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李海东 《美国研究》2004,18(3):134-140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外交史中将政治家和学者身份充分融合的典型代表。 1969~ 1977年 ,他先后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从政前后 ,基辛格撰写大量文章和著作 ,充分展示出其作为博学深刻的学者风采。尽管年事已高 ,但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关心始终没有减弱。他不断写出有影响的评论文章和专著 ,对当今美国外交政策的得失进行评说。不过 ,基辛格的许多政策主张与当今国际形势及美国外交政策现实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基辛格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点 ,倒是有学者对此进行直截了当的揭示。基辛格的《美国需要一项外交政策吗 ?》①出版后 ,著名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吉米·卡特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在执政期间真正有意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的总统之一。他为抑制美苏军备竞赛,裁减军备与缓和当时的国际紧张局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这些努力使他后来荣膺诺贝尔和平奖。然而,由于卡特的这种外交方针触犯了当时美国国内某些极端保守势力的利益,在国际上又遭到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带来的冲击,使他在执政期间屡屡遭受外交政策上的挫折。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史上这一特定时期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在动因具有极为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3.
2020年大选期间,拜登及其团队提出了一项服务于美国中产阶级的外交政策,作为他们的竞选口号及施政纲领。入主白宫后,拜登政府着手推进其"中产阶级外交政策"议程,作为回应国内选民诉求、对冲特朗普"美国优先"外交政策影响、重塑美国外交政策方向及与中国展开竞争的重要抓手。拜登政府的"中产阶级外交政策",还处于推进落实的早期阶段,但是这一政策暗含的对华"战略竞争"态势,以及拜登政府将应对所谓"中国挑战",作为政策推进的舆论动员工具,将对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吉米·卡特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在执政期间真正有意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的总统之一。他为抑制美苏军备竞赛,裁减军备和缓和当时的国际紧张局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这些努力是他后来荣膺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之一。然而,由于卡特的这种外交方针触犯了当时美国国内某些极端保守势力的利益,在国际上又遭到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带来的冲击,使他在执政期间屡屡遭受外交政策上的挫折。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这一特定时期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在动因具有极为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5.
邵乐韵  龙怡 《新民周刊》2012,(45):42-44
希拉里说她打算从美国国务卿的位子上退下来。但不少人却觉得,未来20年里,克林顿夫妇不会游离于政坛。担任美国国务卿的最后几个月,希拉里本该在庆功的气氛中度过,但9月11日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的遇袭事件让她无法轻松。一方面,她调整工作计划,着手组建"责任审查小组"展开调查,另一方面,主动为安保疏漏揽责,并称此事与总统...  相似文献   

6.
编后     
《美国研究》2005,19(4):160
又值岁末。面对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确有很多值得回顾。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了很多变化,中美关系也跌宕起伏。五角大楼7月19日出台的《中国军力报告》和国会有关中海油并购案的争议,引发了美国学术界、政界关于中国的未来走向及美国对华战略的讨论,“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泛起。而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的讲话则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共同者(stake-holder),并邀请中国参与塑造世界未来的行动,似乎又使中美关系峰回路转。本刊专论中,郝雨凡从分析过去4年“布什主义”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入手,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8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当前美国内政外交政策走向与中美关系前景"学术研讨会暨《美国蓝皮书(2014)》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主持会议。与会者就"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美国外交政策走向"、"中美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8.
加入欧盟三年后的波兰政坛明显向右转,亲美、疑欧、压俄的外交政策新变化及波兰在欧盟共同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使共同外交政策受到影响:一方面欧美关系一定程度上深化,另一方面欧盟共同外交政策也将受到美国因素更多的影响;欧盟的"东方政策"受到干扰,使欧盟在对俄共同外交政策上充满变数。欧盟共同外交政策本质上仍是政府间主义,对外政策一体化由于此特性而发展缓慢。与此同时,近期波兰因在欧洲的"边缘化"作为所带来的孤立局面也正在迫使其改变政策。因此,未来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在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两端间的摇摆方向将会更多趋向超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9.
刘建华 《当代亚太》2012,(4):130-156,160
考察美国立国以来的外交政策演变轨迹的视角大体上有两种:一是阶段性演化视角,认为美国外交政策运行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变化的演化轨迹;二是周期视角(或曰钟摆视角),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演变遵循一定的钟摆定律,在两种情绪或范式之间不断转换。在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历史时,学界大都运用前一种视角而忽视后一种视角。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学界开始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周期性规律进行研究,形成了以法兰克·克林伯格为代表的"内向—外向"情绪交替理论、迈克尔·罗斯金的"干涉主义—非干涉主义"范式转换理论以及杰克·霍尔姆斯的"情绪/利益"理论。美国外交政策周期理论既有学理价值,又存在难以克服的不足。研究该理论对于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规律、认清当前美国外交政策所处的周期阶段及其对华政策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保守派外交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2004年开始,新保守派的两位重要人物弗朗西斯·福山和查尔斯·克劳瑟默之间就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内容涉及对美国实力地位的界定、对美国“现实威胁”的研判、美国应对威胁的策略和重建伊拉克国家的政策。本文在对这次辩论的内容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这次辩论的核心是新保守派内部小流派传统斗争的升级,将会引起新保守派内部的进一步分化;辩论的根源是新保守派成员力图防止其他派别扩大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确保新保守派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力;辩论的实质是不同利益集团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主导权的争夺。作为新经济集团代言人,福山的观点将对美国未来的外交政策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批评,认为它过于关注国际秩序本身而非美国的国家利益,忽视了美国民众普遍的不满情绪。文章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护美国人民自由生活的能力,而所谓的"自由的国际秩序"只是实现这一外交政策目标的手段。因此,文章主张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回归到传统的现实主义中去,即在强调美国实力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美国实力存在的有限性。因此,美国的最佳策略是推行威慑战略,提高对手行动的成本,而不是与之发生战争。  相似文献   

