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中国青年心理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种进展是经两种途径展开的:青年科学领域将其做为学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机构主体,着眼于社会现实需要特别是共青团青年理论工作的实际,所进行的纳入青年学科群中的研究;发展心理学领域将其做为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以国民教育大学心理系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为机构主体,  相似文献   

2.
刘宗粤  杨志清 《前沿》2012,(11):21-23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青年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媒介认知上,青年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滋生网络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根源于新媒体的特性、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青年自身心理矛盾的发展。加强网络机制建设,提高青年网络心理素养,建立有关网络心理辅助机构,是解决青年网络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证调查方法考察青年工作者对政府青年事务的认知发现,在政府青年事务发展过程中,青年工作者的素质及工作方式、青年事务相关机构间的协调、青年事务工作开展的经费来源等方面存在现实问题。为此,应加强对青年工作者的工作培训、工作资格审查;转变工作方式;建立专门的青年事务机构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来促进政府青年事务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戴西伦 《青年探索》2022,(3):101-112
“躺平”作为当前青年文化的新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描述青年人因各种社会压力而产生逃避、放弃、自我封闭等情绪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词语,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于英国出现的“尼特族”。此后,“尼特族”在欧洲、南非等被普遍用于形容低学历、低年龄、低社交性、低收入、无业的青年群体。“尼特族”进入东亚文化圈后,经过与本土文化社会的交融,形成了基数更庞大,对我国青年文化影响更大的日本“低欲望社会”与韩国“独居社会”现象。我国“躺平”一词包含了行为惰性和情绪惰性、积极躺平和消极躺平等更为多元的含义,文化意蕴也更为丰富。从全球语境来看,从“尼特族”“低欲望”“独居”到国内热词“躺平”,尽管因时空差别和文化差异被冠以不同的名称,也有文化内涵上的区别,但细究起来,它们共享了“躺平”的文化表征及产生根源,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不乐观、教育不平等是各国青年“躺平”现象产生的主因。尽管各国政府与社会机构试图通过政策性措施改善青年“躺平”现象,但效果差强人意,如何有效进行帮扶仍然是需要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晓虹 《人民论坛》2014,(1):154-156
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呈现积极情绪占主流、弱势心理蔓延、焦虑与浮躁心理凸显以及社会信任度降低等特点.文章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切入,透过社会心态,窥视当代青年政治认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加强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并提出优化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社会环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呈现积极情绪占主流、弱势心理蔓延、焦虑与浮躁心理凸显以及社会信任度降低等特点。文章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切入,透过社会心态,窥视当代青年政治认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加强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并提出优化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社会环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乃民富之路。在我国就业全局中,青年就业问题日益显示出社会转型期的战略性、主体性和特殊性。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失业人口中,19岁以下的占22.2%,20-24岁的占20.5%,25-29岁的占14.5%,30-34岁的占12.3%,总体上讲,34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已经占总失业人口的69.5%。数据表明,青年已经取代过去的下岗工人群体而逐渐成为失业人群的主体。为了充分了解江苏青年的无业失业状况,寻求促进青年就业与创业的有效途径与解决方法,共青团江苏省委于2004年2月至9月,在全省范围内对35周岁以下的无业失业青年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8.
"青年工作者"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从事有关青年工作的人士,例如学校的教师、政府有关机构中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团体机构中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香港,青年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因而,"青年工作者"通常是指从事青年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与国内青年工作主体相比较,香港青年工作主体的显著特点就是职业化.在香港,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9.
青年道德榜样情结的养成既是应对道德榜样塑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引领青年树立人生目标、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动力,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心理助力。青年的榜样情结不可能凭空产生,要紧密结合青年的身心特点,采取多种途径使青年认识榜样、了解榜样、感受榜样、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0.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2月27日,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举办首届主题为"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心理工作实践与创新"年会。联合会是经市社团办批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有成员单位40家,全部为机构会员。基本涵盖了社会心理服务的所有的机构类型和专业门类。业务范围是:开展社会心理领域的政策宣传、专题调研、协调服务、专业培训、信息咨询、对外交流、承办委托、编辑专业刊物等。16区县社工委、社会办的社会心理工作主管领导,北京市社会建设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3.
