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后     
本期美国软实力研究专题研讨栏目刊发了两篇文章。周琪的文章考察了奥巴马政府对和平队的政策。她认为,奥巴马总统上任后,加强了和平队的建设,这标志着美国政府开始重新重视和平队作为软实力资源在美国外交中的作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国际刑事法院成立和发展特点的概述(包括相同观点国家集团与美国的博弈),本文将美国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民主、共和两党三届政府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政策演变进行了比较与解析。作者认为,应关注美国三届政府近20年来始终未变的两大政策核心:即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国际刑事法院进行控制和干预,以及要求国际刑事法院给予所有美国人司法豁免权。从美国全球战略与国家利益出发,需要时在世界上使用武力则是以上两大政策核心的基本前提。它们将继续影响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政策,并使美国在近期(特别是在世界热点地区出现突发事件时)与中长期(预期2017年《罗马规约侵略罪修正案》批准生效后)存在着与国际刑事法院发生新的矛盾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编后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对东亚政策进行大调整,出台了多边主义东亚新政策.东亚由此出现原生性地区多边主义与美国东亚多边主义并行发展的局面.内容上,美国的多边主义东亚新政策是在新形势下对其原有双边主义东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其在实践中表现为:将双边同盟关系合并或扩展成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各种三边合作机制,在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各行为体建立或加强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各种小多边合作机制,以及选择通过成员资格具有开放性的“东亚峰会”机制加入东亚一体化.实质上,这一新政策与双边主义东亚政策一样是美国用以维持其东亚领导地位的工具.尽管美国的加入使东亚一体化的力量格局趋于平衡,但其带有很强的应对中国实力上升的色彩和将东亚一体化消解人亚太地区一体化中的意图,使东亚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相似文献   

5.
编后     
《美国研究》2012,(2):160
本期专论刊发了两篇讨论美国实力变化的文章。孔祥永、梅仁毅的文章指出,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美国软实力衰落论",但美国软实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在科技、教育、人口方面的竞争力,以及在思想、规范和制度安排方面的影响力,均未衰落;真正对美国软实力造成伤害的因素是美国民众的情绪和国内分歧。  相似文献   

6.
7.
编后     
《美国研究》2007,21(4):160
在第3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即将举行之际,本期专论刊发了多篇有关美国贸易政策问题的文章。倪世雄、李淑俊的文章提出了公众-国会-政府的研究模式分析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作者认为美国公众与官僚机构的利益诉求一致之处催生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公众与国会之间的利益互动过程孕育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雏芽,国会与政府的博弈最终导致美国政府输出了贸易保护主义。屠新泉的文章分析了美国两党政治与贸易政策的关系。他认为,由于在贸易政策上民主党和共和党往往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此政府或国会的党派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国贸易政策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9.
朱颖 《当代亚太》2005,5(10):15-22
目前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双边主义,具体表现为优惠贸易协定(包括地区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数量的激增.优惠贸易协定在本质上是双边主义,有别于多边主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一些原因导致90年代后期亚太地区优惠贸易协定增加,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亚太地区的双边主义有若干特点.双边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有利有弊.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双边主义,以赢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编后     
《美国研究》2012,(1):160
在本期"专论"中,赵全胜的文章讨论了亚太地区中美"双领导体制"的出现。他认为,基于21世纪初以来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亚太地区出现了中国在经济、贸易、金融领域,美国在军事、安全、政治领域分别  相似文献   

