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丽营 《传承》2008,(22):78-79
弗洛姆的异化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异化的历史,异化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异化产生于人类生存的两歧,只有通过心理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2.
邱程 《桂海论丛》2023,(1):24-29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扬弃思辨性的精神异化观和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一个社会历史原因,消除劳动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在扬弃劳动的对象性和人的本质复归上兜圈子。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劳动异化论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奠定了认知基础,也预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和利用科学技术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彼特(JohnNaisbitt)在《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人类信  相似文献   

4.
以往学术界在阐释“异化”这一范畴时,往往将“着力点”放在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异化的后果、异化的其他历史形态、异化的未来命运及消亡途径等方面,尤其是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讨论得非常深入,而对异化的“历史性功绩”研究甚少。随着对异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异化的评价也应该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即应该把“异化”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将“异化”与马克思的其他思想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就异化谈异化”。普遍异化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又是后一历史阶段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异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尤其在共产主义学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史上的“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5.
科技异化是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而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它在18世纪产生,在19世纪初步显现,20世纪以来越来越普遍和加剧,科技异化的历史轨迹与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历程并行而进。打断这种逻辑,扭转科技异化不断严重的趋势,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需要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两大最基本的现象,也是人的最基本的两大生存状态。需要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和劳动实践发生了异化,满足需要的劳动实践与需要发生了对立,人处于全面异化的生存状态之中。人的全面异化的生存状态必然引发消灭这种异化的需要,即人的解放的需要,而人的解放的需要必然引发争取人类解放的实践活动——共产主义运动。通过共产主义运动,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需要与劳动实践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从三个层面对扬弃异化之路作了积极探索。在他看来,自然、社会和人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扬弃异化的三条路径。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自然和谐是扬弃异化的出路,实行以艺术革命为核心的社会革命是扬弃异化的手段,而人的爱欲解放是扬弃异化、恢复人之本质的根本。由此,他提出了颇具自我特色的解放路径即对自然进行"美的还原"、对社会实行"艺术革命"和实现人的"爱欲解放",这不仅是对他扬弃异化之路的全面解读,更为他实现异化的扬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8.
异化方法是指这样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肯定有某种抽象的、固有的、完美的、真正的人性或人的本质的存在;在人类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原来的人异化为“非人”、“假人”;而在人类社会的未来阶段,异化将被清除或扬弃,这种人性或人的本质得到复归,从“非人”、“假人”复归于“真人”。简言之,异化方法就是  相似文献   

9.
刘晓 《前沿》2012,(6):53-5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寂寞"的成因出发,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再分析,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出了异化劳动的自我异化是使无产阶级主动扬弃异化,进行世界革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成就人类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诱因这一结论。依此加深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来说,异化状态是非异化状态的一种缺失,消除异化就必须明确人类非异化的状态。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下,而人类非异化的状态则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在异化和非异化之间设置了一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就不能够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评论。  相似文献   

11.
符号异化、语言批判及后现代生活的价值碎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笑扬 《前沿》2011,(9):190-193
在高度符号化的现代社会,人们摇摆于符号的编码、解构、更新和差异化运作,人类被符号所牵制、遥控,产生了现实的符号异化;而作为表达思想、传达符号意义的语言系统,也转化为一种纯粹的游戏工具。后现代主义者不断地对符号、语言进行批判、解构,在对现代性的批判迷雾中追逐价值碎片。然而,我们只有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考察各种社会裂变和异化本质,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现实环节,才能最终实现"人作为人"需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读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我们可以了解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后果。在现代社会中,盲目拜物教和对符号象征性的消费,看似一场解放欲望的“革命”,但其极端化趋势必然导致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异化。对此,人们需要引起足够的警觉。  相似文献   

13.
企业管理文明复兴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管理文明也在不断经历异化。因此亟待在归纳管理文明异化的表现及其影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管理文明异化的主要原因,从企业管理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探讨管理文明复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咸瑜 《理论月刊》2006,1(10):49-51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思维的最伟大成果。从思想进路来看,人与市民社会、人与异化劳动、人与社会实践三对关系范畴循序递进,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其中,在对人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思考中,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确立了人类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对人与异化劳动关系的思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在对人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追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求解人的问题的真谛,实现了历史观上“壮丽的日出”。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正当性与现实合理性作了科学论证,深刻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革命逻辑。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展开受历史辩证法制约,具体的历史过程呈阶段性发展态势。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革命的成功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新时代宣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把人类解放事业推进到全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和遗存,是物化的历史,承载和记录着不同的时代信息,凝结着人类生产生活的记忆。要发挥好文物的价值,要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把历史生动地展现和宣讲出来,让人民在欣赏和游历中感知灿烂历史和认同文化传统。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宣传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发生的第四次军事革命是智能化军事革命。它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社会基础 ,以敌我之间的对抗为内在动力 ,以不断的军事变革为发展过程 ,最终带来社会价值和军事价值的变化。军事革命要求主体不断地更新军事观念 ,以系统而协调的决策与行动来应对军事革命。  相似文献   

18.
王西华 《理论月刊》2007,2(4):17-21
要以人为本,就要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物本主义的阐释,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正本开新。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人是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具体的人,是具有历史主动性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人,是摆脱异化关系的人,是实现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人。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条件下,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开新发展,就要赋予“以人为本”新的含义,加以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技术样态,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与人的主体性相对立的现代性危机,表现为对人的选择性淘汰与社会生活的排他性增强;社会的规模性结构性失业与贫富分化的加剧;过度的技术依赖(物化)与人自身能力的退化;社会风险的激增与人的现代性焦虑的上升。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不断浮现的现代性负面效应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技术哲学的纯粹技术批判和哲理思辨的路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观察视角,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异化"和由此引发的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代性危机归咎于资本逻辑,认为人工智能只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与束缚,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提供了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现代性危机的正确图式。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要避免人工智能由"技术异化"导致"人的异化",使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方向前进,就必须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分配结构和劳动分工结构。  相似文献   

20.
曹亚芳 《求索》2011,(1):116-118
分析异化理论的系统结构,我们会发现任何哲学家的异化理论都包含着人性论前提、异化的具体对象、异化根源的探讨以及异化的扬弃这四大逻辑板块。依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线索考察这些异化理论,同样会发现它们所遵循的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演化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