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老政治管理思想曾被秦始皇打入冷宫,西汉初年,却又重见天日,兴盛于宫廷上下.黄老政治管理思想中除烦去苛、轻徭薄赋、敦朴节俭、明具法令、宽律弛禁的主张对汉初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无为而治的主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深刻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媛媛  赵勇 《人民论坛》2014,(3):194-196
董仲舒秉承孔孟、黄老学说思想,融合法、墨、阴阳众家观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法律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在法律思想上提出德主刑辅、《春秋》决狱、三纲五常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其法律思想在古代皇权社会法律系统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当前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和现代公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媛媛  赵勇 《人民论坛》2014,(8):194-196
董仲舒秉承孔孟、黄老学说思想,融合法、墨、阴阳众家观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法律思想体系,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在法律思想上提出德主刑辅、《春秋》决狱、三纲五常的法治理念和制度,其法律思想在古代皇权社会法律系统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当前我国生态法制建设和现代公民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受黄老思想影响很大,《史记.循吏列传》表现得较为突出。首先,循吏的名称是源于黄老学概念"因循",突显其"循理奉职"的特点。其次,《循吏列传》选取的孙叔敖等五人事迹体现出不同于儒家、法家的黄老思想,例如提倡因民便利而立法,循法而治;法律是一切的准绳,法治高于人治。但从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看,他在考察历史现实和吸收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的思想具有儒道相通的特点,不能说他的思想属于道家黄老学派。  相似文献   

6.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具有浓厚的政治情结 ,表现出强烈的关注政治和干预现实政治的倾向 ,其实这正是道教作为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本土宗教的特色之一 ,而道教所固守的黄老传统就是其政治情结的主要思想根源 ,也是我们理解道教政治情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春秋战国之交探讨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之术的政治思想潮流中 ,墨子从当时广泛流传的古史传说入手 ,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 ,其中包括政治见解、尚贤、尚同、节俭、非命、兼爱、法治和对政长进行监督等一系列政治措施。这种思想在阶级属性上既不属于奴隶主阶级 ,也不属于平民阶层 ,而是封建制度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产生的一种集权主义的政治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8.
方青 《前沿》2013,(8):189-19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促进高职学院大学生成长并进一步形成稳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平台。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其思想与主张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辛亥时期与九一八事变后为黄侃积极问津政治之关键时期,也是其思想政治主张与相应心迹彰显之重要时期,揄扬铺陈排满革命理念与倡言抗日、反对言和妥协为其基本的政治思想主张。黄侃与政治之关系呈一离异——回归之过程,而爱国主义情愫作用的忧患意识正是其积极努力于政治之基本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10.
陆贾无为思想属于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源自儒家的仁义,而非黄老道家的道。故与其说陆贾属于黄老道家,还不如说其属于儒家更确切,而其书《新语》有启"文景之治",故此,"文景之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儒家及其"道德导向无为",而非通常我们认为的黄老道家及其"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11.
路平  巴干 《前沿》2001,(6):47-51
在春秋战国之交探讨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之术的政治思想潮流中 ,墨子从当时广泛流传的古史传说入手 ,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 ,这种思想在阶级属性上既不属于奴隶主阶级 ,也不属于平民阶层 ,而是封建制度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产生的一种集权主义的政治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2.
整部《商君书》的政治理念就是通过壹于农战而追求富国强兵,它最直接地规定了法家追求垄断和效率最大化的思想本质,确立了法家思想中公私观念的内涵。与此同时,商鞅这种强烈的功利性反倒催生出了"为天下位天下"的政治公共理性。这揭示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公天下"思想,除了从黄老思想的脉络中来理解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熊丽娜 《前沿》2012,(8):39-4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好坏以及高校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新时期的高校发展要求建设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与之相适应。笔者主要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定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管理氛围三个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进行了相应探讨,进而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领导人阐述的"和谐世界"主张,包含着政治上平等协商的思想。目前,对该思想的分析大多缺乏相关的学理性论述。德国国际关系学者以哈贝马斯的沟通交往理论为基础,解析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行为选择、相互交往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解读政治上平等协商思想的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生态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主张和基本观点,着重论述了这些思想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主体力量的确定、对外政策的选择等方面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对传统政治以"中国式民主法治"予以定位把握的逻辑之下,钱穆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思想。其中既有他对中国历史上地方自治的认识,也包括他对现实中地方自治的主张。从逻辑构成来看,钱穆地方自治思想分为地方分权和社会自治:前者以汉代郡县之制为例展开,主张精简政府层级,任用地方贤能,使统治重心由中央政府下移到地方政府;后者以宋明社会自治为例展开,主张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基层自治,给地方社会开放更多自由空间。以自治佐成统一是钱穆地方自治思想的历史意涵所在,体现了其具体的现实政治诉求;而打通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节是其地方自治主张的超时代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7.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主张。老子对自己的这一政治主张进行了本体论、辩证法、实践论、认识论、价值论和道德论等哲学上的论证说明。老子的本体论集中表达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超验信仰的支持;其辩证法集中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其实践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经验验证;其认识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知识合理性论证;其价值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政治合法性证明;其道德论证明为无为而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张赛男 《前沿》2012,(14):57-58
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自我体认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肇始于古代的黄老哲学,政治意义肇始于舜之时代.中庸思想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思想.作为绵延久远的传统意识形态,中庸思想对当今的思政教育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拟从中庸思想的理论内涵以及中庸思想对于当今思政教育的意义的向度对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叶适,浙江温州永嘉人,为南宋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是与朱熹(道学的主要代表)陆九渊(心学的主要代表)“鼎足而三”的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叶适的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和谐社会思想以“致中和”思想为其哲学基础,以义理与功利相结合为其核心内容,而以政治改革主张为其目的。在南宋的思想界中,这种思想具有独特性,并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有所启发。“外坚内柔”思想与叶适的政治改革主张叶适的政治思想,是从对宋代极端君主专制主义的批判开始的。他对宋代的政治体制有如下批评:“能专而不能分,能密而不能疏,知控持而不知…  相似文献   

20.
黄老之学是托名黄帝之言 ,以老子道家学说为主旨 ,同时兼采诸子百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经世之学。它形成于战国末年而盛行于西汉初期。其基本内涵包括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文武并行各个方面。这些思想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 ,处处充满着辩证法和管理意识 ,对解决当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管理效益 ,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巨大的启迪性和实践性。本文拟就黄老无为而治、以法治国、文武并行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的价值作一探讨。(一 )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管理无为而治是黄老之学的精髓。自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到汉武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