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 历来隐喻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发展到认知语言学,则肯定了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并且隐喻也被认定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它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5).这就把其翻译带入了与隐喻相关的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在原语和译语中的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类认识、加工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模式。通过隐喻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能揭示出不同语言理解事物时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日语「流れ/流れる」的用法为例,从"隐喻广度"和"隐喻深度"两个维度,研究、透视日语和汉语在名词概念化方式上的差异,会发现:虽然汉语也能够通过流体思维对"时间"等名词进行表征,但在日语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因此,日语对"政治""故事""比赛""沉默"等抽象名词的理解均建基于流体隐喻思维。通过跨语言对比不难发现,借助流体隐喻思维对外部事物进行理解是日语的一大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引言     
在中国的一家法国研究杂志上介绍隐喻问题也许是一种尝试,一种肯定隐喻的普遍性、肯定我们两国文学间保持的密切关系的尝试。自《诗经》起,中国的“比兴”便存在于宗教庆典、民间诗歌及教化工具中,也许较之西方的隐喻更深地扎根于民族语言的土壤中。西方对隐喻的研究也由来已久。让我们四顾一下丰塔尼埃给隐喻下的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女性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女性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借助这一视角,分析日本文学中的女性隐喻及其社会文化内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日本文学中有关女性的隐喻模式主要集中在所有物、商品、植物和食物4种隐喻类型上;这些隐喻模式除了基于身体经验,还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通过考察特定的隐喻不仅可以洞悉隐匿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此文作者综合运用修辞学、叙述学、精神分析学及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分析了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通过这一实例阐述了有关电影隐喻的多种理论问题。作者指出: 一、任何电影画面都是多义的,而且由于明喻的句法标志和语言标志过于繁琐,所以电影中隐喻过程压倒了明喻过程。二、画面的多义性可以通过蒙太奇表现,但也可以通过孤立的画面表现,孤立的画面由于配音而产生隐喻效果。三、蒙太奇式的隐喻过程和孤立画面的隐喻过程在电影中同时存在,它们被电影语法组织起来,而电影语法的基础则是对应。四、不论是类比还是对应都同属于隐喻过程,这种隐喻过程是人类理性思维、政治思维或艺术思维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6.
此文考察了拉克罗的书信体小说《危险联系》(1782)中的修辞问题及其俗套式的语言风格,指出该小说的风格本身就是文本意义的组成部分。作者在文中分析了阅读程式的暖昧性,讨论了某些比喻词的含义,考察了某些意象和修辞手法(迂回、暗指、双关……),进而说明:1.隐喻如何讲述故事;2.缺少活的隐喻以及缺少隐喻的创造如何成为叙事意义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此文中将法语中的隐喻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然后探讨了各自的汉译方式,这四种类型是:①用“是”、“成”、“为”、“等于”等系词作比喻词的隐喻;②不用比喻词的隐喻,即注释型、呼语型和同位语型隐喻;③虚假定语型隐喻;④拟人或拟物型隐喻。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景全 《当代亚太》2005,2(5):35-40
强调海军力量和海上安全为主的观念是传统的海权观,而认为海军力量、海上安全同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科技并重的观念是新综合海权观.海权观支配相应的海洋战略.日本经历了传统海权观和海洋战略阶段,目前正向新综合海权观和海洋战略转变,带有过渡的双重性和不确定性特点,这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和迈向海洋强国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隐喻(métaphore)是修辞学中一个重要的修辞格,也是语言交际活动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隐喻就是没有喻词(如法语中的comme,pareil à,tel,ainsi que等)的比喻。在有些文体学著作中,它被列入形象语言(image)一类。  相似文献   

10.
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而且使用频率极高。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认为,我们的语言是天生具有比喻性质的。他指出:"我们不用读完三句普通的流利的语句就会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自由观,有"理性自由"和"意志自由"之分."理性自由观"从主体认识论出发,建构了以"理性"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其代表是康德、黑格尔."意志自由观"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建构了以"意志"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其代表是叔本华、尼采.别尔嘉耶夫从人格主义出发,建构了以"个性自由"为基础和核心的自由观.别尔嘉耶夫的"个性自由",与"理性自由"和"意志自由",有认识取向与伦理取向、单一性与完整性、服从与创造、抽象与具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文雅 《法国研究》2008,(3):67-71
庞大的隐喻是支撑起《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宏大小说的重要修辞手法。很多学者在对该隐喻进行热情关注和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借代手法在普鲁斯特美学世界的重要性。法国著名文学批论家热奈特指出,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隐喻和借代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本文旨在通过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作品的运用,对其紧密相连的关系作一论证。  相似文献   

