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残疾人是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对这一群体给予特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他们的社会生活权益.是国家与社会的基本责任。我国自1990年颁布《残疾人保障法》以来,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偏低,难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减压阀”和“稳定剂”的作用。但是,社会保障还存在农村农民、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家庭等这部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很好保障的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见证人和建设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基本权益的实现程度上看,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标志。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反映,是劳动异化的表现,违背"以人为本"的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焦点问题之一。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我国需要以维护全体公民的权益为根本原则,逐步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爆发大规模民工潮以来,至今已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在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等方面与城镇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不仅使农民工成为城市弱势群体,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不容回避的大问题,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除了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之外,必须要结合农民工自身的特点采取分类分层的办法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使制度设计既具有可操作性又符合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姚健 《当代建设》2003,(2):62-63
一个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主要目标。我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既具有一般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又反映了我国特定社会制度的个性,是一个相生相进、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一、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完善和提高的前提与基础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社会保障水平作为人民整体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提高有其必然性。其次,经…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智利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比较了中国与智利在经济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总结智利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很好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社会转型期涌现出特殊社会群体,文章提出了改革中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概念,分析了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存在主要问题,论述了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的措施,得出解决改革中的弱势群体生存问题应强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中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逐渐被边缘化。社会保障话语权的缺失使他们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不能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问题。特殊弱势群体社会保障话语权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要从加强自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以强化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在社会保障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禹元蔚 《理论月刊》2006,(8):185-18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却严重滞后,城乡差距逐步扩大。本文从各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差、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农业部门的份额、人口压力、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作比较分析,阐述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要通过完善社保制度来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低保’政策等要向弱势群体倾斜”,这一目标的提出把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高平堂  王日明 《山西政报》2009,(14):58-58,55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本文就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和途径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长健  徐丽峰 《桂海论丛》2010,25(2):106-11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绝大部分农民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严重影响着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承担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功能,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角度来看,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吴君才 《群众》2006,(4):32-33
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变单位保险为社会保险,在国企改革攻坚阶段,“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实施,确保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时期受到冲击而陷入困境的弱势群体的基  相似文献   

14.
黄桂霞 《中国妇运》2014,(10):29-32
新时期,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任务,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获得的数据发现,十年来,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妇女社会保障快速发展,保障内容和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农民逐渐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及推广,使得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城乡妇女的社会保障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嘉 《人权》2005,(4):2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我国传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护,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条件是每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试图从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水平与可持续性,尤其是从财务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对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选取的研究存在不足,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刻不容缓。选取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统筹主辅原则。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应由主指标系统和辅指标系统构成。应用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的基本点是,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为工具,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行考察时,既要测度其实际水平,又要测量其适度水平。文章构建了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警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公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警察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警察的基本生活,抵御警察职业风险,是警察职业地位和职业价值的体现。本文对警察社会保障的特殊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分析了典型国家警察社会保障制度,总结国外警察社会保障的模式、特点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势,并提出我国警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建立相对独立的警察社会保障制度、警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大框架相适应、加强警察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基本现状是: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较多,但覆盖面相对有限;社会保障的基金收支较大,但待遇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已初步建立,但尚不完善。因此,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途径:一是要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二是要建立多渠道的基金筹集机制,提高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三是要确立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完善社会保障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杨晓仙  叶民英 《湖湘论坛》2009,22(6):122-125
土地承包期延长后,由于土地承包起点不公平和对土地调整的限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无地农民。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与土地相关联的一系列权益。无地农民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倍增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妥善解决无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完善维护无地农民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权益的政策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优先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深入分析无地农民的现状与成因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从农村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无地农民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权益的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