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区别在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当中,基督教与天主教似乎就是一回事,因为在国际上基督教与天主教统称都是“基督教”、“耶稣教”。从教会历史上看,基督教与天主教原本就是一种宗教,后来经过发展、宗教改革后,分化为两个教派;从信仰上看,基督教的信仰与...  相似文献   

2.
走出教堂奔“小康”──记南召县宗教上层人士、华光地毯厂厂长李保成河南省南召县太山庙乡黄金垛基督教会负责人李保成带领教徒所走的道路,与众教会泅然不同。87年老山战斗激烈时,他引导教徒刺绣鞋垫8800双,自费送往老山前线。如今,军区馈赠的两块玉石大匾,悬...  相似文献   

3.
美国大波士顿地区华人基督教会现在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陆新移民已成为中坚力量;华人教会分布广泛,有利于福音传播;华人基督徒年龄各异,但都有高学历、理工科等特点;华人信仰基督教并非功利,而是真正的信仰需要;男女之间的信仰差别不大;华人成为基督徒的主要动机有:寻找生活的方向、心灵平静和生命的真谛等;华人成为基督徒的主要动因有:宗教自身的力量、教会的大力宣传和华人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后的精神需求;华人基督教会的主要功能有:能更好地服务华人、团结华人和对华人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清朝末年,西医西药由英、美两国基督教传教士,作为传播基督教的有效途径从西方带来,传教士免费为居民施医舍药,借机吸引民众,宣传基督教教义。继而开办医道学堂,吸引青年入学,接受基督教洗礼,发展基督教教徒,培养教徒骨干,扩大教会影响,壮大教会势力。西医西药在冲击中国几千年的祖传医药、逐渐成为人们防病治病主要措施的进程中,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半岛是其重要的传播基地。青州是西医西药由西方到东方的孵化基地和二传手,由青州再传至山东半岛,进而传遍山  相似文献   

5.
最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名誉主席、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丁光训在南京提出,新时期基督教要做到“三个和谐”。一是基督教利益要和国家利益和谐起来。实践证明,爱国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独立办教会是中国基督教安身立命之本。现在境外势力企图恢复他们的势力,甚至挑唆基督教反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越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越要高举“三自”旗帜,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基督教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和谐起来。二是基督教要与法治社会和谐起来。宗教事务是一项社会事务,必须与法治和谐起来,在法制框架内开展宗教活动。《宗教…  相似文献   

6.
吴心 《黄埔》2009,(5):58-59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演化为东、西两大派系。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教会为首,与西部的罗马对峙,自称“正教”,亦称东正教。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各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至16世纪,罗马公教内部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并又陆续分化出脱离罗马的其它许多宗教。这些新教各派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传入中国已有上千年,虽然历经不断调适、转化和发展,在与中华文明互动中仍面临三个突出的问题:基督教将如何参与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化的基督教将如何与世界基督教共融发展?基督教将如何适应当代中国社会?本文通过梳理与总结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上四个典型个案——唐朝景教“以佛道释耶”的尝试、元代也里可温的政教合作、明末清初利玛窦“儒耶会通”的努力、民国时期的“本色教会”运动,提出中国基督教与中华文明互动的“三项原则”——坚持基督教的独特性与兼容性的统一,坚持基督教的本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坚持基督教的历时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进而寻求对“三个如何”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8.
袁唏 《同舟共进》2012,(6):61-64
蒋介石是个遵从孔孟之道的人,常常自省其身;为了与宋美龄结婚又信了基督教,作为教徒的他又经常忏悔,自省和忏悔的内容在其演讲、文章、书信中比比皆是,日记中更多,几乎是每日必省。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人基督教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人的基督教信仰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超过1/3的华人信仰基督教,上千家华人教会也成为华人社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但中外学者对华人基督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还不足。本文试图搜罗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介绍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拓宽华人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全世界约60亿人口中,宗教信徒达48亿人。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遍布242个国家,教徒20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3%。其中有120个国家多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的某一派别。在基督教徒中,天主教徒有10亿多人,新教教徒4.2亿多人,东正教徒2亿多人。  相似文献   

