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繁荣文化艺术,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座沟通海内外、国内外关系的重要桥梁。实践证明,它在增进四川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方面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並日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共识。 四川古称巴蜀,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在这片美丽富铙的土地上,巴蜀先民们创造了光辉璨烂的历史文化。三星堆两座大型祭祀坑的发掘,将古蜀文化的绘画、雕塑、冶炼、浇铸等方面精湛技艺的历史遗跡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四川成为人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将巴蜀历史向前推进了二千多年。 早在公元前“(?)丝之国”的四川就开辟  相似文献   

2.
古蜀文化源远流长广汉「三星堆」遗址揽胜曹弘金秋时节,我前往川西古城广汉市,谒访早已名闻遐迩,饮誉海内外的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同时,参观了即将竣工的“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市西郊10余公里处。遗址是因座落在内牧马河古河道南岸,有高...  相似文献   

3.
《统一论坛》2012,(2):72-73
第七届“巴蜀文化精品展”——“神秘北纬38°线——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秘宝展”于2012年1月18日在台湾正式开展。这次展览历时半年,1月18日到3月4日在台北展览,3月15日到4月22日在台中展览,5月3日到6月10日在高雄展览。台北开展以来,台湾民众纷纷前往参观古蜀瑰宝,了解古蜀文明,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和博大精深,岛内多家媒体也纷纷聚焦报道,在台湾岛内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2月10日,四川省台办副主任张军就三星堆、金沙文物赴台展览和四川与台湾文化交流合作等情况接受了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即将告别20世纪,跨进新世纪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光辉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50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已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地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半个世纪以来,四川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创基业,改革开放奏华章,今日四川已成为中国西部的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天府之国"生机勃勃,巴蜀大地华章如歌。本栏图片从历史的角度,把目光定在了“四川之最”上,将50年岁月一小部分“最早”、“最好”、“最新”连缀起来,这些堪称中国西部、中国乃至…  相似文献   

5.
四川人的祖先大多数是来自明末清初战乱后的移民,这次大移民的年代,比美国人开发西部要早一百多年。所不同的是,美国人那时开发的西部是亘古的荒原,而中国的西部四川是早有巴蜀文明的“天府之国”,因为数十年的刀兵天灾频仍,变成了“地旷人稀”的荒野了。“湖广境四川”的由来在四川广泛流传着“湖广填四川”的故事,讲述两百多年前,祖先是怎洋离乡背井,从湖广长途跋涉应沼入蜀,并在此生根,艰苦创业的··‘··但是,令今日川人不解的是:早已有了巴蜀文明的四川,在三国时期成都即是蜀汉刘备的京城,唐代在全国大城市中亦有“扬…  相似文献   

6.
慵懒悠闲的四川人……能说会道的四川人……聪明能干的四川人……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四川人…四川人给予省外来客的印象,就是那么的斑驳、复杂;五色斑斓,往往使人莫衷一是。四川人群体性格上的这种矛盾现象,简直成了“巴蜀之谜”,激起了人们探究的好奇心。其实,简捷地说;四川人原本是全国各地移民的后裔。秦灭蜀后;就曾“移秦民万家”充实巴蜀;东汉末到西晋。又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从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有大批北方人迁居蜀地;元未明初,南方移民大批进入四川;明未清初的的大移民活动前后延续一百多年;即所谓“湖广填四川"…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21日至2008年1月22日,四川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和台湾新光三越文教基金会在台北共同主办了“锦绣天府——巴蜀文化精品展”,这是四川继2006年“天府之国——蜀文化精品展”之后,又一次深耕巴蜀文化,在台湾举办的介绍锦绣天府独特魅力的跨年度大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四川应用独特的巴蜀文化作统率,以创意产业为龙头,以“三大领域”为重点,以“四大模式”为途径,加快四川文化资源的整合,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集团,实现四川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巴蜀青铜器“手心纹”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青铜器在解放前已有出土。解放后,四川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更大成绩,以柳叶形剑和空首钺为其主要特征的“巴蜀式铜器”更得以大量出土。铜器种类有甗、壶、盘、罍、釜、甑、鍪、盒、镜、带钩、印章、錞于、斧、凿等日常生活用具。戈、戟、矛、钺、剑等兵器。其中有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古代四川的“巴蜀式”剑,其特征是扁茎无格,剑身与剑茎同时铸成,剑身内收与扁茎相接,呈柳叶形,故又称为“柳叶形剑”。多数剑身中脊  相似文献   

10.
自1929年广汉农民燕道诚在车水溉田时无意碰醒了沉睡3000年的三星堆文明之后,考古界就.围绕这一奇迹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叩问。随着一大批国宝级珍稀文物横空出世,一连串惊天之谜接踵而来。 三星堆文明毁于一场洪水? 这是一座无论规模、布局,还是建筑工艺都令人吃惊的古城。整个城址呈北窄南宽布局,东西宽2000米,南北宽2000米,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估计当时城内居住人口应在3至5万之间。而城墙墙基宽达40余米,顶部宽约20米,可容5辆桑塔纳轿车在城墙上并排行驶。 而比三星堆古城修建时间晚1500…  相似文献   

