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经济形势自去年第4季度开始趋于严峻,经济增速大幅下降,股市大跌,消费者信心受重挫;制造业濒临衰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不振;失业率、通胀率有所上升等.但由于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条件较好,市场对外资吸引力不减;新经济仍有生命力;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有利地位;世界石油价格回落;美联储的调控渐起作用;布什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等,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竺彩华 《外交评论》2010,27(6):143-158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中美相对经济实力变化,同时更加深了美国对华经济依赖。相对实力下降加上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导致美国仍将对华采取"遏制性"经济政策,中美经贸摩擦不可避免。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上升和中美经济依赖关系的加深,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合作性"也在不断增大。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后危机时代的中美经济关系必然会在摩擦和调整中不断扩展和深化。对此中国应有清醒认识,并从战略高度上采取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虽然美国赢得了最初的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四年过去了,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陷入一种"撤不得、留不得、打不赢"的尴尬境地。美国之所以在伊拉克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布什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对伊拉克占领政策的制定、执行方面出现了偏差。为了应付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双层压力,在过去几年中,布什政府不得不不断调整其对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政策,改组其外交决策团队,排除新保守主义分子,逐渐向现实主义回归,但却始终未能稳定伊拉克的局势。伊拉克战争已经并将继续对美国、中东格局和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布什政府动员全世界应对新的威胁,但全世界公开质疑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是否合法。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的逻辑翻转与布什政府的帝国—霸权观带来世界政治的变革。布什政府的保守主义外交政策聚焦于,利用单极实力保护自身利益。美国统治着世界,却并不遵守规则。这个帝国的政策在国内不可持续,在国外不受欢迎。赋予美国单极秩序以自由主义特色的政策建议,就是提供更多公共物品、参与多边规则和协议、分享战略决策等。美国应该超越均势和帝国的认识,成为自由主义的利维坦,以便建立美国单极权实力与广泛认同的规则和制度相结合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2008年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遭遇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为此,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国际经济战略来捍卫美国的经济霸权.这些战略包括:在全球层面支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通过寻求多边方式特别是借助新兴国家的力量,共同稳定全球经济;在区域层面则通过各种新的制度设计,更加积极地介入区域经济整合,加强其与经济对手的竞争能力;在单边层面则通过定量宽松政策对外转嫁危机,通过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保护国内产业,加强能源自给来重振国内制造业.这些战略措施与美国的国内经济政策相互配合,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霸权的颓势,但却阻遏了美国经济出现骤然的衰落.在下一个四年任期里,奥巴马政府将会进一步动用各种外交资源来保卫其经济霸权地位,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将进一步从安全转向经济.以经济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国内经济复苏,将成为奥巴马政府总体国际战略的显著特点,也将导致美国国际经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由供给主导型的增长向需求主导型增长的转变,而当仅靠松动财政和货币政策还不能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时,消费政策的配合就显得相当重要。我国目前应采取的消费政策有: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在推进住房制度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同时,推进工资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姜振飞  徐英 《外交评论》2007,85(5):87-92
美国布什政府的外交战略与其推行的核不扩散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外交战略目标决定着其核不扩散政策的实质和内容,而其核不扩散政策又是为实现其外交战略目标服务的.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狭隘性不可避免导致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与国际防扩散努力的内在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反而使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政策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政策经历了从积极支持到极力反对的大转变。克林顿政府虽然积极参加法院规约的制订,但最终因为在管辖权、检察官独立启动调查起诉程序和侵略罪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而投了反对票。布什政府则根据《美国军人保护法》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敌视国际刑事法院的措施,其中尤以所谓的"第98条协定"为甚。但是,缔约国与美国签订的这种豁免协定实际上违背了规约的宗旨,与罗马规约第98条第2款不相符合,是非法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现代典型意义上的税收政策,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表现在通过调整税收来实现充分就业或低通货膨胀的目标。大萧条后,美国税收政策实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和政策体系日趋完美,操作手段也日益丰富。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税收政策,在大萧条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过度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国家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政策 ,其中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引导 ,初步抑制了不良经济的现象。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是一时所为 ,在我国长期的现代化建设中 ,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提升经济增长力 ,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可值得人们重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对平衡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而弹性指数是建立二者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论基点.通过分析1999-2008年十年西北五省(区)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指数发现:西北五省(区)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除陕西省外,其余省(区)高等教育发展波动较大,受到高等教育政策影响较深;新疆、甘肃和青海在个别年份出现高等教育发展明显低于经济发展指数的现象.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发展,适当增加西北五省(区)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增加民办院校的数量,增加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并根据不同省区的经济发展规划采取差别化的政策保障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王荣军 《外交评论》2010,27(2):15-21
