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区安全机制比较:东南亚和东北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佩锋 《东南亚研究》2001,(4):44-48,53
冷战结束后 ,东亚地区成为特别引人注目的地区。在东南亚 ,东盟不断发展壮大 ,影响日盛 ,东盟地区论坛以多边安全对话的形式成为地区很有影响的安全对话模式。在东北亚 ,大国特别集中 ,形成一种大国博弈结构 ,以双边安全对话为主 ,难以形成有效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本文结合冷战后东亚中的东南亚和东北亚两个地区的安全形势的新特点 ,分析比较了这两个地区安全机制的不同 ,并对前景加以推测。  相似文献   

2.
老挝政局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深受东亚冷战形势的影响.1960-1962年危机使老挝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作用受到严峻考验.美国和泰国对东南亚战略及老挝局势的判断和考虑不同.为解决由此引起的矛盾,两国通过<腊斯克一他纳声明>结为双边安全同盟.美泰关系的加强对东南亚冷战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小军 《东南亚研究》2007,(4):41-45,81
二战后,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冷战时期和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期间,在泰美关系演变和泰国自身安全利益需要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敌视到合作、从合作到结盟两个阶段.冷战后,在国际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大变动的背景下,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地位较冷战时期虽有所下降,但泰国在一定程度上仍支持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作用,对华奉行谨慎和务实的"调适性"政策,中泰从战略伙伴发展为经济伙伴.  相似文献   

4.
近期美国的东南亚战略及对中国的影响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初期 ,由于苏联的解体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的抬头 ,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实行收缩战略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近年来 ,美国又全面重返东南亚。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从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转化为美国尽力维持在东南亚的单极霸权。小布什政府上台后 ,美冷战思维重新抬头 ,美军事战略重点向亚太转移 ,并将东南亚作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一环 ,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本文试图从美国的安全战略入手 ,对美国近期的东南亚战略进行分析 ,并研讨其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家安全观的终结?——新安全观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 ,国际社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安全挑战 ,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军事安全只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众多安全问题之一 ,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对此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新安全观等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 ,对新安全观的强调却易使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发生误解和偏差 ,忽视或淡化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 ,甚至有贬低传统安全之虞。本文从国家安全的缘起、认识安全问题的不同视角及安全观形态的转变等方面入手 ,对安全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论析 ,确认了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地位 ,并依据冷战后安全问题的新发展 ,分析了新安全观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提醒人们警惕忽视传统国家安全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受冷战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的东南亚区域合作经历了由外源型向内生型的方式转换。外来因素不仅塑造了东南亚区域主义基本样式,决定了区域合作的性质,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和方向。在众多的外部因素中,域外大国,尤其是西方阵营的主导性国家———美国的外交政策发挥着关键作用。冷战时期,美国对东南亚区域合作的政策也经历了由积极介入、强力主导到施加间接影响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东约( SEATO)和东盟( ASEAN)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区域合作组织采取不同的政策。本文即选取这两个区域组织为案例,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分析冷战时期美国对东南亚不同类型的区域组织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和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的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2,16(4):21-47
本文扼要概括了冷战时期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特点和基本状况,着重分析了冷战后这些特点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具体分析了影响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一些持久的双边和战略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未来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发展趋势.文章认为,冷战的结束对传统的、基于北约联盟基础上的美欧防务安全关系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欧洲安全环境和防务性质的变化、美欧各自战略重点的转移、欧盟一体化的进展和美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的性质和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9·11"事件并没有改变美欧关系裂痕加大的趋势,反而使美欧防务安全关系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美欧之间在安全防务问题上虽然存在众多的分歧,但不会走的太远,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总体上仍以协调和合作为主.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南亚政策调整演变中的大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50多年来,在日本东南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美国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是主导性的,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的影响则是问接的,主要反映在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本东南亚政策调整的一大诱因.  相似文献   

