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芮黎明 《群众》2006,(10):26-27
农民合作组织,本文特指农民生产经营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使外在于农民的“他组织”转变为内在于农民的“自组织”,从“替农民办实事”转变为促使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办好自己的实事”,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阮啸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之一。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他在北江、中路、西江等地直接领导农民运动,具体指导组织农会。他深刻认识农民运动的定位与重要性,科学分析广东农民运动发生的原因,充分肯定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廖仲恺对农民运动的支持。他及时揭露了反动势力摧残农民运动的暴行,制定了领导广东农民运动的策略,指出了农民协会与国民党的不同之处,旗帜鲜明地反驳了对农民运动的种种不实之词,为广东农民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邵雍 《新东方》2012,(3):51-57
阮啸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之一。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他在北江、中路、西江等地直接领导农民运动,具体指导组织农会。他深刻认识农民运动的定位与重要性,科学分析广东农民运动发生的原因,充分肯定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廖仲恺对农民运动的支持。他及时揭露了反动势力摧残农民运动的暴行,制定了领导广东农民运动的策略,指出了农民协会与国民党的不同之处,旗帜鲜明地反驳了对农民运动的种种不实之词,为广东农民运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云雁  张林虹 《前进》2000,(5):8-11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农民的利益格局及其利益分配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不仅关系着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如何进一步通过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使农民利益保护制度化,是当前农村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一、保护农民利益就是保护农业,也就是保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首先,农民利益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根本的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相似文献   

5.
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民增收的政策性效应已得到极大的体现。但现在农民增收问题已由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核心的时期转入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为核心的时期,在政策效应背后,农民增收基础薄弱、途径单一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务必将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产、止化水平、规模化水平、市场竞争力水平,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是引导农民奔市场的关键杜中语在中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离不开农民,要使农民参与市场经济,就必须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确立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就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培养农民的市场...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台湾农民为土地征收与用水问题走上街头抗议,加之,又遇上香蕉等农产品严重滞销,民进党借机操作农民议题,提案增加老农津贴,让被视为弱势的农民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选”当前,这场农民抗议活动与农民产品滞销问题大大抬升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与政治性,也增加了“大选”的变数。  相似文献   

8.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除少数属资源型贫困外,绝大多数属于素质型贫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展现代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新型农民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难以建设且不可持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牛鼻子”,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春秋》2013,(6):1-1
毛泽东生于农村,农民家庭和农村生活使他对农民有着最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对贫苦农民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学生时代,他多次深入农村调查农民情况;投身革命后,他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利益仍遭侵害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小平 《新东方》2001,10(2):11-15
在我国,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利益问题,农民利益在改革中得到了较好实现和保护。然而,毋庸讳言,我国农民利益仍在遭受各种侵害。从总体上看,其主要原因是:1、国家从总体上实行的仍然是工业优先的偏斜的经济发展战略;2、农民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3、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弱;4、部门利益膨胀,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过度组织化”;5、国家对保护农民利益的监督管理乏力。  相似文献   

11.
李志勇 《时代主人》2006,(12):12-13
农村人大代表植根于农村、来自农民,他们上联党委政府,下联农民群众,深受农民群众的信任,是农民群众的代言人。充分发挥农村人大代表的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建 《青年论坛》2009,(4):101-103
农民政治参与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有效解决我国的农民政治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应当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主要在农民政治参与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清楚自己在政治参与方面的一些权利,从而提高农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意识;改革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在程序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保障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13.
农民职业教育的欠缺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认为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中对农民合作组织重视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提出农民合作组织是对农民进行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新型农民自我教育,创造性学习的有效载体;是培育农民合作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陈文胜  陆福兴 《求索》2007,(11):71-7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培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新型农民,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需要新型农民,而且也造就新型农民,农业产业化是为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刘燕舞 《求索》2022,(3):116-123
乡村治理的生活治理转向表明,国家对人民美好生活的设定和擘划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实则是一体的,它们共同指向生活治理的现代化。农民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主要包括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从对农民生活改造实践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对农民生活改造验收的考核督察机制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实践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深度介入农民日常生活与改造农民生活世界的逻辑。农民生活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手段实现农民生活世界中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的现代化。它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最终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从而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农民日常生活现代化,进而彻底实现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广东农民进城决策因素与群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明忠 《岭南学刊》2012,(1):82-86,107
农民入户城镇才真正完成了乡城迁徙。在农民进城的通道打通后,影响农民进城的决策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性因素、家庭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等。而广东的现实表明,子女有受教育需求的农民是入户城镇的重要群体,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更可能进城,35岁以下农民是入户城镇的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落户城镇的农民来源地差异明显。要促进农民完成“乡城迁徙”,必须从农村和城市进行双向改革,关键在于建设良好迁移生态,强化动力、加大推力、增强拉力、提升能力、减少阻力。  相似文献   

17.
黄生成  肖榕 《前沿》2013,(18):110-111
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结构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群体主体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进入转型期,必须建构以农民个体主体意识张扬为前提、以农民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农民主体意识结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农民朋友,进城请注意交通安全一民改革开放了城市,也开放了农村。近几年来,农民进城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景象。漫步街头,处处都可看到农民的身形。高高的脚手架上:挥汗劳作的是农民;大街小巷,穿梭叫卖的是农民;集贸市场,手拿杆秤与顾客讨价还价的是农民……的确,...  相似文献   

19.
冯其谱 《群众》2008,(12):75-77
现代农业是农民致富奔小康之路。前一时期一,农民外出务工曾是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但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出去务工,能外出务工的农民基本上都已外出务工,不能外出的农民依然要留在农村务农。新一轮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很显然是在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20.
张正宪 《半月谈》2004,(11):47-49
一到宜宾,我就感到这里的乡土人才资源开发是个很有意味的新闻话题。思考“三农”问题,我的心中一直打有两个“结”:单个农民。自然很难走进市场,因为进入成本太高;传统农民,也很难走进市场。因其经营素质偏低。如何使广大农民尽快由传统步入现代?富裕农民,自然要转移农民:发展农民,还得要提升农民。如何在转移农民的同时去提升农民?宜宾的探索,宜宾的创造,带给我新的启示、新的想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