13.
此文作者从隐喻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本义(metaphorai:转变,移动)出发,指出隐喻中被转移的并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赋予文本的意义,读者在转移文本意义的同时,也转移了他对文本作者形成的概念,文本作者变成了“我们在阅读中创造出来的虚构人物”。因此,阅读构成的意指活动和精神分析中的转移一样遵循着相同的法则:欲望法则。读者应该意识到,他是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了文本上,是出于本性而解释文本,只有这样,隐喻以及它所提示的转移才能使读者成为他自己,才能确认作者的他人身份,隐喻转移才能成为一种丰富文本意义的引人入胜的游戏。  相似文献   

14.
作为法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巴雷斯在其小说《梅斯少女—柯莱特·波多西》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人物形象及其所构建的隐喻体系来影射当时备受法国人关注的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小说中的波多西夫人、阿斯莫斯和柯莱特分别象征着法兰西民族、德国人和被德国占据的梅斯。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肯定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法国遗民的法兰西民族,同时也显示出了他本人在民族观上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11,(4):70-76,80
威廉·海因泽的长篇小说《阿尔丁海洛与幸福岛》中关于泛神论的对话启发了荷尔德林对颂歌《和谐女神颂》与小说《许佩利翁》等作品的创作.其“一即万有”的观点与和谐观以及对天父“以太”的认识都影响了荷氏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语言统计学的方法,考察了雨果17部重要诗集中所出现的同位语隐喻,讨论了它们在雨果诗作中变化的规律,它们与作品主题的相关性,它们的不同形式和这些形式与隐喻意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雨果诗歌里的功能。本文所讨论的17部诗集,收集了雨果从1818年至1878年整整六十年间所创作的大部分诗歌。同位语隐喻在这些诗歌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地与作品的创作年代有密切关系。在1850年以前写的诗中,平均约每1200行诗才有一个同位语隐喻;在1850年至1860年期间创作的诗中,平均约120行诗便出现一个同位语隐喻;在1860年以后创作的诗中,平均约320行诗有一个同位语隐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同位语隐喻的运用是雨果50年代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此外,同位语隐喻在哲理诗、史诗和政治讽剌诗中的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均大大高于在抒情诗中的绝对频率和相对频率。故本文作者提出,同位语喻的运用是雨果哲理诗、史诗和政治讽刺诗语言的一大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雨果17部诗集中出现的同位语隐喻共包含10种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赋予了隐喻某些特殊的意义。同位语隐喻在雨果诗歌中的作用,主要地不是在于它们的修辞功能,而在于它们的认知功能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此文中综述了关于兰波《彩图集》中“野蛮”一诗现有的各种诠释,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此诗中两个含义费解的段落(第二段和第六段),试图说明隐喻如何成为变形,隐喻如何使诗歌转向神话,以及“野蛮”一诗如何引导读者超越现实,发现本质。  相似文献   

18.
李旻 《当代韩国》2019,(4):83-94
"敌友"和"文明"的视角有助于以比较简约的方式理解朝鲜半岛对外观念变迁史。根据这一视角,从三国时代到统一新罗可以视为敌友观的主导期和文明观的萌芽期,高丽王朝可以视为敌友观和文明观的并立期,朝鲜王朝前期和中期可视为文明观的鼎盛期,而从开港到日韩合并则以敌友观的回归和近代文明观的兴起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年来一直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需要对五项原则进行新的解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五项原则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基本适应时代,仍要坚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之处.对此可以用新主权观、新安全观和新国家利益观三种新的外交理念来补充发展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林 《当代亚太》2005,14(10):11-14
目前的国际经济合作大多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个体主义的合作观为理论基础.本文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合作观,概括了与之相对立的制度主义这一非正统经济学派的合作思想,并以此为基础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合作行为模型.根据该模型,本文指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能单一地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更多地考虑维持和增进体现在共有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中的社会资本,为长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