9.
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社会安全"是冷战后西方非传统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以认同的概念界定社会,探讨了冷战后出现的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威胁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全问题。该理论的问世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论,即有名的"哥本哈根论战"。社会安全理论超越了传统安全研究的国家中心主义范式,拓展了安全理论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0.
巴美关系为何日渐疏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亦丽 《当代亚太》2001,(10):46-51
冷战时期,巴基斯坦是美国抵抗苏联势力南下的"前线国家",两国关系密切.冷战后,巴基斯坦在美南亚战略中的地位骤降,双方在核问题、塔利班等问题上分歧日深,渐行渐远.本文分析了巴美关系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北亚国家之间在传统安全语境下零和博弈的关系态势。共同面对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有利于促进地区性身份认同的构建和我们感的形成,并激发出共同解决问题的意愿,进而形成稳定的合作应对机制。中日韩三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历程表明,一定范围内、一定意义上的东北亚环境安全共同体已经形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但安全观和共同体观会发生变化,国家利益、地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模式也将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东北亚地区共同体的构建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水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安全,但又会引发利益冲突,这一问题的安全化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安全化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以达成妥协的过程,也是一种合作安全的社会建构过程。通过安全化,在横向关系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彼此间展开利益的讨价还价而逐渐达成妥协与合作;在纵向关系上,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权益得到国家的关注。但本文也同时指出,非传统安全问题如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水资源开发争端最终走向去安全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它与安全化过程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印尼的五月骚乱突出了东南亚华人问题。反华排华一直是东南亚的普遍现象。导致东南亚地区华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受冷战格局和所在国与中国关系的影响。为了根本解决东南亚的华人问题 ,华人本身、所在国、中国及国际社会等不同的社会主体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虽然对美国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曾存在较大的争议,但逐渐倾向一致的看法是:美国虽然不再是军事“保护者”,但仍然欢迎美国的军事存在,以发挥一种制衡和协调的作用。为何东盟国家将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而总体上并不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视为安全威胁?结合沃尔持(Stephen M.Walt) “威胁平衡”理论,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是对“大国进攻性意图”的认知和防范心理。  相似文献   

15.
Northeast Asia is a particularly complex area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terms of security. China advocates a new concept of security based on equality, mutual benefits,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China is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reduce regional hot issues and lower regional tensions under the conditions that a regional security framework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established.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ecurity institution. The Six-Party Talk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resolving the nuclear issu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but also for forming a relatively formal framework of security organization. Among the various East Asian security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that of China–Japan–Korea is critical with regard to East Asian st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China should face and deal with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promotion of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cooperation such as how to regard the presence of US–Japan and US–Korean military alliance, let Korea play the dominating role in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cooperation and eliminate the Cold War mentality.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界定新的国家认同,重塑国家利益,重建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身份。以日美同盟为平台和支柱,日本实现了冷战格局中的身份建构与转型,追逐着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重建中的身份重构。日本已从低姿态专注于一国繁荣的小国,走向高姿态意欲主导亚太安全格局的大国。目前和将来的一段时期内,争取亚太安全格局的主导权仍是日本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和身份特征。然而,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身份建构模式,必然会使日本受到负面效应的冲击。日本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身份建构过程,同时影响并部分建构着亚太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东南亚安全政策的制定与确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在东南亚的根本利益和战略需求是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依据,中国因素和东盟因素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三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东南亚地区安全研究的单变量分析,就像一个放大镜,其结论固然可能有失偏颇,但却可以让我们明了每一个变量在维护东南亚地区安全中的具体作用。而现有的多变量分析尝试,固然可以给我们一种整体感,却也让我们迷失,无法把握各自变量的具体作用。也许以动态市场理论为基础的需求—供给模式可以作为研究东南亚地区安全的另一种多变量分析尝试。  相似文献   

19.
Mark Rolls 《East Asia》2012,29(2):127-139
Security has undoubtedly been a central and continuous feature of ASEAN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While it has modified its basic thinking on security and adapted elements of the attendant principles, aims and ways of operation to meet changed circumstances, the level of consistency is still readily observable. Centrality of a different sort has been evident, too, during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ASEAN has consciously sought to position itself at the heart of the developing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both East Asia and the wider Asia-Pacific. The Association has been largely successful at limiting competition and preventing inter-state conflict among its members and at fostering a stable regional order in Southeast Asia (and an incipient one outside of the boundaries of Southeast Asia). Broadly speaking, this stability has been aided and abetted by the policies of the major external powers in whose interests it has been, up until now. The extent to which a stable regional order remain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major powers will be one of the great questions for the next phase of ASEAN??s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