视频监控管理制度,做好设施维护工作;拓展视频监控联通范围,确保证据及时获取;加强视频监控应用意识,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解决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远战略方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与时俱进,谋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的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寻求新举措,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国家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整顿社会治安的总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基层检察机关应在检察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方法,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基层检察机关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