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冷战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实力的变迁以及中国崛起的现实,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知也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既是美国因应国际政治格局变革的战略需要,也是两国国家行为互动的必然结果。美国对中国国家身份认知的调整突出反映了当前中美关系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复合型特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虽然遇到了诸多困境,但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认知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评估两国关系时,这一要素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雷建锋 《东北亚论坛》2019,28(5):102-126
国家身份是指国家在特定国际背景下持有和表现出的个性与独特性的形象,即国家是什么和代表什么,在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形成和变更,包括内在身份和社会身份。内在身份是由国家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属性决定,社会身份是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的互动中建构而成的。国家角色是外交决策者对于适合本国的一般性决策、义务、规则及行为的自我确定,同时包括了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在持久基础上应尽职责的自我确定。国家身份决定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规定国家角色,国家角色塑造国家对外行为。中美俄三国的战略影响使其对外政策具有强烈的相互依存特性。三国内在身份差异决定了美国会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中俄社会身份的趋同有利于两国在国际问题上达成相同或相似立场,国家角色认知差异使两国选择结伴不结盟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英 《国际观察》2004,(2):12-18
美国媒体之所以反华是基于以下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认知 ,即对中美不同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认同 ,由于这种认同的偏差 ,导致中美文化和安全上的困境。国家利益不是外生于体系结构 ,而是由体系结构建构的 ,决定国家利益的因素不仅仅指现实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物质权力 ,而且包括由社会建构的观念、国家身份和集体认同。观念建构身份 ,身份塑造利益 ,因而观念建构利益 ;观念和身份建构利益的认同 ,社会互动重塑认同 ,进而改变利益。美国媒体的国家利益观就是观念、身份和认同与利益的共塑与融合的结果。中美关系是具有洛克文化特征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关系危机"是国家间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状态:国家间关系从和平走向冲突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对抗。这种过渡性对抗既有别于国际危机表现出的那种高度军事对抗性质,也有别于国家间非军事化竞争表现出的那种模糊状态。关系是由行为体之间的行为互动塑造的,因此,国家间利益冲突带来的消极互动是"关系危机"的根本原因,而国家间敌意则是"关系危机"螺旋上升的直接原因。本文借鉴新古典现实主义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互影响的研究路径,运用"接触—内化—绑架"框架来解释国家间的消极互动,同时论证敌意得以产生并呈螺旋上升的逻辑。文章最后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为案例进一步分析了此概念,认为积极的危机管理能对"关系危机"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缓解危机状态。但是,危机管理毕竟只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因此,冲突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仍有可能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隆德新 《东南亚》2010,(2):36-38
新加坡在东盟发展过程中的身份定位,经历了一个与东盟关系的长期互动过程。在东盟成立之初,由于新加坡担心东盟成为印尼在地区谋求霸权的工具,担心过多地参与地区政治事务会威胁到其自身的独立与生存,因此,新加坡更多地是充当着谨慎参与者的角色。随着东盟内部关系的稳定,政治、经济合作慢慢走上正轨,新加坡开始重新审视东盟并修正其地区身份定位。新加坡在与东盟的长期互动过程中慢慢形成了其在东盟中的身份定位:即东盟发展过程中的低调领导者。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主义主导的国际体系中 ,国家行为体是否选择通过国际司法解决国际争端 ,在何种情况下做出或拒绝这种选择 ,从深层次决定因素考察 ,取决于争端背后的国家利益 ,而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作为一项在有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变量的条件下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和决定的行为 ,决策应当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在选择国际司法的决策过程中 ,国家理性表现为行为体对于自己的短期目标(利益 )和长期目标 (利益 )关系的态度。国际环境、国家间关系、国家对国际司法的信任程度、争端性质和国际司法自身的特性、决策者的背景以及决策心理都是影响国家决策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国家间关系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存在于其关系互动过程中.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关系性和跨文化性是国际关系的两个核心特征.本文试图从国际关系中的关系性、跨文化性、冲突性和文化认知等方面,探讨国际关系的互动性,阐述国际/国家间的问题和冲突认知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国家间问题和冲突提出相应的跨文化认知假设.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经历了一个身份的自我定位与重新建构的过程 ,原有的被侵略、被殖民的身份被打破 ,新的帝国主义身份逐渐得以建构 ,与此同时 ,日本的国家利益也得以重新建构。在身份的建构过程中 ,自我定位是基础 ,适度模仿是必要 ,而互动的进程最为关键。目前的日本再次处在了身份建构的关口 ,如果它错误地自我定位并试图建构错误的身份 ,将不可避免地重蹈历史覆辙。  相似文献   

9.
