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答佛教为什么能被中国化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于揭示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思想 (主要是儒道两家 )中各有哪些特质 ,使二者可以有机交融。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在四个方面的根本性契合 ,是佛教能够被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而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异的五个方面的互补作用 ,是佛教能够被中国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荷花佛教寓意在唐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花在佛教中象征着“不染”、清净,有“不不染”与“而不染”两种发生途径。中唐以后,随着佛教的变化、禅宗的兴起,荷花“不染”的发生途径呈现了从“隔”(“不不染”)到“即”(“而不染”)的总体态势。到了宋代,理学家以儒解禅,对荷花的“不染”进行本体思考,指出“向上一路”,荷花成为士大夫人格象征。此外,在中国学中,“青泥莲花”特指有才德的妓女,这是荷花佛教寓意在中国“向下一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宗教的基本特性存在于构成它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之中,而外在的这些道德规范则是以信仰的方式内化于信众与社会,从而升腾出巨大的宗教情怀与宗教力量.佛教也不例外.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教道德体系中的道德基石,了解佛教果报观念,从中可以看出了解宗教教化世俗人心的道德力量何其重大.  相似文献   

4.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佛教的金铜佛像,根据地区和语言的差别,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造像三大体系,各自供奉的佛像神态端庄,体形优美、装饰华丽、造型多样、千姿百态。1997年初春,一个遇然机会,我在杨树浦路一家古玩店发现一尊佛像,询问店主是什么菩萨造像?  相似文献   

5.
韩国传统寺刹保存法研究〔韩〕孙晟,沈仙译一序论当前韩国尚未制定有关宗教的统一的基本法。当儒教不包括在宗教的范畴之内时,就只有佛教才实施被称为传统寺庙保存法的宗教法令。在韩国,和近代法制出现以后的佛教有关的宗教法令,其开始可追溯到早年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时...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习佛乃其遭遇促成,实不得已。柳氏在遭贬之后,由于思想上的苦闷,情感上的抑郁,身体上的虚弱,遂长时间浸润于佛教以抚慰其痛苦心灵。同时,他又从一个儒者的思想认识来看待佛教,把佛理当作重要的“佐世”之道,志在援佛入儒,“统合儒释”。这些动机导致他的佛教信仰不可能虔诚,对佛理的研究也不可能深入。而这种不虔诚的佛教信仰最终也必定无法彻底使柳宗元从政坛失意、被贬南荒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柳氏习佛的动因和目的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7.
印度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与道家互相排斥、影响和融和的过程,本土化为中国佛教。佛教在充分中国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发展到佛教禅宗的阶段,明显地体现出佛道合流的趋势,两者接轨,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交融的瑰宝。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两者之所以能够融合,因为其理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钵中莲》传奇是明代万历民间佛教信仰高涨尤其是观音崇拜膨胀的产物,再现了民间宗教勃兴、教派众多、争拉教徒、百姓纷纷入教的乡土社会现实,反映了民间佛教信仰之上升和地方家堂神灵崇拜之下降的两大社会思潮。佛教教义深得人心,道教教义冷却人心,恐怕这是造成两大社会思潮的一大原因。蔑视礼教、纵欲淫乐的个性解放思潮,是万历时期又一民间社会思潮。《钵中莲》在对此充分展示的同时,又以严厉的手段打压着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9.
合十礼(salute with putting palms together),是流行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4个东盟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一、合十礼的由来合十礼,也称合掌礼、和南礼,是一种国际常用礼仪,并非佛教所独有,世界上的许多种宗教,都将合十作为一种礼节。东盟国家的佛教沿袭了这一传统礼节,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  相似文献   

10.
佛教思想早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能立足并发展壮大,是佛教自身具有强有力的区域融合性和协调性,从早期力求与中国传统思想共通来站稳脚跟逐渐演变为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也体现出佛教思想的广博弘深。  相似文献   

