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从兵 《世纪桥》2000,(1):31-3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漱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中西文化观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对他的历史观却少有学者进行专门的探讨。笔者以为,梁漱溟的历史观中最鲜明的内容是他的中国史观、中国近代史观、西洋史观和社会发展史观。本文拟从研究他的社会发展史观着手,揭示其历史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属性,为全面研究其历史观奠定初步基础。一、梁漱溟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梁漱溟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的基本观点还是接受的。他说:“历史唯物主义者。(如斯大林)在说明上层建筑从属于其社会经济基础时,指出虽则社会生产力发展(其中重…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思维的运用,围绕"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怎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的历史观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求真求实的科学史观、辩证统一的整体史观、面向未来的世界史观,是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引、强化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撑、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以及推动世界文明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过程。青年毛泽东是一个在近代中国历史巨变中追求进步、追寻新式知识的旧式知识分子。毛泽东早期关于“大本大源”的看法,关于历史治乱循环的看法,关于“巨夫伟人”的看法,表明他的历史观是陈旧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1920年以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认识的基本观念。毛泽东的历史观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他对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坚定信念。支持毛泽东历史观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是阶级斗争史观和人民史观。一切从人民出发的人民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全面论述了人类普遍交往活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等内容。“世界历史观”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其包括霸权政治、普世价值、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等主要内容,这种“旧世界历史观”给整个人类社会都带来深重的灾难,已背离当今人类历史发展的价值诉求,现实呼唤“新世界历史观”的出现。习近平总书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新世界历史观”,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华,凸显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诉求。这种“新世界历史观”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战略构思,必将在重建世界秩序的过程中逐步取代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旧世界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关立新 《世纪桥》2007,(1):87-88
从龚魏开始倡导“及时更法”的变易史观,到康梁谭倡导“维新变法”的进化史观,再到邹容的革命史观,然后是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和五无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最后到李大钊的唯物史观,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作出了多种思考和不同的尝试,从体制内的改良、渐变、小变到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革命、突变、大变与全变,中国历史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和这些思想界的精英的不断摸索与大胆尝试是分不开的。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今天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前线》2021,(5)
树立正确党史观,是党史学习教育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关键所在。党史观是在党史学习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党史资料收集、党史经验总结等一切党史活动中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党史观要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历史结合起来,要善于从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高度把握党的全部历史,观察和认识党史重大问题,要坚决抵制和反对错误历史观的侵蚀影响,特别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达 《理论学刊》2002,4(6):102-105
对于艺术起源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是当作历史过程、历史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的 ,已经形成了科学、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 ,充分地展现了他们的艺术起源史观 ,对我们具有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的启示意义。依据这样的艺术起源史观 ,本文将人类的艺术起源史大致划分为“艺术前时期”、“前艺术时期”和“艺术时期”这样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并作了相应的说明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义桅  江洋 《前线》2022,(2):9-13
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五大思维之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是"四个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包括历史观、历史教育、历史智慧、历史传统等方面,着眼于历史的历史、活着的历史、未来的历史三个维度,体现人民史观、唯物史观、系统史观,折射历史定律、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凸显历史大势、历史规律、历史使命,牢记"国之大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未来观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较早提出“第三文明”“新文明”“世界新文明”的表述、设想和期待。李大钊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由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到经济基础决定文化的理性认知,由文化的“东静西动”论到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民族情怀,由东西文明调和观到致力于创设世界文明新格局的理想信念,由主张思想文化改造到投身社会革命救国的切实行动。从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四个维度展开对李大钊“新文明”思想的研究,启示我们坚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懂得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务须付诸行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深研和继承李大钊等先驱人物留下的宝贵思想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文章中,着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和批判了“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错误观点,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出发点。下面,谈谈我们学习的一些体会。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分歧的一个根本点怎样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对这些问题有截然不同的回答,而这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出发点上。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唯心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正确的党史观是大历史观在党史上的体现,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需要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有效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科学运用历史规律,彻底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聚焦发力,从而汇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思想史上,历史观的变革至关重要。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龚自珍和魏源相继提出变易史观;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其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建构起系统的进化史观;但维新派的进化史观存在着重大缺陷,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更先进、更科学的历史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5,(5)
唯物史观最显著的特征是发生了日常生活转向。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以人的日常生活和感性活动为基础,实现了从观念史观、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历史观变革。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的一切行动都同需要、利益相关,同人的价值观念相关。作为新历史观的唯物史观蕴含着一场深刻的价值观革命,"民主"和"平等"凸显社会主义本色。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共同纲领》第四十四条对科学历史观提倡的规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构造的肇始和开端,也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新篇章。以科学历史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设计既以1949年前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的理论探索为思想渊源,也以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历史观方面重大实践为历史基础;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科学历史观”到1982年宪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映的不只是概念表达的简单变化,而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历史观教育实践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15.
理解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需要秉持整体性的历史思维。将大历史观作为解释框架,从规律史观、长远史观、整体史观分析,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是“承前启后”。从规律史观看,“承前启后”体现在“两个务必”的认知根基上。从长远史观看,“承前启后”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内涵里。从整体史观看,“承前启后”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深刻理解“两个务必”的内涵和“承前启后”的定位,对于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所获得的理论成果,其中凝结着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出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等命题。在对两个大局的统筹兼顾中,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体现了唯物史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人民为主体开创了“大”逻辑的系统性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强调要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坚定的历史自信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历史大势共创历史伟业。通过对习近平的大历史观的唯物史观溯源,有助于准确阐明其原创性贡献,进而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贡献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样本”提供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7.
贾高建 《新视野》2002,4(6):19-21
社会哲学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研究,主要应着眼于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过程的具体展开。而要进行这一层次的研究,首先要面对的便是一定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定位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才能由此确认特定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特殊任务,并进而展开发展途径和方式等其他一系列问题。一、传统理论与当代实践:不同方法的分歧和争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要科学地确定一定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对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涉及到不同的历史观,涉及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涉及对社会历史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非李大钊莫属。他在中国语境中诠释唯物史观,使之深深打上中国化的印记。李大钊唯物史观第一道底色是传统哲学中的变易史观,第二道底色是中国近代思潮中的进化史观。他承接并超越变易史观和进化史观,以改造中国社会为目标,亮点在于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途径以及主力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知识历史观以知识和科学的客观性为基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唯物史观具有相同的旨归。其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朴素的知识历史观和科学的知识历史观。把握知识历史观的发展过程,应结合知识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及知识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理解。知识历史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生产的性质,不能解释社会发展的动力,无法解释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活带来众多的影响,给唯物史观提出许多新课题。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己任的唯物史观,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探究知识经济所引起的一个历史时代的变化及其特点,从社会生产和生产活动方式入手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种活动方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而认真探讨那些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若干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一、知识经济时代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有必要进行再认识。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人们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知识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向知识信息的生产转变必将带来生产劳动的实质性的改变,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将会带来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构成唯物史观基石的基本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必将随着社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