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平平 《学理论》2011,(3):81-82
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不是社会发展的单线论,而是既坚持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他承认单个国家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辨证决定论。马克思不仅精辟地分析了在世界历史的环境下个别国家超越式发展的深层原因,而且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的模式。当前,全面理解并科学把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科学定位现在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深入理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真真 《学理论》2015,(7):29-30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石,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写过一本关于社会形态理论问题的专门著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诸多观点也是散见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众多著作之中的。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为线索,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最初探索、初步形成、发展成熟、晚年提升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原则性的构想。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张丽红 《学理论》2011,(16):26-27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尚未出现过的理想社会,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理论支撑来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符合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本真精神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今社会的一种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平等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的社会平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面对社会形态理论遭遇的责难,列宁通过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坚持了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历史过程等思想,捍卫了社会形态理论。同时,他又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在多个方面发展了社会形态理论。当前,深入研究列宁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坚持与发展,对于批判当下各种错误思潮、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斌 《理论探索》2013,(1):76-79,124
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一般进程的概括,但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五种社会形态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马克思“五形态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论,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规律与各个民族或国家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对此,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给予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8.
9.
李志凯 《理论导刊》2003,(12):39-41
社会主义是一个劳动力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历史性的世界性的协调发展的二重性的社会.是既区别于资本主义(二者都是私有制),又区别于共产主义(二者都是公有制)的特殊的过渡的形态.用马克思的社会"五形态"论来衡量,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承上(私)启下(公)的社会形态.我们要从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的总体考虑中来设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保罗·赫斯特的社会形态过渡理论是他在讨论英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过渡理论基础上,深入思考不同社会形态过渡问题而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指出,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各种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不是具有前后承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而是一种断裂关系.这个理论虽然看似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但更具有反历史主义倾向,饱含着浓厚的结构主义色彩,其实是对马克思历史过渡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顾波 《理论探讨》2012,(1):52-57
马克思是揭示心理动力理论的第一人,但是,心理学的研究长期忽视了马克思关于心理动力思想的探讨.现代心理学关于心理动力的理论较为庞杂,各个学派都从自己的理论视角解释了人的心理动力问题,但总体来说这些理论较为片面.马克思的心理动力理论揭示了心理动力的本质,建构了心理动力的整体结构,阐述了心理动力的具体内容和作用.马克思的心理动力理论比马斯洛的心理动力理论更为全面、现实和科学,是我们正确地理解人、做好人的工作的基本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乎经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个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以及"四个全面"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对中国经济的上层建筑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贯穿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代中国正在加速发生着的社会转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最佳分析工具,它能从整体上深刻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规律,即在经济社会形态领域,主要是由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发展模式的转换与重构;在技术社会形态领域,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这是一种"双重转型的特殊组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是当代中国转型的"普照之光"。  相似文献   

14.
徐琳琳  谭晓军 《学理论》2009,(25):120-121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走向极度低迷。现实迫使需要对世界金融危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历史的透视。早在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就已经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划分不纯粹是经济范畴,经济标准和政治因素的结合能更好地作出解释,文化对人们阶级身份的认同具有影响。西方国家阶级结构的多层化,表明现代科技进步为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展开创造了客观条件,新中间阶级作为当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调和、阶级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只要资本主义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就没有过时并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会 《学理论》2012,(14):37-38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马克思关于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结构、阶级斗争、阶级消亡、阶级分析等方面的理论都具有确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设想,同时他们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公有制理论进行分析,剖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内涵特征,为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发展和实践作出一定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世界社会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和过程。这种形式和过程把资本主义经济的超民族性和超地域性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的极端。它带来的首先是民族生产方式向世界生产方式的转移,或说是一种进步的作为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对民族生产方式的同化。  相似文献   

20.
曹磊 《学理论》2010,(10):77-77
马克思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前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成果和观点,创立了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按劳分配理论,为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