11.
息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人口防万,是宗教,工作重点县。全县有基督教、伊斯兰教、怫教3种宗教,活动场所64处,信教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2.6%。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宗教政策,为息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开展“四讲”,转变观念。我县多数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对发家致富有“四怕”:一怕违背情心寡歌的教规教义;二怕拥有财宜是罪过;三怕政策变了挨批;四怕办企业担风险。针对这些思想,我们在教职人员和教徒中开展了“四讲”活动:讲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好形势、好机遇;讲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在2022年12月1日正式施行,我国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有了新的法律依据。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提出可通过“供给-需求”模型重新认识电信网络犯罪的犯罪模式和犯罪要素。根据该模型,通过宏观上控制供给与需求,微观上阻断信息与资金,对综合治理犯罪具有积极意义。该模型视域下,提出在供给侧挤压犯罪空间、控制犯罪主体、堵截网络账户和洗钱渠道;在需求侧通过被害群体的削减、涉诈信息的反制、资金支持的干预和资金转移的预警,从两个维度阐释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还是有少数人成为了“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甚至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对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徒的宗教观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印度教经典中关于萨克提的观念,在印度教徒的信仰中反映为对女神的普遍崇拜,尤其反映在印度教的性力派和密教信徒的信仰中。从印度教的“萨克提”观念考察,印度教的女性观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5.
认真考察信教公民的信教依据,不论人与人之间有多少差别,多数都包含着三个共同因素,即信仰、道德和情感。信仰即教徒对宗教教义的极度相信和尊重;道德是教徒在信仰指导下自愿尊守的行为准则:情感是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与基督教的关系错综复杂。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丈夫孙中山又是一个热爱耶稣的人,按理她也应该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她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否认自己信仰基督教,甚至说孙中山也早已脱离基督教,晚年却又承认基督教教义对她的影响甚大。宋庆龄长期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内,其宗教思想绝不可能突变。本文从基督教教义及其社会功能、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关系、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的政治认同基于不同时期的问题意识先后出现“认主与忠君不二”“爱国与爱教相统一”等表达,其底层逻辑重在“相统一”。这种认同建构解决了现代国家中宗教徒的政治认同构建问题,化解了将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割裂与对立带来的风险隐患。今天,“相统一”的底层逻辑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阐释,应以中国化的“教法随国论”巩固和更新“爱国爱教相统一”的认同表达,驳斥极端主义对政教关系的颠覆。具体而言,可通过“国法”大于“教规”、“教法”并入“礼法”、“文明”“文化”替代“宗教”三个途径完成更新。在树立政治权威、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实践中,应重视信教群众信仰需求,关键时刻发挥宗教界作用,倡导宗教界与信教群众主动服务国家大局与社会。以上经验和举措是伊斯兰教中国化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也为其他国家与社会妥善处理政教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只能是宗教、信仰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文明中,核心价值观是各种“文化”的总开关和制高点,它渗透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物质文化等方方面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可以被称为“义明”,只有产生了属于自己的达到宗教、信仰高度的核心价值观,才配称为“文明”。中华文明或日华夏文明是与两方基督教文明同样高度的文明。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河洛文化的本质是信仰、是核心价值观,河洛义化是具有高度超越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美国妇女的宗教虔诚性远远高于美国男性,其参与教会活动的频率和程度也高于男性。伴随着女性教徒人数的增多和女性参与教会事务的深入,美国妇女不仅在教会事务上增加了发言权,而且在政治事务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女性与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女性性别和宗教信仰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方两大宗教改革家──路德与加尔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在德国等地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同时也是一场社会革命。宗教改革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两点:1.它取消了灵魂与上帝之间的“尘世居间人”(即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救赎作用,从而使个人的精神生活获得了自由;2.它打破了罗马教会的一统天下,造成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为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黎明之曙光”,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O;恩格斯则把宗教改革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化和专断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