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何长工在1927年至1928年,随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酃县(今炎陵)一带开创革命根据地。其间,他屡屡临危受命,而又屡屡不辱使命,屡建奇功。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周旋,沟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与湖南省委、湘南特委的联络;改造了号称山大王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促成了毛泽东和朱德这两位伟人的早日会面;实现了各路红军的井冈山大会师,从而壮大了革命力量,为井冈山斗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被誉为“井冈山上的飞将军。”  相似文献   

2.
<正>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后,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建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了促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井冈山的土地革命最早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调查内容包括田地分配、地租、地价、工价等,还制定了土地调查登记表。1927年11月到1928年5月间,毛泽东深入到宁冈、永新、遂川等县的广大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并写下《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两个调查报告。他经过调查发现,罗霄山脉中段是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地方,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却相当残酷。  相似文献   

3.
“把列宁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即红军的初创时期,他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邓小平所言,并非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切合实际的历史总结。 一、从工农红军踏上井冈山的第一天起,毛泽东就考虑如何掌握部队,保证党的绝对领导的问题。围绕于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造反派要把朱德“轰出中南海” 解放后,中央考虑朱德年岁大了,就尽量减轻他的工作。为此事,毛泽东找朱德谈过多次。对于毛泽东,朱德是深为了解的,从井冈山到中南海,两人几乎一直在一起。他敬佩毛泽东的卓越领导才能,也甘愿做个副  相似文献   

5.
《党史纵览》2002,(4):48
1927年9月9日,18岁的陈士榘参加了秋收起义的队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自此陈士榘的一生便与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11月28日,工农革命军在攻克茶陵后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 一天,毛泽尔来到茶陵县政府,开玩笑地对士兵代表、县委常委陈士榘说:“士榘啊,你做了县太爷,你也是个‘山大王’哩!”陈士榘开口问道:“毛委员,国民党不是下在骂我们是‘匪’吗?我们为什么还要自称‘山大王’呢?毛泽东哈哈一笑:“我们  相似文献   

6.
错杀宛希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史天地》2007,(8):28-28
毛泽东说:八月失败,主要是他和宛希先在永新 毛泽东对何长工说:“长工啊,希先要平反” 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特别提到:八月失败,主要是“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和省委派充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乘力持异议的毛泽东、宛希先诸人远在永新的时候”,强令部队开往湘南造成的。毛泽东在这里把宛希先同他的名字并列在一起,说明他们在坚持井冈山的斗争中是步调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晓农 《党史博采》2005,(2):31-34
提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的两位“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们在毛泽东的改造和带领下,积极配合正规军作战,为井冈山的武装割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来袁文才、王佐为何被湘赣边界特委诛杀?《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之谜》一文,以引人入胜的语言,为我们记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连环杀案,揭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斗争的一段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8.
1927年2月,毛泽东来到衡阳北区搞农民运动调查。座谈会快结束时,他说:国共合作,弄不好终究会有破裂的一天,大家要有这个思想准备。到时候形势恶化,靠山的上山,沿湖的下湖,决不能放弃武装斗争。他还说,到时候打算带一些农民和工人到江西安源打游击。这时,有个叫黄庆云的搬运工说:“去安源干什么?江西有座金钢山(即井冈山),何不到那里去?”毛泽东问道:“那地方有么子好?”黄庆云像讲故事一样说道:“我有个表兄早年犯了案,逃到金钢山当锤子兵(土匪),杀富济贫过得自由自在。当地官兵剿了大半年,表兄他们连毫毛都没伤着,那山大得很。”毛泽东又问…  相似文献   

9.
汤建军 《湘潮》2023,(10):4-7
<正>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从1928年到1935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其间还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才溪乡调查》这三篇没有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调查报告。这些光辉著作不仅是毛泽东在“四落四起”时调研思考的理论成果,更是他人生遭遇挫折时党性修炼与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毛泽东这八年的苦难辉煌经历,为其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政治基础。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0.
刘志宏 《党史文苑》2007,(10):20-21
1927年9月,毛泽东奉命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暴动受挫后,他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为创建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三湾改编”留了下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1928年3月在井冈山,毛泽东因为领导秋收暴动的“失败”受到中央的严厉批评,被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并误传被开除党籍,是他一生中的首次政治厄运的话,那么,自1931年起至1934年,他在亲手开创的中央苏区,受到“左”倾中央一再无情的打击,则为他政治上的第二次厄运,也就是毛泽东后来所说的;“我在中央苏区过了4年的小媳妇生活。”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时期,何长工在毛泽东领导下,为朱毛会师“架桥梁”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80周年.我们选择在井冈山这个革命圣地举办第三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把这次会议研讨的重点,确定为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诗词创作.  相似文献   

14.
《党史天地》2007,(8):12-13
进军井冈山韩伟领路 陈浩、宛希先首战茶陵获胜 毛泽东指示宛希先在士兵中发展党员。 在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在安源时,安源煤矿的王兴亚曾对他说:“万一攻打长沙失利,我们怎么应变时,提出兵进井冈山。”自收到汪泽楷来信后,毛泽东曾指示前委召开会议,又经过一番争论,前委书记毛泽东决定执行江西省委指示,准备带领队伍进军井冈山。  相似文献   

15.
程子华是与毛泽东认识比较早的一位山西籍将军。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认识了毛泽东,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加了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以后,程子华一直追随毛泽东。在毛泽东的眼里,程子华是一个大老实人。他的军事才华、政治工作水平,以及做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很受毛泽东的器重。参加毛泽东领导的反“围剿”程子华,1926年入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底,领导湖北大冶兵暴成功。1930年6月,在率部攻打江西瑞昌时负伤,到上海治疗。1931年4月,从上海经汕头、潮州、闽西根据地,到达江西东固红军总…  相似文献   

16.
习仲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创立了不少调查研究的典型范例。这里试举一例。1985年11月,他到江西老区井冈山、兴国、瑞金等地视察。11月15日早上8时,习仲勋乘车向井冈山进发。在前面开道的警车不时地鸣响警笛,警卫人员也常常从车上伸出两面红旗左右挥动,指挥过往车辆注意让道。习仲勋脸上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怎么能这样呢?”他转过脸来对陪同的同志说:“他们拉着警笛,两面红旗左右开弓,这样会吓着群众,也可能会把过往的车辆挤到沟里去的。  相似文献   

17.
《党史纵览》2013,(9):30-30
在带红军上井冈山之前,毛泽东并未上过井冈山,那他为何会选中井冈山呢?1927年2月,毛泽东到湖南衡山县城时,访问过当地的妇女会干部张琼。张琼说起她有个表兄,受国民党追捕,无处可逃,逃进了井冈山。那儿山高皇帝远,国民党鞭长莫及。从此,毛泽东就对井冈山有了印象。1927年9月初,在部署完秋收起义工作后,毛泽东郑重地对众人说:倘若暴动失利,退路在哪里?第二团团长王兴亚说:"要是咱们打输了的话,就退到我的两个老庚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19.
王阿寿 《党史文苑》2007,(10):17-19
上世纪二十年代土地革命时期,江西万安县的革命斗争基础较好,活动很有特色,尤其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的万安暴动震惊中外。万安革命还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斗争有密切关系。毛泽东于1928年11月25日撰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有四处提到了万安:一是在讲到湘赣边界的工作时,提到1928年初“和万安县委发生了关系”;二是在讲到各地地方武装,  相似文献   

20.
《学习导报》2012,(21):27-27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加强革命纪律。一早在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同年10月,在江西省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士豪要归公。1928年1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