12.
这里刊登的是14件关于1956年9-10月苏日关系正常化莫斯科谈判的俄国解密档案。 1951年上台执政的日本首相鸠山一郎不同意吉田执政年代实行的过分依赖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他首先提出与苏联谈判实现关系正常化的问题,并认为协调与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将使日本得以实行更加独立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斯大林以后的苏联新领导人在对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取向缓和的方针,这不仅表现在停止朝鲜战争,改变对南斯拉夫的态度,以及重新构架与西德的关系等问题上,实现对日关系正常化也是这个新方针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任晓  沈丁立 《美国研究》2003,17(4):145-149
20 0 3年 9月 10 - 11日 ,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共同主办的“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也是自 2 0 0 2年起每年一度由这家单位合作举办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外交政策思想”系列研讨会的第二届 ,来自北京、洛阳、南京、上海和广州的近 30位中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贡献和缺失 ;二是现实主义思想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关系 ,以及如何认识当前和未来的美国外交政策。(一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  相似文献   

14.
2009年5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的"奥巴马百日新政"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外交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国防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和亚太所等国家单位的近40位专家与会.会议围绕奥巴马执政百日以来美同国内政治、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5.
原敬以"时势论"和"实力论"的政治理念为基础,通过访美考察,形成对美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原敬的日美关系认识产生重要影响,以其对美认识为前提,原敬指出,在对外关系中要特别重视日美关系。针对日俄战争后日美关系之恶化,原敬强调要缓和日美关系,尤其是"满洲"政策要认真考虑美国因素之重要影响。一战期间,原敬以其政治理念,进一步阐释日美关系,强调日美间要避免战争,认为日本要解决中国问题,日英同盟或其他同盟均无助益,必须要取得美国谅解,与美国保持亲密关系,进而提出日美协调外交构想,并期望通过与美国共同出兵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启两国合作之开端。原敬并非是无条件实现日美协调,而是在维护日本国家利益,即日本在华传统权益,尤其是所谓"满洲"权益的基础上,以美国承认日本之特殊地位为前提。原敬的日美协调外交构想作为其对美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促使原敬内阁成立后确立以日美协调为核心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6.
任晓  沈丁立 《美国研究》2002,16(4):150-153
2002年8月24-25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室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共同主办的"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外交政策"讨论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和苏州大学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整个会议在求实而又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建飞 《美国研究》2001,15(2):70-86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美国的外交"理念",是目标之一,是判定根本国家利益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在美国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最基本的部分,与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在美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中,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乃至孤立主义、国际主义、民族主义、实用主义,都有意识形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王睿恒 《美国研究》2020,34(1):44-65,M0004
乔治·凯南是美国冷战初期"遏制战略"的缔造者和苏联问题专家,曾对美国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他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期间。但是,由于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凯南眼中的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是一个"自大排外""自私冷酷"又"不讲原则"的古老民族。这种负面的中国印象直接影响了乔治·凯南对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定位以及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乔治·凯南的文化教育背景、好友小约翰·戴维斯的影响及其信奉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是影响他的中国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刘卫东  何兴强 《美国研究》2007,21(1):156-157
2006年11月19日,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与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联合举办“2006美国中期选举对美国内政和外交政策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德国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  相似文献   

20.
赵天一 《美国研究》2012,(2):142-150
外交政策一向是美国总统选举中的重要话题。2012年是大选年,各种竞选活动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个时候,梳理、分析过去几年中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仅有助于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也有利于候选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施政打下基础。2012年3月,《塑造历史:贝拉克.奥巴马的外交政策》①一书由布鲁金斯学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