高校共青团必须结合新时期青年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方法、工作途径和工作领域,以便适合青年的心理思维特点以及他们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只有这样,高校共青团才能够在社会发展和青年群体的变化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更好地团结和服务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14.
当《青年辅导:青年工作一个亟需拓展的领域》(载于《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3期)搁笔之后,笔者期望就这个课题作更广泛的探讨,本文则是在上文基础上的进一步探讨,以期引起国内青年工作界以及教育界的重视。青年辅导,青年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一项青年工作都源于社会需要尤其是青年发展的需要,青年辅导工作也不例外。当我们把青年辅导界定为“为青年发展提供的一种主要是心理上的辅助、协助和服务”时,其前提就是青年在发展中有这样一种需求,也存在这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定势和从众心理是人们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了解和掌握人们的心理过程规律,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开发和运用人们的社会心理定势和从众心理,对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认识和把握社会心理定势和从众心理,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认识到社会心理定势和从众心理的特点,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可以就地开发运用它,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为我们的目标服务。比如,我们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讲奉献,献爱心”活动等等,就是树立正确的“众”,供青年们选择。又例如我们平时开展…  相似文献   

16.
曾志敏  宁悦 《青年探索》2020,(1):97-104
探索香港新生代青年对内地的社会心理演变历程是促进内地与香港青年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民心相通进而实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为基础,从历时态维度分析了香港新生代青年对内地的社会心理及心理动机的发展变化,从现时态维度分析了现今内地的发展对香港新生代青年社会心理的影响。本文认为,殖民统治的深刻影响、国民教育的缺失以及在内地的学习工作生活体验是影响香港青年对内地社会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应从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双向开放"新平台;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国民教育,开展有效引导等方面探索增强香港新生代青年身份融合的有效政策路径,进而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民心相通与融合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SARS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通过对青年大学生对SARS的基本态度,SARS对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SARS对青年大学生心理的影响,SARS对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影响,SARS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对党和政府及全球化的基本态度等五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客观地反映了SARS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心理、行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并在调查结果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当前及后SARS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本体论思考,其目的在于对构成目前青年研究及青年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础的青年存在的规定性进行质疑与分析,并力求由这一层面入手,探讨当前改革开放中青年研究及青年工作的新走向.问题的提出是这样的: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在新时期青年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则因为青年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并陷入某种窘境.青年人自主心理迅速发育,差异日益扩大,以往的教育方式受到不断增强的抵触,时代的要求,实际工作的挫折,使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思路.为此,文化研究、代际理论、差异分析、心理咨询等新的研究方式不断出现.为青年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娱乐场所,开展自娱、自我教育等新的工作方法也层出不穷.尽管它们为青年研究及工作展示了新的视野,但问题依然存在.这究竟是为什么?正是这一疑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青年社会组织逐渐从社会结构的边缘位置走向中心,成为共青团主导的青年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在实践中,共青团在扶持和培育青年社会组织方面仍存在合法身份、角色定位、不确定性、工作能力等问题。共青团必须遵循社会组织的逻辑,加强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为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赢得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0.
现实社会,对青年来说是"神秘"的.认知社会、把握社会,是每个处于青年期的人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将青年群体作为认识主体去研究,探寻其认知社会的一般特点,进而用科学的方法导向其认知方向,不仅对青年教育工作,而且对社会综合管理,都是有益的.把青年作为独立的认知主体来研究,能否成立?回答是肯定的.首先,青年有认知社会、准备参与社会实践的共同需求.其次,青年在认知社会时,有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其心理机制的共同特征反映到认识活动中,往往形成认识的"共鸣".10年来青年中一次又一次出现某个热点,众多的青年不约而同地关注某"焦点",正说明青年在认知社会的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寻的.再次,改革开放为青年创造了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