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苏东坡小传     
十一、耕耘东坡元丰二年(1080年)年底,苏东坡谪贬黄州的命令下达,第二年正月初一就上路,在大儿子苏迈陪同下,经过一个月的陆路跋涉,二月一日到达黄州。他的家属则乘船经扬州进入长江,五月底也来到黄州。苏东坡一家人在黄州住了四年,过的日子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苏东坡是以罪人身份被遣送到黄州的,他的“团练副使”官号,只是空名,没有一般地方官的生活待遇,首先连住的地方都没  相似文献   

2.
广西的藤县真是一块福地。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礼部尚书苏东坡因反对新法被贬到广东惠州,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因此,他先后两次路过藤县小住。这样的小插曲对于苏东坡来说应该是平淡无奇的,但对于藤县的历史,则陡然厚重了几分,变得灿烂而光鲜。  相似文献   

3.
论苏轼诗文中的“东坡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创作的诗文中 ,融入了大量对人生的省察、对仕途的反思 ,而“东坡精神”是其最为精华的部分。“东坡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因个人的人生挫折而失去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 ,执着生活 ,处穷排难 ,随缘自适 ,超然旷达。二、尽管处境十分险恶 ,生活极其艰难 ,但是苏轼体察民生疾苦 ,对人民深切同情 ,为当地的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当地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主张“民不饥寒为上瑞” ,反对虐政害民。自他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东坡精神” ,在他的诗文中 ,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阮忠 《今日海南》2011,(5):48-48
公元1097年6月,苏东坡最后一次被贬,从惠州来到儋州;1100年6月离开儋州北归。他在儋州只生活了三年,却给儋州人留下了一千年的感动,成为儋州的东坡文化现象。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曾两游赤壁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自此,赤壁便与东坡在文化上密不可分。后人游览赤壁追慕东坡,为纪念他而兴建的景观尽管多次遭到焚毁,但却屡次重修。以东坡之游赤壁为素材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包括诗文、画作、戏剧以及民间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6.
苏灿 《政协天地》2009,(2):86-87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确实,苏东坡从政40年,不论是在朝廷任职,还是在地方做官,甚至被贬于蛮荒之地,他都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的养生术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作为一代文豪,苏东坡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我们仍然在吟诵他留下的不朽词章。他在文学上造诣精深的同时,还擅长书画,精通佛理,在很多人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东坡深谙养生之道,却是很多人...  相似文献   

8.
孙振佳 《世纪行》2006,(10):27-28
到过或听说过湖北黄州的人,大都会知晓那里有一座千年古迹——东坡赤壁;很多人只要一吟诵起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自然会想到其作者:大文学家苏东坡先生。殊不知苏东坡还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全才,他钟情的中华文化不只是文、史、哲、天、地、生,还有医、农、杂(含儒、释、养生、食疗、烹饪)等。如同研究他在诗、词、歌、赋、书法艺术等众多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样,其鲜为人知的、在烹饪方面的造诣也引起了后世一些爱好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之所以能成为后世景仰的“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之所以能占三人,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苏氏良好的家风家教。这份“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之中,首要一条就是读书正业。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自惠州再贬海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二日,苏东坡携幼子苏过抵达昌化军治(今儋州市中和镇)。元符三年(1100)六月,离开海南,渡海北归。东坡居儋三年,与儿子苏过“食芋饮水,以著书为乐”,同时精心指导子孙后代读书写作,十分关心他们意志情怀的培养,以此作为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我们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知野(今山东巨野县)人,晚年任黄州刺史。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登上仕途。曾任主簿、知县、知州、右拾遗、知制诰、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官职。他是北宋时期政治改革派的先驱,是关心民间疾苦、敢言直谏的正直官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旗手和现实主义文学家。  相似文献   

