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韩中两国建交以来,韩中两国文化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时至今日,韩中两国的文化外交也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挑战,本文针对当前韩中文化外交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作者认为韩中两国应该从战略高度积极协调双方文化外交,并且要妥善处理历史认知问题和重新审视两国的大众传播媒体在塑造和服务于韩中文化外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韩国政府要积极改善韩中两国文化产品输入不对等的问题。两国政府和民间要进一步拓宽两国民间外交的渠道和方式,进而全面提升韩中文化外交全面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越南民众在南海问题上针对中国的街头集会与示威等抗议行动,由零星的活动,逐渐演变成常态化的活动,表现形式是定期活动与突发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定期活动往往出现在越南视角下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时间点即每年的1月19日和3月14日,突发活动则会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刺激下发生,如2014年的5月事件.越南民众针对南海问题的街头抗议,客观上因应并强化了越南官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博弈,事实上形成了越南对华博弈南海问题的"双簧"态势.越南官方在此类活动中的放任(纵容)以及"收放自如"的管控,均显示出民间的此类行动事实上也符合越南官方对华博弈南海问题之需要.越南民间在南海问题上针对中国的行动,其实也是越南官方长期培育的结果.民间在街头集会和示威行动中的口号和主张——包括中国"侵略"越南和越南对于南海岛礁的"主权"主张,均来自于越南官方长期不懈的宣传以及对民间对华"负面认知"的培育,而且这种"培育"已经形成了有利于越南民间以街头集会示威为主的对华博弈南海问题的社会氛围.事实上,这种氛围的形成,也有利于越南形成对华博弈南海问题的"合力"之势和"双簧"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美实力差距日益缩小,竞争逐渐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要方面.作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日本对中美在整体和具体领域层面的竞争有着基于自身视角的认知.对于中美的整体性竞争,日本认为其在态势上是长时期、大范围和多领域的,其根源是秩序主导权之争;就影响而言,对日本有利有弊.对于中美在具体领域的竞争,日本认为其主要集中在地缘战略和经济领域,在中国香港问题和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上也有体现.基于这种认知,日本对中美竞争的回应是坚持和巩固日美同盟,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建立稳定关系,同时积极拓展"第三空间"外交,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其维护国家利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日本民间14个团体组成的中国战俘殉难者追悼执行委员会为督促日本政府尽快解决掳日劳工遗骨送还问题,积极开展劳工遗骨调查、追悼活动,并与政府进行交涉,促成了一批劳工遗骨的归国。日本政府相对于民间团体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则呈现出"不承认""不作为""与政府无关"的敷衍态度。日本民间和平团体开展的掳日劳工遗骨送还运动推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正是因为战后初期特殊的国际局势与中日关系,致使掳日劳工遗骨归还问题逐步演变为战争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印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双边关系.本文旨在评估政府的这种热情能否对两国大众、政治参与者以及专家间的相互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民意调查、出版物和官方文件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两国问的相互认知明显地表现为矛盾心理和不信任情绪.  相似文献   

6.
中日民间对立情绪增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当代亚太》2006,(7):5-14
中日民间对立情绪的增长,与战争创伤、地理毗邻、文化冲突诸因素的相关程度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关程度高,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实力日益增强的相关程度最高。中日民间对立情绪的增长有可能成为相互达成理性共识的开端,从而具有中日国民互动和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识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家胜 《当代亚太》2021,(1):130-158
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逐步提升,美国一直在印度洋维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不同程度上介入印度洋事务.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是主导印度洋,却对其他国家介入印度洋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反应.印度对美国由防范逐渐演变为防范与合作兼有的平衡自主型战略反应,对中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防范主导型与合作主导型战略反应,对澳大利亚则长期维持着合作缓进型战略反应.威胁认知与收益预期对印度的战略反应提供了整体性解释.对美国威胁认知的降低是印度对美国降低防范并与之开展合作的主要因素;中国军事能力的提升以及印度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威胁"意图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战略反应;印度对日澳两国的威胁认知较低,但对日本较高的收益预期促使印日之间的海洋合作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8.
威胁认知与朝核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运用认知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国际危机中的威胁认知理论,解读朝核问题.文章在系统分析"威胁"的概念、威胁认知的影响因素等理论性问题之后,研究了朝核危机发展的国家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因素:制度性地解决朝鲜的安全关切.  相似文献   

