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缺失道德信仰的道德教育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一直是困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原有的道德价值规范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道德问题,单纯的道德灌输也不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觉,道德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指责。问题的解决终究要归于道德信仰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为民间信仰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但民间信仰也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民间信仰要适应当代社会,不仅需要自身不断调整发展模式,自觉主动地与当前主流社会相适应,更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其与新时期新形势相适应,健全治理机制,规范治理框架,发挥积极功能,减少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道德信仰的式微,其中部分原因可以解读为道德变迁中的价值链断裂带来的“道”的真空、适用主义伪信仰的宰制性影响、市场经济逻辑对德性意义逻辑的僭越和道德教育的缺位等方面的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知识的引领及传授、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主义信任关系的建立和道德情感的培育来提升个体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父母也应当承担起道德信仰教育的责任,而且要注重与学校的合作来进行道德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具有时代针对性.它为广大社会成员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观念,以及在全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准.但如何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化成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是个关键性问题.道德的内在本性决定了道德离不开信仰的支撑,所以通过加强道德信仰教育,建立道德奉献和道德回报机制,以及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等途径来重塑道德信仰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企业道德治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道德伦理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严重问题,道德缺失综合症已成为困扰企业发展壮大最严重的因素。从企业作为道德治理的主体出发,分析道德治理在企业管理中对制度管理的弥补作用,探讨企业道德治理的具体途径,认为道德治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新视角,更是企业治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明城市的灵魂是市民的道德素质,市民道德素质为文明城市的构建提供保证。市民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市民的道德信仰作支撑。当今市民道德信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位移或失落,可能是源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价值断裂,也可能是当今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潮的宰制性影响。道德信仰对市民道德自我的建立及城市生活规范与秩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资源,必须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又必然会体现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的互动。而宗教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既取决于社会为宗教提供的环境,又取决于宗教自身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9.
道德信仰教育不能停留在术(知识)的层面,而要在道(信仰)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之所以常常会遇到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尴尬局面,正是因为道德信仰教育在价值取向、工作范式、实践路径上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塑造、回归生活世界,以人和生命为双重坐标的新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敬畏道德信仰并努力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信仰及其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从基本类型上看,社会信仰可分为:政治信仰、人生信仰、道德信仰。任何社会信仰的产生既有其本体论的基础。也有其认识论的前提,同时还表现出实践论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的信仰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最早在回纥时,信奉萨满教;公元7世纪后,摩尼教从波斯传入回鹘人中;11世纪初,佛教在河西回鹘境内兴盛起来;元朝之后,藏传佛教逐步传入西北及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当中,裕固族的先民开始接受藏传佛教。每一种信仰体系都有一套对人们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或显或隐,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信众的日常生活。裕固族的信仰演变牵引着他们道德生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数字社会、老龄社会、中产社会的到来,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构建新型治理结构,发挥党委领导的关键作用,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将民主协商、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贯穿社会治理的全过程,进而持续推动城乡基层治理、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和犯罪防控、公共安全保障、网络社会治理等六大核心领域的发展变革。  相似文献   

13.
信仰对于个人来讲,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理想多指向未来,而信仰则直指既在现实,信仰是理想之基础和出发点。对于道德主体而言,理想作为未来的目标和召唤促使主体为此而不懈奋斗,它强调主体的理性支持和理念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理想会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信仰作为现实主体的精神需求,它强调主体的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圆融。信仰较之于理想而言,似乎更注重“人文关怀”,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发生动摇和改变。由此可见,对于道德而言,信仰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因而它对于道德主体行为的调控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和现实…  相似文献   

14.
公共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明的善治。文明在制度、技术、文化之上存在着道德的隐藏维度和终极价值。道德对于公共治理的作用是深远的,在社会一切秩序之上,隐藏着无形的道德秩序。道德秩序在微观层面作用于每一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在宏观层面由社会的共同道德意识和普遍的道德行为构成。一个善治的社会和文明必然存在良性的隐藏的道德秩序,反之,道德秩序的崩塌对于公共治理的破坏性亦是决定性的。引导、构建、维护和完善社会隐性公共道德秩序是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应有和核心职能,这就要在政府层面从“必要的恶”转向“公共的善”,加强对公共道德秩序的示范、引导与调节,树立人们对道德秩序的信心,形成“合理的自利”和“积极的利他”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完善公共道德治理还需要避免道德空转,尤其要重视法治在道德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仰的基础是道德,支撑是信仰,实质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道德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实现内化、修正和提升,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但受网络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偏离与危机,表现为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认知异化、道德意志弱化和道德行为浊化等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现状分析,提出要从强化民族传统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完善网络监管体制和优化多元教育主体等方面来重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6.
笔者对贵州省6所高校490名大学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现实道德信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化特征,集体主义道德信仰已相对式微。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日趋理性化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体现出令人敬畏、使人依从的神圣克里斯玛特质。在全球性文化共振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在西方道德价值观上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态度与包容精神。  相似文献   

17.
神秘的巫蛊信仰在中国已延续了数千年。一方面,人们相信巫蛊咒诅可以致人生病、死亡,给生产、生活带来危害,将之视为社会控制的对象;另一方面,围绕着蛊言蛊事所形成的神秘文化又历史地承担着社会控制的功能。当前,既要依据法治建设的要求,对巫蛊迷信行为进行严格规制,也要考虑到其历史渊源及现实影响,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解决相关纠纷,协调各种社会控制资源。  相似文献   

18.
社会道德对于推进我国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群体,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但也有少数的青年大学生存在道德滑坡甚至是道德缺失的现象.本文在分析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一套道德重建的方法,以便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9.
冲突与整合:乡土社会视野下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离不开广大乡村地区的法制现代化。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乡村日常生活中,人情、道德、习俗等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对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合理地整合、消解这些信仰冲突,对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道德赏罚是加强道德监督、实现社会道德调控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也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教育在发挥道德功能中的作用而很少把道德与赏罚联系起来,影响了道德作用的充分发挥。基于道德赏罚的重要性,对道德赏罚的内涵、依据、必要性及其具体措施进行系统地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