奥巴马政府将美国经济“再平衡”作为摆脱当前经济危机并重塑美国经济增长基础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看待,并就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减少美国消费和进口,促进投资和出口。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失衡被认为是美国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原因,中美贸易的“再平衡”因此成为中美双边贸易谈判中美方的基本诉求之一。然而,尽管中美两国政府在促进中美贸易平衡发展并转变各自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共识,但目前中美贸易失衡格局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两国目前都不可能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来强行调整。在国际分工体系发生实质变化之前,中美贸易失衡状态短期内只能寻求缓解而不是消除。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用了大量的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在带来拉动效应的同时,也使我国经济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国际经济格局出现的新动向也对我国近期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适时调整经济刺激政策,把握时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实质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经济全球化是新经济萌动和存在的现实环境;以信息技术为尖兵的高新技术群是新经济存在的基石;人才是新经济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美国的新经济是经济结构长期调整的结果,是在工业化技术成熟基础上实现和发展起来的。它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得益于整个社会极强的创新活力,也得益于美国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的实施周启朋克林顿执政已一年了,他的对外政策实施是否符合他在竞选中所提出的那一套构想,与布什政府时期的政策有何异同,这是美国国内和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一些人强调克林顿政策的延续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93年度《战略研究报告》认为...  相似文献   

16.
宋国友 《外交评论》2013,30(3):67-78
奥巴马2009年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上,试图制定一揽子政策以确保实现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再工业化构成非常重要的战略支点。为推进再工业化进程,奥巴马在行政机构设置、国内政策配套以及国际战略护持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努力。经过四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国内政治、巨额债务以及国际经济体系的变迁,再工业化仍面临严峻挑战。有关再工业化的真正效果及其对未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必须超越奥巴马的两个任期,放在更长的时段内考察。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大国来说,扩大内需决非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方针。在当前扩大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形势下,既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又要理性地把国内需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面对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客观上要求把扩大国内需求、启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放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上。然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不是长期的政策,如果不能有效地带动消费需求的相应扩大,形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投资需求拉动与促进消费需求合理增长巧妙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逐渐调整之前遏制中国的政策,开始实行对华接触以共同应对日益增长的苏联威胁,这一战略历经反复曲折而最终在90年代末定型。美国接触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接触",即通过大力发展对华经贸关系,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演变。奥巴马政府时期,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经济接触增加了一些"经济防范"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其接触的方向没有变化。从2015年开始,美国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对华政策辩论,其核心论题就是美国的接触政策是否已然失败。2017年底,美国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随后中美在2018年爆发了空前的"贸易战"并持续至今,这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美国经济接触的终结,新的"经济竞争"态势拉开序幕,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型。经贸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因而经济接触的终结和经济竞争的开始和演进,将会深刻改变中美双边关系乃至整个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总量的增幅在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逐步增强。但是,居民消费率偏低、消费增长相对缓慢仍然是经济运行中主要的结构性矛盾。只有构建有效的宏观政策组合,打政策组合拳,使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新战略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环境下 ,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观念的转变 ,使欧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降低 ,提升了亚太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克林顿上台后 ,将“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原则 ,并把亚太置于美国全球战略生死攸关的重要地位 ,全方位、强力度地参与亚太事务 ,谋求建立由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太平洋共同体” ,用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和军事安全集体化这三根支柱支撑其亚太新战略的实施 ,既保持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 ,又保证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主导地位 ,以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优势 ,维持美国“唯一霸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