11.
陈晓聪 《法制与社会》2014,(11):190-191
中国古代法律尤其是唐以后的法律对佛教寺院行政管理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唐以后逐渐完备,主要体现在三纲制度、僧官制度和寺院的三层等级制,对佛教寺院进行有效管理,与佛教寺院习惯法一道为僧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①迄今已近两千年。在这漫漫的岁月里,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文化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受佛教的影响也是非常深的。本文将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3.
黄普磊 《检察风云》2004,(18):42-44
从几元钱一个的佛珠、背包到60元一件的袈裟,所有少林寺和尚使用的物品在这里不仅可以随处买到并且还可以量体定做,走在大街上你还随时能够发现身穿僧袍的光头“和尚”在忙里忙外,让人惊讶的是,这里不是少林寺也不是什么佛教圣地,而是宝丰县一个和佛教毫无关系的平原乡村。在宝  相似文献   

14.
回顾敦煌佛教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以往学者多是按照经、戒规范进行描摹,塑造出一个理想型敦煌佛教;少数敦煌学家近年来虽已指出吐蕃统治及归义军统治时期的敦煌佛教颇有不合经、戒的世俗化倾向,但仍未能对这一时期敦煌佛教的特性作出明确的判断。实际上,8至11世纪的敦煌佛教不仅仅只是具有世俗化倾向,而是已经变成与佛教规范背道而驰的世俗佛教,体现出一些较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重新改写以往出版的中国佛教史及敦煌佛教史。  相似文献   

15.
《法治纵横》2014,(24):42-46
第三讲 佛教传入新疆与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传入新疆的,也是在新疆流传时间最长、信仰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历史上,佛教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曾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颇有佛缘,女皇武则天便是其中一位.武则天推崇佛教的目的,是想把佛教当作自已登上权力顶峰的思想武器.她一当上皇帝,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  相似文献   

17.
因缘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张爱玲等人的因缘写作,一是源于因缘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源于明清小说对世俗化因缘的描绘.文化心理的变动制约着现代作家的因缘写作.因缘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多种含义,其叙事格局也有摆脱佛教影响的倾向.就因缘叙述所具备的现代特性而言,启蒙作家是完成的现代性,张爱玲等人是未完成的现代性,是一种融合有传统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律师”寻踪中国古代的司法活动中没有出现过象古代罗马共和制时期的律师职业人员,更没有被官府确认为合法的律师制度。中国文字的律,字义上可以解释为规范、规则,如戒律、定律。《易·师》:“师出为律”.孔颖达疏:“律,法也”。师字,是指教人以道者,凡是擅一门技艺之长者,常被称为师,如琴师,画师.由此引伸,宗教中也尊称僧人为法师、禅师等。古代律和师二字很少连用,最早所见的倒是出现在宗教用语,如《唐大典》所载,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佛教中对于研究、奉行和弘扬佛教戒律的学者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名山大川大都有寺庙,这些宗教遗迹,主要是佛教和道教的庙宇、寺塔和石刻、碑林.为什么我国名山多寺庙?据专家分析,主要与宗教有关. 佛教和道教是两种宗教,各有自己的教义和经典(一个是外国传入的宗教;一个是本土教),信奉不同的“神”,庙宇的名称和建筑风格也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宣扬远离“尘世”、超脱凡俗去修行;另一方面,名山大川象征大自然的威力和造化的神奇,而古代人崇拜大自然,认为深山大川都有“神”居住和掌管,只有把宇宙建在大山之中,才有“灵”.因此,一些风景秀丽、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大山便成了他们的理想去处.庙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慢慢修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佛教禅修包括止禅和观禅,西方学者将之分别定义为聚焦注意(focused attention meditation,FA)和开放监控(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OM)。然而已有禅修实证研究均存在理解与操作上的偏差,本文基于传统佛教止观禅修体系提出不同观点:(1)"止"的机制主要是注意,止禅技术具有丰富完整的分类系统,且"定"才是修"止"的终极目标。(2)"观"的心理机制不仅包含对当前体验的观察,更强调反身觉知。佛教观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法,且有望进行实证。(3)"戒"是禅修训练的心理保护机制,用于调整身心状态,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