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经济发展时期,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通过世界范围内的能源技术、产业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变革来区别于以往的经济模式。目前很多国家正在努力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技术与机制创新,通过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道路成了人类的必然选择,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建立低碳产业结构、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低碳消费模式以及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它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对策措施,确保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5.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低碳经济语境下,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低碳经济需要从社会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所带来的一系列气候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人类摆脱气候困境的唯一选择,也是我国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抉择。如何能在过去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应在法学的视角下,从不同的主体如国家、企业、个人等方面来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绿色转型的低碳创新系统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低碳创新是城市转变高碳模式和粗放增长道路的迫切要求,低碳创新系统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资源能源制约性瓶颈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强度的矛盾问题,实现在技术研发、产业体系、企业生产、消费模式、制度安排等层面的全面创新。加快我国城市的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低碳创新系统构建为战略突破口和模式选择,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以城市绿色标准为规范,以建立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机制,加强城市绿色转型的社会建设,鼓励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低碳创新。  相似文献   

8.
今年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保增长”调整为“促转变”,把优化投资结构做为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项目带动的延边州经济无异是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新形势,保持延边州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温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低碳经济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延边州摆脱投资困境、寻求发展出路的有效策略。为此,我们应理性思考,果断抉择,尽早筹谋,抢占先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融入低碳经济思  相似文献   

9.
生物能源:开拓低碳经济之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低碳经济需要发展生物质燃料,我国拥有开发和发展生物燃料的雄厚潜力。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高度,为充分满足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对新型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必须大力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使之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新能源,开拓低碳经济的广阔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其实质是寻求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长脱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运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变高碳生活方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消费模式转变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经历了四种消费模式,即原始经济消费模式、农业经济消费模式、传统经济消费模式和低碳经济消费模式。目前,传统经济的消费模式已走到尽头,取而代之的是低碳经济消费模式。低碳消费模式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它的实行,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全面小康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高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由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既关系生产方式的转型,也涉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戒除以高耗能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要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要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嗜好;要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它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并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迫切任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它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对策措施,确保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文明进步。本文就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来分析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能源安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决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和质量。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对中国能源安全提出"平衡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确保低碳语境下能源供给安全、通过参与和主导全球能源治理化解能源安全风险"三项全新要求。因此,中国应以新时代能源安全战略为分析对象,构建"内涵—制度—实践"分析框架,把握新时代能源安全战略的三重意蕴,即安全内涵、破解全球能源治理赤字和探索经济增长"低碳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人类发展必须要考虑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将引领世界经济,是公认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纷纷立法和出台各种鼓励、刺激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积极立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赢取未来世界更多的话语权。低碳经济立法要与我国的法律体系相契合,符合我国国情,合理分配权力,主次兼顾,与国际接轨,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低碳经济建设的理论目标。我国作为农业发展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的转变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低碳经济理念引导下,促进农业经济建设发展的新举措,以期提高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呼唤低碳生活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仅有技术的支撑还不够,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澄清各种对“低碳生活”的认识误区。践行“低碳生活”,就要戒除各种不良的消费嗜好;践行“低碳生活”还要有制度作保障。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智力为资源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的产生和发展基于当代世界发达国家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迫使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和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由此成为解决气候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的现实选择。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以淮安市为例,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低碳概念的兴起,低碳全球化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全球化是未来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经济全球化低碳转型的重要标志和最终表现形式,它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