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学轼  高传军 《创造》2012,(8):74-75
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健康"的城市是寻甸县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城镇化拉动,是寻甸县委、县人民政府确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而打造"两个新城":昆明北部重要的工业新城和山水生态宜居新城是全县近两年强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寻甸处于昆明和曲靖两大城市一小时经济圈范围,昆明航空新港运营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理论轨迹入笔,总结巴黎、伦敦、莫斯科、波士顿等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的国际模式,分析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做法,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市为例,设计一套资源约束下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的系统模式。该模式包括规划设计、法律保护、政策保障、监管约束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紧紧相连,协调运作,有望达到全面系统、持久稳定的城市生态控制效果。该系统模式的设计提出,不仅作用于武汉市的基本生态控制,促进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同类城市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心,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千湖之省”的省会,素有“江城”之称。武汉市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市境大部分处于江汉平原,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有少量孤山残丘夹杂其间,其丰富的山水园林资源是国内其它城市无法相比的。1、丰富的山水资源是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天然条件首先,武汉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市区有两列东西走向、南北平行  相似文献   

4.
李云 《群众》2007,(11):36-37
21世纪是生态世纪也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另一方面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或工作。因此,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也是现实选择。但是,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却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向涛 《重庆行政》2011,13(2):I0004-I0005
2010年,全市各级各部门、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五个重庆"要求,大力加强城市森林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园林各项创建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市政府决定命名南川区、万盛区为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区,巫溪县、酉阳县、开县、綦江县、梁平县为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市,予以通报表彰。本刊特辟专栏分享其先进事迹和经验成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左权县县委、县政府以大县城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建设山水宜居名城、打造和谐幸福家园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以产业园区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为重点,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以山水生态改善、文化底蕴发掘为重点,实施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县城的城市品位;按照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东山片区率先构建大太原都市圈的东部生态城,以此作为塑造和谐左权新形象、打造对外开放新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晓惠 《前沿》2011,(14):107-1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概述了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并分析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8.
高亮  吕友明 《楚天主人》2013,(12):20-22
<正>中心城区面积的无序扩张,被称为"摊大饼",这一粗放型发展模式有望终结。武汉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法定的形式要求市区人民政府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锁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扩展,给生态发展留足空间。用"法治"防止"人治""之所以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生态控制线的《决定》,是因为只有依法按人民的意志才能将绿色  相似文献   

9.
《江西政报》2009,(2):49-49
近几年来,万载县围绕建设宜春次中心城市和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定位,全面启动了创建省级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的"三城同创"活动,先后建成了市政广场、康乐大道、沿河景观带、龙河公园、凤凰山公园、东门环岛等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相继开发了新源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将武汉市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纵观国内中心城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经验,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地域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地理优势,提炼和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是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的关键举措。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必须打造武汉市城市主题文化并对武汉市城市文化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本文重点是将武汉市城市主题文化定位于“长江文化之都”,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规划建设"长江新城"、"长江主轴"及"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这是武汉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为武汉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刘旭芳  王明安 《传承》2014,(8):84-85
工业文明必将被生态文明所取代,生态文明呼唤生态城市。生态文化引领城市永续发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其基本框架是"一条主线、二大内容、三个主体、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景观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市是一座饮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迈向现代化的特大都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与其他城市一样面临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态的保护问题。假如得不到重视并妥善处理,将会直接影响武汉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妨碍武汉市政府提出的“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  相似文献   

14.
人居环境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决胜城市的发展和未来。近年来,临海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山水人文优势,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实力临海、生态临海、魅力临海、活力临海、平安临海,建设浙江沿海中部最适宜居住、求学、旅游、创业的城市。临海位于台州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全市七山一水二分田,气候温和,大气和水质量较高。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积淀为临海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近年来倡导的“园林思维、绿色行政”理念和相继启动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武汉实际,武汉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勾画了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此,我们借鉴国内外有关现代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参照国内部分城市现代化指标要求,以武汉市2002年各项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武汉市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了综合测算,并提出了实现思路、途径和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文将着重阐述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武汉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及基本实现现代…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是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海市把推进郊野公园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武汉应学习借鉴上海市的先进经验,坚持规划先导、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着力建设一批兼具生态保育、休闲服务、产业升级、农村发展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郊野公园,努力推动形成"大园林、大生态、大产业"发展格局,为打造滨水生态绿城、建设"三化大武汉"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陈斯雅 《当代广西》2013,(15):51-51
沿民歌湖由东向南行,一路上,从锦鳞戏水、碧波游船,到绿树成荫、高楼崛起,一幅"山水相衔、绿羽成脉"的生态美景尽收眼底。"水""绿""城"交融共依、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格局,让这个现代"双城记"在这座邕水之畔的南国之城精彩上演……南宁,被中外游人盛誉为"花园城市",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南宁坚持"生态立市",以环境优化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评价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思想正确,结构严谨、完整,规划依据科学性强,修编中心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做到了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利用了高新技术进行分析。 2、武汉市的规划很有特点,符合一个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的规划,符合一个地区与流域的经济中心的规划,符合一个山水园林的历史名城的总体设想。 3、武汉市和天津市一样,也碰到了一个规划目标是否提建成国际性大城市的问题。我对于国际性大城市的标准、定义知之不多,但我们两市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就是争取更加开放,更加发展,努力争取参与国际经济  相似文献   

19.
赵云峰 《前沿》2014,(3):135-136
随着新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基本树立了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城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品牌的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面对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对城市品牌赋予新的内涵,力图通过从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生态角度寻找城市品牌发展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永明  周先荣 《政策》2008,(11):37-39
武汉是典型的富水城市,长江汉水市区交汇,拥有大小湖泊166个,市域1/4以上为水覆盖。丰富的淡水资源是武汉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保护利用好这一战略资源极为重要。长期以来,武汉市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2005年,武汉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作为试点的重要内容,计划总投资87.69亿元,对区域水系进行综合整治.旨在打造全国最大的城市湖泊湿地群、世界一流的城市生态旅游风景区,这是武汉市近年须用大手笔做好的一篇“水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