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道德信仰的式微,其中部分原因可以解读为道德变迁中的价值链断裂带来的“道”的真空、适用主义伪信仰的宰制性影响、市场经济逻辑对德性意义逻辑的僭越和道德教育的缺位等方面的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知识的引领及传授、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主义信任关系的建立和道德情感的培育来提升个体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父母也应当承担起道德信仰教育的责任,而且要注重与学校的合作来进行道德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2.
对缺失道德信仰的道德教育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一直是困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原有的道德价值规范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道德问题,单纯的道德灌输也不能将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觉,道德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指责。问题的解决终究要归于道德信仰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在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不但对我国公民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动摇其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地体验到了信仰缺失带来的困惑与迷茫。导致民众的自律力和判断力削弱,道德准绳和善恶标准模糊不清,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文章通过公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分析,提出重构对策,这对于树立公民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一整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有效整合农村社会各种利益关系、道德信仰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关系 ,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 ,即健全和完善利益关系法律调节机制 ,消除农村社会各种利益矛盾 ;健全和完善道德信仰整合机制 ,重塑农村社会道德信仰体系 ;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增强农村社会稳定的调控力  相似文献   

5.
论个体行政人员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行政人员是行政行为的直接执行者,个体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是实现行政责任的内在决定因素。在培养个体行政人员的良好道德能力必要性基础上,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对公共利益的信仰和对公正的维护,个体行政人员道德能力形成分三个阶段,进一步提升个体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责任感,是廉洁、公正行政坚固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由现代的逐步转型,乡村社会形态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相互叠加的异像,乡村的经济、社会、秩序、道德都进入破碎-重构的通道面临重重困境,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环节的乡村治理面临重重困境。乡贤文化依附强烈的地缘、血缘、亲缘关系而生而长,内涵着特定场域内的风俗、人情、道德、礼法、情感、习惯及信仰,是我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经验与智慧的宝贵结晶。当代新乡贤因其在治理传统、身份特性、能力资源、行为标尺、品德垂范等方面的“有用性”和“可用性”,为解构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道德人格,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实践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世界,支配着个体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道德人格是由道德准则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目标意识三个要素构成,而且每个要素又都是以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为主体的责任意识为直接根据和内容,又是其道德目标意识的价值基础;道德责任意识通过个体自我调控推动着道德准则意识向行为转化,又维护着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一贯性,而道德目标意识不仅驱动着个体的道德心理,而且激励着主体的道德…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治理价值。囿于国家对治理价值系统性、目标性和引领性的期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道德治理,实现公民个人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价值,既要继承和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还要重视治理干部和人才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属性的理论基础。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中个体心理和外在激励要素运作机制的社会性是其社会属性的过程性动态展现。深刻认识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是完善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转型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部分"的政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政党个体行为主体的单向度的价值和理性,还要实践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当前,中国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面临着来自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社会失灵和个体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挑战。这在客观上要求执政党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国家的限权和放权机制、市场的确权机制、社会的赋权机制和个体的参与机制等相关方面治理机制的规范和完善,纲挈目张,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正确处理市场、政府、社会和个体四者的关系,有效地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并最终在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在情感层面体现为对道德的终极关怀,在理智层面体现为对道德的超越性的理性把握,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但转型时期我国道德信仰危机日益严重,如非道德主义、官德的日趋下滑等,导致人们道德信仰失落与无所适从。分析道德信仰危机根源,按道德信仰规律"重建"社会基本道德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明社会的治理模式,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的高度协调、高度融洽的互动。在坚持法治的总体框架下坚持德治-法治互动,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又是社会现实的诉求。当今中国,必须通过道德法律化、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和培育公民法律信仰,才能实现德治-法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信仰的建立必须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对信仰对象经过认真研究后进行肯定的判断;二是从内在情感上的认同;三是在实践之中获得实效。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欲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大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方针政策,从内心深处真正化政策原理为自我的理性情感,在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上述做法从党员干部个体的角度看,既可以实现政治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生活方面提高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实现人生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冷漠就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道德负面现象,它扰乱社会生活正常秩序,不利于人心稳定,具有众多消极影响。本文基于道德冷漠的严重危害,重点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三个层面分析了道德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认为化解道德冷漠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社会道德教育环境和重视个体对道德规范的内化。  相似文献   

15.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与城市相比,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较为缓慢,面临着社会治理主体单一、乡村干部群众缺乏法治信仰、乡村社会治理规则匮乏、乡村公共法律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的现实挑战,对此,需从积极培育社会治理主体,完善乡村社会治理规则,提高公共法律...  相似文献   

16.
一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中内外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法国的涂尔干认为:“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道德是个命令体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缓解了青少年信仰危机的焦虑、尊重了文化多元的客观实事,为主导信仰的确立找到了理论支点,为重塑青少年主导信仰找到了逻辑起点。重塑青少年主导信仰要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基础,创新方式方法,凸显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说服力、彰显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信仰的生命力、展现个体道德信仰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道德信仰教育不能停留在"术"(知识)的层面,而要在"道"(信仰)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之所以常常会遇到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尴尬局面,正是因为道德信仰教育在价值取向、工作范式、实践路径上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和失误。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塑造、回归生活世界,以人和生命为双重坐标的新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敬畏道德信仰并努力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9.
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部分大学生意识形态认识模糊、政治信仰缺失,入党动机实用化、功利化,盲目崇拜西方政治法律制度,普遍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通过分析成因,作者提出以人为本、改进和创新高校信仰教育,加强社会治理和道德法治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实际效果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0.
道德信仰的基础是道德,支撑是信仰,实质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道德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实现内化、修正和提升,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但受网络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偏离与危机,表现为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认知异化、道德意志弱化和道德行为浊化等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现状分析,提出要从强化民族传统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完善网络监管体制和优化多元教育主体等方面来重视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