实力的此消彼长往往会改变大国间的互动模式。近年来,由于大国间实力差距开始缩小、特别是美国作为"一超"的实力相对下降,大国互动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盟友关系仍然存在,也无截然敌对的双方,议题式合作成为主流,而各方在相关议题上也都在努力争取相关国家的支持。在这种互动模式中,欧盟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10.
虽然国家具有许多与“人”不同的特点 ,但在许多方式和环境中 ,国家都是有偏好、有意图的行为体 ,因而“拟人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通过社会化 ,行为体把一定的价值、态度、技能“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习惯化的准则和个人能力 ,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自然行为体 ,逐渐融入社会 ,转化成为合格的社会行为体。整个社会化过程 ,不仅是行为体行为的模塑过程 ,更重要的是行为体属性的模塑过程。但是 ,国家行为体毕竟有着与个体行为体不同的特征 ,因而它的社会化自然也就具备了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产型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东盟5国1971—2007年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是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单向因果关系,印尼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因果关系,菲律宾和泰国则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东盟5国都存在长期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政局出现程度不同的动荡,引起了世人的忧虑与思考。本文就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的政局以及该地区一些国家政局变化及其启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印(尼)马对抗问题背后所体现的美国冷战政策与英国非殖民化政策,是影响战后东南亚政治发展的两大要因。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防止印支问题复杂化,极力回避美英特殊关系及《澳新美安全条约》所要求的军事援助义务,力主对苏加诺奉行和缓政策。而英国为维持既得利益,防止澳新偏离英联邦外交轨道,一方面通过《英马防务与互助协定》、《澳新马防务协定》加强对印尼军事防御,另一方面则力图联合美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压制苏加诺接受马来西亚联邦。为此,美英两国在对印尼政策上不断采取外交协调,但在印尼九·三○事件发生前美英关系中的矛盾性始终无法调和,为此美国又联合日本共同实施对印尼援助政策,由此逐步降低英国在东南亚政治发展中的影响力。印(尼)马对抗时期美英的外交矛盾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亚洲冷战发展中大国政治关系的分化与重组。  相似文献   

14.
印尼与韩国正式建交40年来,双边贸易连创新高,相互投资不断增长,其他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富有成效。尽管仍存在许多困难与障碍,但由于两国政府重视,加上互补性较强,印尼与韩国经济关系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4月中国与印尼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双方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两国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对印尼的投资也不断增加。中国对印尼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基础设施领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也开始增加,并采取并购、BOT、投资设厂等对外投资方式。本文就中国对印尼的投资状况、投资领域和方式,以及中国在印尼投资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1958 -1965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援助情况同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进程并不完全同步.特别是在1960 - 1963年两国关系稳步恢复和发展的阶段,中国在援助印尼的态度上呈现出较为谨慎保守的特点.至1964 -1965年,中国的态度才转为积极主动,加大援助印尼的力度并加快援助进度.这一变化除了受冷战国际格局以及两国国内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革命外交理念.正是基于对世界革命的战略解读与坚定信仰,中国在援助印尼的外交决策中才将“革命”作为首要的评判标准,从而出现这种不同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1963年1月印尼因反对英国主导下的马来西亚计划而发起"印(尼)马对抗",在国际冷战背景下相关大国陆续介入,其中美国为防止印尼倒向共产主义阵营以及避免因《澳新美安全条约》而卷入军事冲突,在继续对印尼援助的基础上力主由亚洲国家自行调停解决,但美国政府的继续援助措施遭到包括英、澳、新(西兰)、马等国以及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英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在支持马来西亚成立和维护西南太平洋地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坚决反对印尼的对抗政策;日本在美国支持下积极重返东南亚市场,因此希望该地区保持稳定并提出池田斡旋计划;而苏、中两国从两大阵营对立和反帝反殖角度,分别从物质和舆论方面支持苏加诺的对抗政策。通过对印(尼)马对抗爆发期间大国角力问题的探讨,显示出东南亚地区冲突中所包含的冷战与非殖民化、革命与发展、东西方对抗与地缘政治矛盾等诸多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双边纺织服装贸易规模不大,但连年增长,增速较快,中国保持顺差。产品结构以纺织品和中间产品为主,市场较集中,中国对东盟纺织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进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家市场,所占份额不大,但逐年上升。中国和东盟纺织服装贸易前景良好,市场容量扩大,但也面临竞争性考验,需要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9.
Asia Europe Journal - There are persistent tensions of both a technical and political nature between Southeast Asia’s two major palm oil producers, Indonesia and Malaysia, and the...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背景 (一)理论综述 通货膨胀(innation)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是纸币流通条件下一种特有的经济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