11.
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朝命谪知英洲”以后.苏轼作为被再次迫害的“元祜党人”已经不像初次被贬黄州时那样怕人捃摭.而是壁立千仞,生气凛然,勇敢地承受了一个元祜大臣的历史命运.一无返顾地“勇于为义”。只要于民有利,即使干涉官政也奋然行之不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为所居留之地的百姓做了大量的利民之事。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站在江边昂首远望。江中岛上赭红色的陡峭石壁,迎着东去的浩浩大江,气势非凡。这是许金宝刚刚完成的一幅国画,题为:东坡赤壁怀古。描写的就是苏轼在黄州赤壁即将诞生千古杰作的瞬间。创作这幅画,许先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把苏词贴在墙上,反复揣摩,曾想在画面上写“大江东去……”,细想之,放弃了这个念头。苏词的意境要让画面和画题来完成。  相似文献   

13.
李显根 《湖湘论坛》2003,16(4):10-12
“乌台诗案”之前 ,苏轼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 ,创立了“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随物赋形、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 ,还有他的诗词文 ,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千古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是大起大落的经历、超然旷达的个性和那充满生命激情的文字成就了他。这也就是黄州时期的苏轼最具人格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苏东坡定居常州却是他自己的选择。故常州堪称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认识东坡苏东坡逝世九百年后,正是21世纪的开始。法国《世界报》于2000年向全世界介绍了在过去的一千年历史里,世界涌现出来的12位英雄。其中不乏一些西方的皇帝、政治英才,12位英雄里面只有一位中国人,他就是苏东坡。《世界报》用整整两个版面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在世界精英中独树一帜。我们认识苏东坡是从文学开始的。可以说,东坡是与屈原、李白、杜甫同样辉煌的超级文化名人,共创作诗词2700多首。词至东坡,浩荡磊落,开豪放一派,达历史之巅峰。…  相似文献   

15.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二十日,已年过六旬的苏东坡因哲宗病逝,徽宗即位,宽赦元祐旧臣,得以奉召内迁,要从谪居三年的海南岛搭乘木船“量移廉州”(即在廉州等候任命,廉州即为合浦)。  相似文献   

16.
宁静 《现代人事》2001,(7):30-30
苏东坡是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精通诗词书画。当年一位朋友向他求字,同时觉得东坡身体不错,精神健旺,便请他透露一点养生的秘诀。盛情之下,东坡不吝直言.宣称自己获得一战国古方,药只四味,服后于健康有奇效?  相似文献   

17.
历来文人士夫在提及诗僧时 ,多喜用“蔬笋气”、“钵盂气”、枯寂寒瘦等字眼。但惠洪却很少与这些评价相联系 ,其创作表现出了与文人诗歌相近的审美追求 ,对传统僧诗有着大胆的突破和超越 ,自宋以来获誉极高。考究其因 ,这与他“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殊甚相关。具体而言 ,惠洪在妙观逸想上师法苏东坡 ,在句法笔力上则标举黄山谷  相似文献   

18.
蒙乐生 《今日海南》2007,(12):45-45
谈海南文化史,说起个人对海南文化,的贡献,人们常常首推苏东坡的“破天荒”,论及一个朝代的文化发展,众口一词莫不点数大明王朝的“海滨邹鲁”。 说实在的,苏东坡无愧是海南文化的使者。但客观地说,除苏东坡之外,唐代有王义方、韦执谊、李德裕,宋代有李纲、赵鼎、李光、胡诠等朝廷大员也被贬海南。这些饱学官员同时也是文化使者,他们的到来使中原文明的曙光在海南大地初显熹微,海南文化史册从此不断翻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刘翔 《今日广西》2008,(17):30-30
说起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那晶莹剔透的荔枝了。苏东坡曾在宋哲宗绍圣年间写到:“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足见荔枝的魅力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20.
东坡二题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和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美食家。他在黄州生活期间,不仅自己实践,亲自制作了许多道菜,同时又对黄州地方民间的许多道菜的原料配置、制作方法作了改进和完善,并将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加以总结,写成诗文,使之流传、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