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农民工思想观念现代化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让大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实现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变 ,是城市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任务 ,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改变农民工进城前和进城后的生活环境、生存状况 ,加强农村教育和城市农民工培训、农民工子女教育 ,是培育农民工现代化思想意识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为研究区域,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研究了沿海较发达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以及社会组织对其城市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大多从事制造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日常生活中善于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休闲娱乐,同时也有着强烈的面对面社会交往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起点较高,且群体认同朝多元化发展,与其相关的社会组织也呈现出组织形式灵活、活动公开、以趣缘组织为主和微公益模式兴起等特点。社会组织因其自发性和组织性,在营造公共空间、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催化作用。参加社会组织及其活动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户籍身份融入和重塑社会资本网络的有效前提,也是他们实现自组织和参与地方治理的重要途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社会组织,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终得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3.
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进城务工经商,从事第二、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们自身的素质及技能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农民工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其岗位适应性,而且对国家、企业和农民工本人都大有裨益。一、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制约我国农民工培训的首要问题是有关方面对农民工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由于现行的城市就业体制将农民工划入另册,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并不重视,使农民工未能纳入城市职业培训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之中。同…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以扩展的明塞尔模型为基础,实证研究工作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工资影响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参加社会培训还是企业培训,以上两种类型培训都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工资水平,工作技能培训会使农民工工资收入增加4.4%,但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来讲,其工资收入效应存在差异;社会培训会持续对农民工工资收入产生积极作用,企业内部培训的工资收入效应具有滞后性,并且前者的工资收入效应大于后者,这种效应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上体现的更加明显。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个体的培训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农民工参加周期较长的工作技能培训项目。此外,培训补贴应向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农民工倾斜。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问题事关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正武 《前沿》2006,13(2):219-222
农民工市民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就业、生存、维权、心理、交往、身份认同、自身素质等方面面临着困境,从而对农民工阶层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不利影响。农民工阶层具有较为严重的剥夺感,难以建立起对城市群体与社会的精神归属感,对政府、城市社会和市民的信任度不高,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危及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谢建社 《青年探索》2012,(2):F0002-F0002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一书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生理、心理、文化、职业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与其成长的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生活背景和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社会氛围息息相关。该书从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研究入手,以科学发展、人的社会化为视野,予以关注和探讨,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可市民化群体和逆市民化群体等概念,并在建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熟协调机制和建构农民工融人城市的接纳机制以及接纳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佘志云  兰小玲 《前沿》2007,(6):183-184
我国有2亿左右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城市的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许多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性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已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不和谐音符,应抓住时机,改革和完善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2010年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劳动力中,参加过技能培训劳动力人数、政府培训劳动力人数和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这三个指标之间的县际差别较大;从2011年各区县第一期到第十期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主观努力程度来看,第一期到第十期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完成程度波动较大,且大部分区县完成程度处于80%以下。应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供给经费投入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选择部分区县先行试点,引导企业有效增加农民工技能培训等,以实现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既是缓解经济下行对农民工群体冲击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民工摆脱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重庆市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为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和从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重庆市各地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情况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一、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存在的问题(一)受众范围较小,参训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10.
朱秋莲 《求索》2012,(11):248-249
农民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之所以处于弱势社会地位是与他们的弱势社会资本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全面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社会资本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农民工制度内正式组织建设,为农民工社会资本提升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为农民工社会资本提升提供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信任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生成逻辑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在城市中陷入了一种发展困境,这种困境源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熟人社会网络延续,这主要源于初级群体的特性;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一种社会距离的自觉生成;农民工的社会污名化;农民工对城市社会风险的自觉规避:信任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易善武 《长白学刊》2011,(4):135-138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出现身份、文化、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的认同危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社会隔离、未来速茫、整体挫折感等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常要从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支持系统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多角度来破解认同危机.化解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中国乡村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华 《求索》2011,(9):73-75
新生代农民工是现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农民工自身能力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只具市民化意愿而并无市民化自觉之群体,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又不能安守农村,普遍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境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阻碍了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农村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畅通政治参与渠道,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将是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社会与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领域。新生代农民工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发展不仅是当代青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当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能发展面临着观念、组织和政策等几方面的障碍,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应逐步转变相关政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认同的形成;推动企业承担责任,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发展提供平台;并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实施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不同组织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制度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城市社区这一组织化的载体,超越户籍制度的障碍,重建认同机制。在社区场域内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主要的技巧是善于发现、创造并放大吸引新生代农民工和社区居民进行交往互动的各种"诱因",让他们加入到社区活动当中来,由浅入深经历从相互了解,到彼此熟悉,再到相互信任,最后实现社会认同的建构。社区认知、社区服务、社区参与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三个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视角、社会排斥视角、社会资本视角以及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视角,是当前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多元的破解路径:进行传播媒介素质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以社区为平台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提高社区聚合力;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提高其经济地位和城市适应能力;加快制度融合和政策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公民权。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念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正武  李艳 《长白学刊》2011,(2):136-140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是实现人的发展,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须确立社会公正理念.现行农民工体制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准则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民工市民化举步维艰.确立社会公正理念,倡导共享、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制度设计、主体参与、城市接纳方面必将对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整体性治理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随迁子女实际上是城市第二代移民,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社会是公共管理的重大议题,但当前政府应对这一问题的举措过于碎片化。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障碍,并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思路,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必须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其次,帮助农民工子女克服升学和就业瓶颈;再次,要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治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和社会服务;第四,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怀和吸纳;最后,以社区和学校为主要平台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11,(15):30-3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我区各级工会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下岗失业职工转岗培训、农民工培训,帮助他们就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愿意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却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捆绑,在既有的二元社会保障权基础之上,形成了"间架性社会保障权",在形成路径、表征和制度支持方面与二元社会保障权差异明显。从生存到精神再到社会认同等社会保障权方面,没有出现新生代农民工想要的、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而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权的社会政策,并未得到他们积极回应。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和农村社会融合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