11.
从四川成都驱车沿川陕公路北 上,沿途满眼是参天的古柏,由这些古树勾画出的绵延300余里的翠云廊,仿怫将人们带入了一条时空隧道。在“隧道”另一端,一座建城2300多年的古城,从历史的深处缓缓走来,它就是蜀中胜地──阆中。城中保存完好的古城区域面积达1.5平方  相似文献   

12.
不废江河万古流.四川航运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逐水而居的巴蜀人民就利用水对竹木的浮力,载人载物渡涉江河,造船操舟,发展航运.夏末商初,川江水系已兴起原始的舟航活动.战国时秦将司马错率巴蜀十万兵,船万艘,浮江伐楚大胜而归.“巴蜀之粟,航船而下,天骄蜀锦,远销吴楚”.唐时,四川物丰民富,粮、盐、铁、茶、布等均赖舟楫奔荆襄.真可谓一幅欣欣向荣的航运盛景.四川航运源远流长.诗仙李白有名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道出了水运的通达.至今四川仍是全国航运发达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四川古代井盐生产的萌芽传说和记载都很早。在苗盐井之前,要解决“盐款者食之急”的问题,先民只能利用天然盐来或威石咸上煮以为盐。古书说秦国(公元前316年)灭了巴蜀之后,迁了大量秦人来四川,先是派张若来成都当管理盐铁的官员。继又命李冰来当“蜀守”(四川地方官)而李冰前开往广都(今成部双流县)凿盐井,从此蜀人便开始了向脚了这块曾经太平洋大西洋海水浸泡过的土地要盐的历程。距今约两亿年前的远古四川盆地一片汪洋,经过漫长时期的地质运动从三全纪降罗纪到白垩纪,从茫茫沧海到内陆湖泊,盐卤结晶与白云质石灰岩。三膏等…  相似文献   

14.
林大如  江福全 《台声》2005,(12):84-86
“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唐朝大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阆中灿烂的文化和秀美的山川。曾作为清朝四川“省会”达17年之久的阆中,有回、藏、纳西、汉等19个民族聚居,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川北高原上,熠熠生辉。以它那独具魅力的秀美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中外游人慕名而至。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阆中古城,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阆中古城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阆中县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惟一一座保持原名的历史古城。它以风格独特的民俗建筑,厚重的…  相似文献   

15.
暑期将至,跟随学校工会组织的赴四川考察团到天府之国的几个名胜景点“考察”了一番。闻名遐迩的天府之国果然是物宝天华、秀色可餐,几乎处处都能欣赏到“青山不墨皆入画,流水无弦有佳音”的怡人景致。当然我们的“考察”也并不都是流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也考察远古先民的巧夺天工之作,以表示考察者的科学人文内涵与“滔滔不绝”的敬仰之情,如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和两千年来依旧造福民众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这两者均与本文的科普话题有了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两岸关系》2008,(11):52-53
2008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全国台联的指导、支持下,在上海市、广州市台联的协助下,由四川省台联和成都市台联联合主办的“熊猫故乡仍美丽”暨台湾青年学生巴蜀文化之旅活动在四川成功举办。上海、广州、成都等大陆12所高校的近80名台湾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7.
花卉业是独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意义的新兴产业.四川花卉业从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恢复,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八五”期间在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经过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开拓,使花卉业在巴蜀大地上连跨大步,花卉业产值1994年达到5.8亿元,跃居全国首位,取得可喜的成就.那么,四川花卉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省花卉协会的负责人在回顾近10年来走过的路程时,都说这得益于四川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四川,这个农业大省,是有名的“天府之国”,位于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18.
他从黄继光的故乡四川中江走来,带着英雄的豪迈气概,建功古城西安;他胸怀爱心、倾情慈善,首先用个人名义,成立了同心光彩慈善基金会;他崇尚生态和谐,致力环保事业,与跨国集团“沃斯坦”签订了节能环保合资公司;他扎根西部、放眼世界,先后涉足机电科技、信息技术、房产开发、跨国合作贸易等领域,在三秦大地上,书写了亿杰的鸿鹊之志。  相似文献   

19.
修菁 《台声》2023,(23):84-85
<正>从岛内银行业的高级经理人到“登陆”创业的台湾青年,巴蜀大地打拼的7年,郭弘扬心存很多的感恩,内心对自己当年的“登陆”选择,也更加认定:“自己的祖国有这么好的发展沃土,我们台湾青年何必舍近求远?四川、祖国大陆,就是我们一家人圆梦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只“华南虎”?学者撰文再次质疑“良渚古城”:本刊上一期(三四期合刊)刊发了良渚课题权威林华东的《良渚发现的并非古城》一文,用专家的眼光指出了“良渚古城八大疑点”。该文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良渚古城”是真是伪的争论掀起新的高潮。日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罗以民为本刊撰文,以详尽的文献资料论证了古城构造的诸多不合理,并大胆判定:“良渚古城”根本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