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国扶贫工作日渐深入的同时,贫困地区折射出的文化贫困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文化扶贫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村贫困主体地位缺失、贫困文化恶性循环,是农村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们应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扶贫计划,带动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由此规定着社区居民、政府、农村文化精英三个建构主体之间是一种彼此尊重、相互协调,以平等方式交往、以协商方式沟通的关系。只有改变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实践中客观存在的重政府意志、轻农民需求的做法,尊重农民在社区文化建构中的主体地位,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建构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载体,才能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当今农村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面临着困境,出现了传统文化弱化、城市文化在农村嫁接和农村文化操作层面的不完善等问题,改变这一现状,重构农村文化,需要加强农民的主体性,客观对待传统和现代文化,从操作层面上去努力构建现代农村的田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徐顽强  王文彬 《长白学刊》2021,(2):109-115,F0002
以农民主体地位为观察点、农民主体自觉为观测指标,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可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较多经验借鉴。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而且还是评判农村发展成效的重要"裁判员"。四十年来的农村发展成绩正在于有效激发了我国农民的主体自觉,既包括集聚认同自觉培育集体精神,强化参与自觉提供动力源泉,还包括夯实行动自觉开展协同合作。但进入新世纪后,农民主体自觉日渐缺位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失衡失调难题,突出表现为因农民关注下降引发发展信心锐减、农民过度外流导致劳力不足和治理疲软致使组织工作孱弱。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重塑农民主体自觉。一方面,积极强化乡村振兴认同,集聚发展目光,并努力吸引部分农民返乡建设,积攒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理应构建振兴乡村文化体系,营造发展生态,并适时推进农民再组织化工作,强化农村发展中的农民主体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村水土资源的核心和基础地位亟待确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产业发展仍未实现突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此,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从战略层面切实保证水土资源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福祉;发展中医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艳萍 《传承》2011,(15):36-37
要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治理功能、企业"自律"和"他律"作用外,还应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优势。发挥其在培育农村生态文化,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素质和能力,组织农民从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以盈余反哺乡村、从事环境公益,夯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3,(3):92-92
王三秀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撰文为,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存在着较多的运作管理问题,直接制约着反贫困绩效的提升。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应当创新,而真正确立贫困农民反贫困的主体性地位则是创新之根本。贫困农民在反贫困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贫困治理的观念心理、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农民主体观理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农民主体观具有深刻的逻辑基础、丰富的理论蕴涵、明确的实践向度,呈现出"为什么要坚持农民主体""如何理解农民主体""怎样坚持农民主体"的清晰理路。理论渊源、现实审视、价值取向是构成逻辑基础的三个重要维度。理论蕴涵体现在农民创造主体、农民价值主体、农民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回答了"三农"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归谁享有、工作成效由谁评价的问题。在实践层面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提供了理论指引:提升农民、激活内生动力是内在要求,深化改革、强化制度供给是外部条件,党管农村、发挥政治优势是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导是各级党委政府,主体是广大农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我区当前农民整体素质来看,一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严重,观念陈旧;一部分农民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一部分农民民主意识淡漠,不关心政治;一部分农民固步自封,愚昧落后;一部分农民忽视生态…  相似文献   

10.
黄生成  肖榕 《前沿》2013,(18):110-111
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结构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群体主体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进入转型期,必须建构以农民个体主体意识张扬为前提、以农民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农民主体意识结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武陵山民族地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就是针对当前武陵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针对农村贫困的主要根源,重新审视和评价农村环境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等,把这些原本就存在,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这既切合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实际,又能使农民比较快的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村治理的视野,作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重要内容的农村集体林权改革政策对山区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林权改革改变山区农村的社会结构,影响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关系、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村落社会的内外关系。林权改革冲击山区农村的社会秩序,民约秩序日趋瓦解,灰色秩序渗入村庄,大量的林权纠纷影响村庄社会稳定。林权改革影响村级组织的运转、农民政治心理和村级民主成长,对农村政治生态产生一定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阶层政治参与权利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农民阶层处于弱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权利贫困。而农民阶层权利贫困主要是指政治参与权利的缺失。农民阶层在具体的政治参与活动中已经在客观上处于与其他阶层不对等的地位,致使农民阶层在实际生活中不处于政治权力中心核心区域,在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体系和相关的公共政策中影响有限。研究农民政治参与权利的贫困与解困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方略,在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逐步走向法治化。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与宪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有不同维度的耦合性,宪法第四十五条可以作为精准扶贫的政策依据和权利来源。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具体落实了宪法第四十五条的物质帮助权,具有完整的构成要件规范,可以作为精准扶贫的请求权基础。在法律意义上,贫困是主体支配和控制的社会稀缺资源不能满足其生存和体面生活的社会现象。但是贫困在法律层面上仅体现为人的行为能力的不平等,人的权利能力始终是平等的。这是贫困主体不因贫困而遭到歧视并要尊重贫困主体的主体地位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峻 《传承》2008,(2):68-69
农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在农村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农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建立农民可欲的本体价值观,为农民提供一种市场经济能力以外的,以农民为主体、适应农民现状的文化空间,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从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观的视角观察,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呈现新特点的条件下,现有反贫困系统存在着目标设定不合理、获取资源的能力不足、整合水平不高和维模功能失调4个方面的不足。为适应变化了的农村贫困形势,反贫困系统必须进行自我调适,其重点应是以促进农民群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以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及培育农村自治力量为重要手段、以完善法治体系为保障,促使农村反贫困系统取得长期、可持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海南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为主体的经济特区,全省上下应将“三农”放在议事日程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央和海南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海南的贫困问题,但扶贫的实践表明,在实施扶贫过程中存在着扶贫方式不当、扶贫效率不高、扶贫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原有的扶贫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杜绝扶贫腐败,防止扶贫资金的流失,以达到“不能把贫困带入21世纪”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8.
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在农村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农民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建立农民可欲的本体价值观,为农民提供一种市场经济能力以外的,以农民为主体、适应农民现状的文化空间,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构建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农民幸福感与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并没有成正比同向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薄弱,消解了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感.重建现代农民的幸福感,需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农村传统文化为载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着力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20.
失衡与重塑:农村文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文化是指存在于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技术(物质)价值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集镇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