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将其意志强加于他物或人的能力。权力需要法律来约束,否则它极易为恶。权力要有一个合法化的手续,否则它就难以为社会所接受。权力只是法律的一个要素,决非全部。在当今因为权力极易导致腐败,所以要对权力进行法律控制。控制权力的方法主要有:分权、建立民主政体、明确权力的界限、减少权力的主观色彩、设置相应的法律责任、设定相应的程序等等。  相似文献   

2.
张明华 《法制与社会》2010,(33):185-185
公务腐败行为由于社会影响恶劣、犯罪后果严重,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刑事法律所打击的重点,也是我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务腐败行为防范机制,是杜绝公务腐败行为的根本。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防范公务腐败行为的措施和做法进行分析,就如何建立完善科学的防范公务腐败行为法律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腐败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国际社会采取联合行动向腐败开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腐败的危害无国界。每两年一届的国际反贪腐大会上,各国检察官、法官、议员、警官与会交流通报各国的反贪腐的经验,互换情报并行相关的司法协助,让反腐败斗争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战场。  相似文献   

4.
腐败现象是腐朽思想的外在表现,它侵蚀人们的灵魂,腐蚀执政党的肌体。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享受思想的产物,它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完全对立的。腐败问题直接危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腐败是对党的先进理论的背叛,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背叛,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腐败是对党的宗旨的背叛,它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而言之,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斗争”。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1月23日,针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律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曾作出指示:“加强律师队伍建设是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执法为民,防止司法腐败的必要保证。”在我国,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和基层司法所等部门均属法律服务行业,均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督与领导。这些部门最鲜明的特色,都是以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为手段。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社会体制的变化与完善,法律服务行业在曲折中趋于规范,在规范中得到发展。客观地讲,法律服务人员为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在实践“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5.
从90年代中期起,房地产一直是个暴利行业。房地产在我国起步较晚,有20年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20年中,大多数作房地产的人都富了起来。历来的经验证明,行业越是暴利,其商业贿赂越是严重。因此,本文就房地产在开发中的腐败行为及惩治的措施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行为选择:法律激励及其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来津 《法学杂志》2006,27(4):56-58
法治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法治是有成本的,如何降低法治成本,应该是法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可以预设,如果建立一种内在自觉的而非外部强制的“知法——守法”的机制,就可以大幅度降低法治成本。那么,有这种机制吗?本文从法律对人们行为选择的影响切入,论及法律的威慑机制、需求机制、公平机制和期望机制,为揭示法律与行为的内在关联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国腐败犯罪案发数居高不下,如何建立起腐败犯罪的预防、惩处机制以遏制腐败,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难题。《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全球计划》有关预防腐败的规定和措施为各国制定反腐败法律树立了典范。我国惟有依据国情、总结经验和教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预防和反击腐败的法律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8.
腐败的危害人所共知,治理腐败一是预防,二是惩治,二者缺一不可。但比较而言,预防比惩治更为经济、科学。本文指出为了有效地预防、控制腐败,应当从制度、程序、过程控制、巡视、体民等方面进行完善,如此则腐败这一社会毒瘤将会逐步为人类所掌控。  相似文献   

9.
论腐败行为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人民群众最痛恨、最担忧的是什么呢?依我看,是日益滋生蔓延、难以根除的腐败问题。对于这种现象的议论、痛恨乃至击桌咒骂,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我们法学界同行来说,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无济于事的,更为重要的是冷静地科学地分析这种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和条件,找出逐步医治这种社会顽症、难症的良方和对策(特别是法律对策)。笔者试图依据行为法学的基本原理,借鉴现代西方关于完善市场经济和廉政建设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触及我们国家神经的极为敏感的腐败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倘能引起同行的关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则不胜欣幸!  相似文献   

10.
论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及其法律控制黎国智在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希望与挑战俱来,欢庆与忧虑同在。当前,街头巷尾头议论最多的、人民群众最痛恨、最担忧的是什么呢?依我看,是日益滋生蔓延、难以根除的腐败问题。对于这种现象的议论、痛恨乃至击桌咒骂...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计划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计划是行政的一个新兴的重要领域,行政计划行为是行政的一种新的行为模式。为防止计划行政权被滥用,必须将这种权力纳入到法律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对行政计划实行法律控制,正成为一个明显而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权力的私人性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权力在主体归属上具有私人性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导致权力运作的私密化.私人主体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与社会利益和分配权能的私人占有的结合,使权力私人性的其逻辑后果必然是腐败.以法律控制权力的私人性,尤其要明确公共权力的活动领域、权力范围和责任范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寻租性腐败发生的个人机制、社会机制以及个人与社会互动机制来分析寻租性腐败的发生机制。文中指出应由以恶抑恶的围堵型反腐模式走向以善除恶的引导型反腐模式,而且分析了以善除恶的引导型反腐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李和平 《法学杂志》2012,33(8):49-53
单方法律行为,尤其是涉他的单方法律行为,是对法律行为的核心——意思自治的侵袭,但单方法律行为又对现代民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为了确保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和民事制度的内部平衡,需要对单方法律行为进行控制。控制的主要对象是涉他单方法律行为,控制的环节应当在法律行为成立前和生效后,控制的方式包括对法律行为的类型和内容予以法定化,以及赋予相对人拒绝权。  相似文献   

15.
愈来愈多政府高官弃政从商现象引发的旋转门腐败问题对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旋转门腐败问题,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离职公务员权力消磁、完善旋转门条款、推动旋转门腐败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发展等多方面探寻法治政府建设中旋转门腐败现象的法律矫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良资产对整个金融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短缺,严重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而我国目前尚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增长的不良资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一套内外结合、全面统一的法律体系,依法确保商业银行高效经营,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权力中最显著、最独特、最活跃的一部分权力.它是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复杂、艰深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运用行政权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怎么适当而合理地运作行政自由裁量权,近年来引起了各国不少行政法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阐述,旨在提出建议,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8.
腐败犯罪控制视野下的资格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资格刑,作为刑罚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轻缓性、多样性、经济性、非物质性与可恢复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资格刑在控制腐败犯罪方面拥有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等刑罚所无法比拟的独特功效。针对当前腐败犯罪的严峻形势,有必要在立法上提升资格刑的地位,完善资格刑的体系,以确保刑法在腐败犯罪控制方面的功能得以更为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论行政指导的性质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行政指导属非强制性的权力性事实行为 ;对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应采取最广义说 ;对于行政指导应从实体法、程序法和事后救济三个方面来进行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20.
腐败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在分析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和借鉴美国、德国的舆论监督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舆论监督在控制腐败机制中的真正价值与功用,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舆论监督制度的建议。本文认为,应尽快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立法,用法治的手段和机制来规范舆论监督,使舆论监督不仅具有明确可靠的法律依据,而且能够在反腐败中充分发挥功用,并产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