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所有权民法保护的思想经历了特殊保护论、平等保护论和否定论这三种观点。分析这些思想的方法论,都有意无意地将私人所有权作为所有权的唯一类型;而所有权不仅包括私人所有权,也应当包括公共所有权。公共所有权具有不同于私人所有权的表现形式,国家所有权属于公共所有权的一种,因而其民法保护应当建构有别于私人所有权的思想和制度体系。国家所有权民法保护的核心是实现国家所有权的物权化,应当协调好其与公法保护的关系,具体方法包括按民事权利模式来设计国家所有权的行使,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侵权行为追究民事赔偿责任以及按国有财产的功能规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国家所有权在物权法中的地位,不仅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反映,也是由国家所有权自身性质和物权法的私法性质所决定的。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现状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要求物权法必须对国家所有权进行规范,以厘清国家所有权的各种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改革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发展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阶段政府改革的目标、内容及特征的梳理,本文着重分析了本次政府改革的重心、特点及其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未来政府改革的中长期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物权法的制定以及国企改革的深入,国家所有权的性质不断遭受质疑。国家双重法律人格的混同,造成了对国家所有权性质的误解,故应当区分国家的公法人格与私法人格,在行政体制外分离国家所有权与行政权,使国家所有权的行使成为非行政性的经济行为,从而还原国家所有权的私权性质。  相似文献   

5.
黄军  李琛 《理论月刊》2005,(5):106-108
对国家所有权按其客体之目的、用途等的差异,进行区分,并分别设置不同的法律规则予以调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这一模式也为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物权立法应当予以借鉴,将国有财产区分为公用性财产、营利性财产和资源性财产,从而分别规制。  相似文献   

6.
施志源 《理论月刊》2015,(2):105-110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其所有的自然资源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所有"与"全民所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财产性等表明了其具有"物"的特征,将自然资源作为物权客体是适格的。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支配权是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核心。但支配权本身是抽象的权利,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支配权需要通过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四项权能来实现,这四项权能构成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黄军 《理论月刊》2007,2(9):50-52
科学行使国家所有权,不仅是发展市场经济须解决的难点,也是我国《物权法》应规制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国国家所有权的行使呈现出国家双重法律人格的混同、直接性、行政化、等级性等特点。为消除由此而引致的弊端,国家所有权的行使应区分国家的双重法律人格;由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门性组织行使国家所有权;遵循平等原则;使国家所有权行使方式的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保持国家所有权行使方式的多样性与开发化。  相似文献   

8.
周猛 《湖湘论坛》2015,28(2):56-61
土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土地所有权分割作为土地所有权制度设计和变迁的重要基础,是土地政治和经济问题关系的"粘合剂"。"农地两级所有权"有利于我国农村土地政治经济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张纯 《求索》2007,(11):102-104
我国国家所有权定位渊源于我国宪法第6条以及第7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④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宪法的这一规定常常被人们诠释为:我国公有削就是全民所有权与集体所有权,进而简化为所有制即所有权。实际上,所有权制度仅仅涉及所有制部份利益关系的法律安排,并不能充当实现所有制全部目标的唯一工具。我国现行公有制所有权表现形态为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应当是公共所有(公有),属于公法性质的所有权,国家所有权应当属于民法上的所有权,是独立于公有之外的公有制的另一所有权表现形式。中国语境下的“公有”既不是“全民所有”,也不是“国家所有”不属于传统民法上的任何所有权类型。  相似文献   

10.
自黎安友(Andrew J.Nathan)提出中国的国家治理"韧性"概念之后,围绕着中国国家治理"韧性"产生的"原因"形成了四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它们分别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公共政策体制、官员管理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些研究揭示出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策实验、选贤任能的官员管理制度和权威协商式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我国的国家治理"韧性"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的研究推向到一个更具体和更系统的高度,展示出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相对于西方治理体系的内在活力。从国家治理"韧性"理论的内在逻辑出发,我们还需要从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消除国家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如何结合历史传统进行制度创新等角度进一步展开后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有土地制度缺陷是阻碍土地流转的根本因素,土地流转遇到了来自土地所有权上的瓶颈。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的重心应该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转移到所有权制度上,应该以马克思土地所有权理论为指导,在土地公有制下,设立"土地两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小康》2009,(7):8-8
对于中国的体制转型而言,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仅是系统工程,也是枢纽工程。显而易见,各地政府“驻京办”,实际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权力关系网络的一些极其关键性的结点,或者说,不同机构之间进行反馈和互相操作的各种杠杆效应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3.
邱实  赵晖 《人民论坛》2015,(5):11-15
政商关系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可越过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中国政商关系的演变主要集中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政府和官员与商人等几方面的关系。探讨中国政商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必须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下,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政"与"商"的宏观与微观的两个方面来探讨,寻求一个政商关系最清廉、最有效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荣如侠 《前沿》2005,(8):160-162
通过对比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几种学说,本文采用三元论说。并在此基础上对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所有权以及对基于成员权而产生的对于建筑物本身的管理即现代各国物业管理立法模式的比较和浅要的分析,进而得出我国关于物业管理的立法模式应采取的立法模式选择和设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律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央地关系视角的土地财政:一个制度层面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央与地方税收、金融、国企等经济分权改革是本世纪初土地财政兴起的重要根源,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一致则是土地财政快速扩张的关键。嵌入此背景中的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为载体获取财政收入的过程,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构成的土地市场复合型利益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后"四万亿"时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出现偏离。在政治层面的制度支持逐渐耗散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这一"独木"将难以支撑土地财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曹正汉  钟珮 《探索与争鸣》2020,(11):100-111+179
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上取得了成功。关于成功的原因,学者们普遍认为其得益于中国拥有非同寻常的适应能力,能够灵活地应对内部冲突和外部冲击所带来的挑战。对于中国适应能力的来源,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提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适应能力来源于国家领导人采用的地方试验策略。但是,他忽略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忽略了条块关系的影响。我们发现,只有在"条弱块强"时期,国家领导人的地方试验策略才能有效地激发地方自主探索,相应地,国家适应能力比较强;而在"条强块弱"时期,地方自主探索受到"条"的较多限制,即使国家领导人同样采用地方试验策略,这种策略的有效性也受到削弱,带来国家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8.
一、中央与地方的收益分配现状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中央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所有权。相应地,中央政府成立国土资源部作为矿产资源在中央的管理机构,地方上设有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局作为中央垂直领导的机构,其编制与各级政府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作为职能机关,其重要的职能就是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重要表现就是收取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以说,我们目前从制度上,已经实现了中央政府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管理。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中央与地方分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从几方面问题阐述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成为我国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将考查过去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的经验得失,探讨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提出自己的一些制度性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现状及改革的进一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贺波 《求索》2007,(1):34-36
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也是我们推进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的出发点。本文对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以及进一步进行政府问财政关系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