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公共空间是乡村社会维系自身稳定和发展的整合机制,又是国家控制和管理乡村的社会基础。传统时期以士绅为定型力量和组织因素的乡村社会被逐渐"下沉"的国家政权瓦解,直至乡村内生力量全面萎缩,国家全面控制乡村社会。改革开放后,在政策的松动之下,乡村社会力量逐渐成长,但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变迁等因素又消解了不少刚成长起来的乡村公共空间,加之此时国家的逐步"退场",乡村社会因而遭遇困境。但新农村建设中,新的社会力量的凸显和国家的"回归"又共同催生了新型的乡村公共空间,给乡村秩序的重构和国家对乡村社会的重新整合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环境的变化、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运动的发展,我国乡村面貌,乡镇政权,乡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城乡关系的统筹力度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推动乡村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我国乡村治理必须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治理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控制乡村社会变化的节奏、按照乡村社会的新治理任务的要求建设乡镇政权、提高乡村社会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民族国家建设初期云南佤族乡村传统政治体系的现代转型历程中,国家政权通过一系列柔性整合的方式实现了对佤族乡村传统政治体系的全面改造,取得了在佤族乡村社会进行民族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此进程的启示有三点,即民族国家建设是少数民族传统政治体系实现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国家政权的主导规划是少数民族传统政治体系现代转型的主要动力机制;国家政权的主导规划必须采取切合实际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农村冲突的不断升级以及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中国农村面临着形势严峻的治理危机。农村冲突主要针对基层政权和乡村干部 ,反映了基层组织既没有发展成为代表乡村社会利益的自治组织 ,而且也没有发展成为代表国家政权利益的代理组织。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以及国家政权的利益之所以分离 ,是因为授权来源的变化 ,自身的优势地位以及生存危机的驱使。治理和善治乡村社会 ,必须依靠乡村自治运动和国家政权建设 ,必须再造基层组织体系特别是乡镇政府 ,必须建立农民利益的政治表达机制和建立农民协会。  相似文献   

5.
唐惠敏 《理论导刊》2020,(7):95-101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嬗变是内生秩序和外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政权微观介入和市场机制深度嵌入在不断解构中国乡村传统治理机制的同时,也在艰难地重构着支撑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共识和规则体系。以自治、法治、德治为内容的"三治融合"是中国乡村治理规则的现代性实践,其目的是协调村民自治规则、国家法理规则与传统礼治规则之间的不统一甚或冲突状态。乡村治理规则的现代性构建,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拓展乡村规则实践的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有赖于以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式,促成国家政权介入与乡村内生治理秩序间的均衡状态,进而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鲁中东村为例,分析了乡村治理中国家权力的见缝插针、国家政策地方规约化以及地方对国家力量援引的运作规则与机制,将国家权力嵌入在村庄的社会结构、关系与规范之中,即基层政权的嵌入式治理。它既加强了国家在农村中的权力,同时也维持与强化了地方性结构与规范,实现国家与乡村社会、国家与农民的有效对接,最终实现国家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地方秩序的稳定。随着国家能力与乡村社会性质发生双重的转变,当前基层政权的治理机制需要从消极的简约治理、单向度的制度建设中转入积极的嵌入式治理。尤其可以借国家政权从汲取型向输入型的转变契机,将农民对国家的认同进一步提升为国家的治理能力,最终实现基层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5,(3):21-24
随着国家政权延伸到乡村社会的程度不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乡村社会中也呈现出历史上此消彼长的态势。而在具体的乡村治理中,两者之间发挥作用的界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两者在乡村治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而理性的路径选择在于:对非正式制度进行适度的筛选,保留其"精华"部分;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精华"部分持相容的态度,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均衡,从而提升国家在乡村社会中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自秦以降,中国即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国家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在“长期统一”的传统国家形态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疏离”,地方社会封闭的“小统治者”实际上控制着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秩序。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革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新国家对旧有社会结构进行社会革命,以政权的力量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包含改革社会结构、培育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执政根基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构现代国家的双重革命,源于党建立国家政权与推进社会变革发展的双重使命。这种通过双重革命进行的现代国家建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它既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社会历史形态,也超越了西方理论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建构实践,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近百年间,中国社会在外敌入侵、内部动荡的痛苦中,跨越了古今之变的历史过程。清统治者为弥乱固本,维护帝国统治,在不断强化国家权力机构的同时,也加紧了对广大乡村治域的渗透和控制。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其扶植的敌伪政权,对东北及其他沦陷区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腥风血雨中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调整和处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前后不同的选择。