11.
王明国 《当代亚太》2020,(1):59-85,158,159
特朗普政府的退约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国际制度体系运转的广泛关注。退约本质上是为了协调国际制度的刚性承诺与国家的灵活性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国际制度理论对退约的研究相对忽视和不足,尽管“制度困境论”“制度互动论”“制度收缩论”和“制度现实主义论”等学说提供了部分解释,但仍需要明确退约在现有国际制度研究谱系中的位置。究其原因,制度主义在研究设计中用“背叛”研究把退约排除在研究议程之外,而制度扩散长期掩盖了制度退出的影响。本质上,制度主义聚焦制度的形成和维持,是一种关注稳定大于变动的理论。为此,文章从制度要素出发,提出退约具有国际制度自身的逻辑和特征,即从制度成员身份、条约义务偏好和后果不确定性程度这三个方面对退约进行动态把握。特朗普政府的退约行为是历史延续性和当前的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不会给当前的国际制度体系和国际合作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对于美国退约后的国际制度行为,中国应高度重视,从政治、法律和经济等多维度加以全面审视,而非简单地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同时,中国在必要时需要重新审视退约作为外交战略的可选工具,以切实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东盟安全合作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框架内的多边主义一直是东盟安全战略的禁区,所以双边主义成为东盟主要的安全合作方式,但在冷战结束以后,东盟内部以及与外部多边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利用多边主义和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目前来看,尽管东盟大多数国家认为双边安全合作仍然是主流,但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已经开始在东盟地区实施,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而且随着东盟提出建立"安全共同体",多边主义将会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田一 《当代亚太》2015,(2):38-60,157,158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逐渐开展多边外交以作为对同盟体系的补充,其多边外交具有高度选择性、浓厚的结果导向和特定功能性导向等偏好,难以达到多边主义外交的标准,单边主义、双边主义及少边主义的色彩更为强烈。美国亚太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与多边外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同盟体系制约了开放、多元的亚太地区架构的形成,并限制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选项,在客观与主观上都制约了美国采取多边主义外交的可能。另一方面,同盟逻辑贯穿美国亚太多边外交的始终,它积极与同盟及伙伴进行"俱乐部式"的小多边互动,利用同盟体系塑造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多边秩序并日益在多边场合划分阵营,对中国进行多边牵制与施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多边主义视角对美国对待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态度、动机与行为进行了分析.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最重要的成果是东盟地区论坛,它是该地区成员安全利益需求的结果.亚太地区的安全多边主义主要依靠规范的力量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物质能力和制度保障来解决美国所关切的地区安全问题.况且,美国只是将多边主义作为服务于安全利益的工具性手段,而不是秩序目标之一,这决定了美国不大可能对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15.
编后     
《美国研究》2012,(3):160
本期专论中,张丽娟和高颂的文章论述了美国促进农业出口的政策机制。文章指出,美国促进农业出口的政策既包括以保护农业为目标的直接补贴政策,也包括以推动贸易出口为导向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策略。美国政府为促进农业出口实施的具体项目计划从根本上满足了农业出口商的需要,而农业贸易融资和风险保障等则为农业出口提供了有效市场化运作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地区间主义研究:成就与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区间主义是国际关系的新实践,同时也正在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国外学术界围绕地区间主义的内涵与外延、动力与功能以及其与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尽管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在相当程度上延续着西方的议程,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试图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上做出超越。就该议题的未来发展而言,比较分析和理论化应当是两大基本趋势。而对中国学者来说,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把握地区间主义研究的共性与个性,并善于从已有的研究议程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需求的新的议程。  相似文献   

17.
奥巴马第一任期内对非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对小布什政府非洲政策的继承而非变革。这种政策表现受到国际国内形势和争取连任的政治考量等因素影响。第二任期的奥巴马有可能在一些对非政策领域"亮剑",使美国对非政策在继承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多边外交在东北亚和平构想中的地位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外交开始强调多边主义.但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防御性的现实主义,多边主义只是双边主义的补充.这种观点在中国的东北亚地区和平构想中有直接表现.中国虽然主张在东北亚地区通过多边主义维持和平与稳定,但基本上认为在东北亚地区和平构想中,大国之间的实力均衡和双边主义是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六方会谈能否成为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美国的态度以及中美关系将成为决定性变量.  相似文献   

19.
晋继勇  吴谨轩 《德国研究》2022,(3):4-24+125
如何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议程。作为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德国出于其卫生安全利益诉求、多边主义外交传统和自身在全球发展治理领域的领导力追求,不断提升其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参与度。德国在2020年发布的《联邦政府的全球卫生治理战略》充分表明,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已经上升为德国的一项重要外交战略。德国主要通过塑造全球卫生治理议程、完善全球卫生援助体系及推动全球卫生治理机制改革三种路径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德国的全球卫生治理战略呈现出横向化、多边化和多维化的特点,其动因在于强化德国卫生安全、增进德国的外交软实力、促进德国生物产业经济利益以及提高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王义桅 《德国研究》2021,36(4):4-23
厘清中欧多边主义异同,是赢得对欧外交叙事和深化中欧多边合作的前提.中欧多边外交最大的同是都坚定维护联合国体系和国际法,反对单边主义,但中国强调世界只有一个体系、一个秩序、一套规则,反对干涉内政;而欧盟自诩为天然的多边主义行为体,钟情于规范性力量,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需协调成员国立场,具有天然的多边-双边的两面性,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