9.
马洪喜 《当代亚太》2012,(3):131-146
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是一个国家开展外交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战略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日双边关系对中国来说均举足轻重,但是双边领土争端问题却成为横亘在两国政府和民间的重要障碍。无论是中国的对日政策还是日本的对华政策,都离不开美国因素的干扰,而媒体舆论又是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制定的重要背景因素,因此,本文搜集了1980~2010年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关于中日领土争端议题的98篇新闻报道,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和分析,力图再现时代条件制约下美国大众传播媒体有关中日双边关系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者在东南亚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东南亚人类学研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该领域的三大研究板块即东南亚华人研究、跨界民族研究和东南亚各国主体社会研究之间缺乏理论对话,导致学科碎片化而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不足,学科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遇到瓶颈.本文在评述该领域代表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东南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经验现象、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对东南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整合,并通过比较和理论对话形成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建立具有中国意识、区域视角和全球关怀的东南亚人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绿色采购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体现形式,更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日本的绿色采购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机构支持和企业积极配合的运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日本在政府的立法体系、绿色采购网络联盟的构建以及企业环境经营等方面,对中国绿色采购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间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间外交,如何开展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等重大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民间外交思想。习近平民间外交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的民间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创新民间外交、促进总体外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开拓了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积极适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角色,坚定不移地深化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推进对美民间外交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为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相似文献   

13.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基本思路在于,通过始于低级政治领域的朝韩功能性合作,培养外溢并带动政治化进程,谋求建构朝韩间持久稳定的和平机制,并为半岛统一奠定基础.然而,安全稀缺、国内政治精英间共识不足以及内部一体化意愿不够等因素始终阻碍着文在寅政府充分实践其对朝政策以及为朝韩关系开辟新局的努力.对此,可从如下三个方面思考对朝政策的调整方向:一是以缓解安全困境为目标积极巩固和平;二是在充分且广泛的朝野对话基础上凝聚国内政治精英在对朝政策上的共识;三是从结构条件和认知条件两个方面积极培养朝韩间的一体化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日关系的坚冰期,周恩来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民间外交方针,并制订了“民间先行、贸易入手”,“民间来往、官方挂钩”,“渐进积累方式”和“备忘录贸易”等发展中日关系的具体外交策略。正是周恩来倡导并大力推行的民间外交,使中日邦交正常化具备了日益强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终使两国复交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相似文献   

15.
论越南人的祖先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先崇拜在当代越南是全国性和全民性的民间信仰,儒家思想是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对祖先的崇拜实际是在血缘基础上对人伦关系的关注,其实质是对血缘关系的崇拜.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越南人民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越南人普遍重家族、重血缘亲情的文化心理以及习惯用家庭、家族中的各种秩序关系、血缘关系去认知、阐释并构建社会关系的家庭伦理社会化倾向,同时,也强化了越南人"报恩答义"的社会交际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日本安倍政府表现出极为抵触、防范的情绪,其根源在于日本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扭曲、错误的认知观使然。受其影响,安倍政府采取了多个层面的防范性政策,如,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DA覆盖、构建"价值观同盟体系"、挑起海洋问题争端、追加注资ADB以抗衡AIIB、提出"印太战略"新概念等。尽管如此,"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最终促成安倍政府转变了其错误的认知观,并在具体政策上从"消极抵触"转变为"积极接触",为未来中日围绕"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战略性合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2018年10月底韩国大法院对劳工索赔案做出终审判决之后,韩日两国陷入尖锐对立,矛盾焦点便是1965年签署的《韩日请求权协定》.在日本看来,该协定的签署意味着双方的请求权问题已获得"完全且最终解决",而韩国方面则以受害劳工有权提出精神层面的补偿为由,要求涉事日本企业予以赔偿,从而引发日本方面的强烈不满.该协定是韩日关系的重要基石,维护了两国数十年的友好关系大局.冷战结束后,随着"慰安妇"问题浮出水面,韩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风起云涌,政府对该协定的立场也随之发生动摇,主张个人请求权并未消失,支持受害者对日索赔.但冷战后历届政府出于维护韩日关系大局考虑,努力把相关争议限定在韩国国内层面,直至文在寅政府打破默契,导致韩日贸易战爆发以及韩国国内出现巨大争议.韩国政府态度的演变与其国内政党政治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中韩经济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光明——访韩中民间经济协议会金相厦会长在中韩建交五周年之际,1997年10月5日,本刊记者前往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韩中民间经济协议会办公大楼,就与中国经贸合作有关的一些问题对为韩中民间经济交流与合作做出巨大贡献的韩中民间经济协议...  相似文献   

19.
我将从认知、意识形态和大国关系三个角度来观察中俄美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 认知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错误的相互理解、错误的认知是常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博洛尼亚进程"是数个世纪以来欧洲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结构变革.2003年,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俄罗斯也加入到了这一计划之中.在取得一些积极成效的同时,整体的发展并不顺利,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教育界的不积极.追踪俄的博洛尼亚进程,有助于提高中俄教育交流的针对性和成效.中俄教育交流合作有着众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并在合作办学、人才交流、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存在着相互认知、留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