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政权经历了由工农代表苏维埃到人民民主政权的历史嬗变,与此相联系,她所领导的乡村基层政权也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结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70年农村基层干部选任可划分为国家直接干预、社会自发主导、国家社会协作三个阶段,经历了由单轨选任到双轨选任、由重选任结果到既重选任结果又重选任程序、由重政治素质到重综合素质的变迁历程。农村基层干部选任变迁主要成就表现为:建设了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为诠释农村基层干部选任变迁的发生机理提供了支撑,强国家小社会关系形态下注重公权力对乡村社会的直接干预,弱国家大社会关系形态下注重发挥乡村社会能动性,强国家大社会关系形态下注重国家社会协作共治。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应推广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构建乡村贤能吸纳平台,制定人才返乡激励制度,完善基层干部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自 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 ,到 1983年正式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以来 ,村民自治的民主化制度安排 ,改变着乡村政治生活的传统秩序 ,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全面变迁。在这一背景下 ,农村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形成了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变迁为理论重心的研究趋势 ,其中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对象的当代中国乡村政治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研究者或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作为分析框架 ,把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视为国家政权对农村深度介入的结束 ,把村民自治的兴起视为农村社会自主发育的开始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或以…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中国法学会邀请专家、学者,就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问题,举行了专题座谈会。与会同志认为: “三权分立”在法律上和实践中的表现是以权力对抗权力,以权力制衡权力。它的实质最初是阶级分权,即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分享政权;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贵族的没落,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分权,逐步让位于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分权;也有一些  相似文献   

13.
奉行以党治国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实际上是一个弱质的党治政权,在其统治期间,该政权未能成功地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控制.究其原因,国民党基层力量的薄弱,执政基础的脆弱以及地方势力对中央权力的削弱等都是造成南京国民政府弱质性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海萌 《学理论》2014,(9):108-109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主要社会制度包括身份制、锁国制和参勤交代制。这非常具有时代特点的三大政策的实施,达到了维持德川政权安定的目的。既能直接反映德川社会封建机构的政治体制,也能够折射出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各阶层的生存环境与实际形态。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1)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宗亲社会,宗族势力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蔓延到中国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宗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曾经发挥着巨大作用,费孝通将中国传统社会称作熟人社会,人们之间以共同的乡约或者习俗为纽带,认同村落中有声望的长老或者族长的领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宗族在乡村社会中充当着"正式治理者"的角色。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期间,国家政权向基层延伸,并进行了大范围的土地公有制改革,导致宗族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缓冲的作用逐渐消失,宗族走向没落,其正式治理者的地位逐渐消失,成了非正式影响者。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宗族得以恢复,并且有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治制度     
《团结》2010,(1):17-17
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狭义主要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治安行政机关,是实施社会控制的基本力量之一,在社会控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控制的专职职能部门之一。文章开始简单地论述了社会控制的含义和意义,之后重点从介绍公安机关的警察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实施国家政权控制、运用法律控制、依靠群众控制、道德和舆论控制)以及职能(发现预测职能、执行制裁职能和协调职能)方面论述了公安机关的警察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治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从总体上提出了乡镇治理的四种改革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缺点,而在保证国家制度供给能够控制乡村社会的前提下,撤消乡镇政府,实现有限的乡镇自治,最终才能达到国家在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9.
封建赋役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法制。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都有它们自己的一套赋役制度,整个封建赋役制度表现为极其复杂的情形。如果我们主要不是从历史的横断面来研究其具体内容,而是从它演变的纵过程来考察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就会比较清晰地看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完善乡村组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乡镇政权的建立,我国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发展,尤其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等因素,需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党的执政根基。为此,必须以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