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人的诗情     
有一句老话:人生易老、天不老、情难绝。 有一句新词:无需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尽管现代市井的喧嚣易使人心灵疲惫,世事变幻也不尽如人意。然而,情感世界里的景致总是美不胜收,它凝聚着友情,飘溢着亲情,满蕴着爱意,让人眷恋,历久常新。 于是,生命中的某些感动,时常这样自我们的心底悠悠流过。 你有这种感受吗?朋友。  相似文献   

2.
最苦与最乐     
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相似文献   

3.
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注释简明。第荀氏之书,语多僻词难释,而以虚词尤甚。欲求精当,戛戛其难,《简注》注释,尚多可斟酌者,辑而成篇,意在商榷。凡五十有二例。[编者按:选刊十五例。] (1)为善不积邪④,安有不闻者乎?(第4页) ④邪,同“也”。 此注欠安。刘淇《助字辨略》“邪”字条引此书例注曰:“此‘邪’字,耳辞也。言为善特不积耳,安有积而不闻者乎?”刘说是也。“耳”助词,表限止,今语而已之意。训耳,乃为下文诘问作势,杨树达先生注曰:此乃反诘之辞。  相似文献   

4.
财杀人     
云溪子 《小康》2006,(9):72-73
财可以富人,而不义之财可以杀人!儿时即闻人们常云一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吾多年于此相信不疑,也常用此语对一些事发表感慨。后来,懂的理、经的事渐渐多了,便觉得此语并不尽然。待到雪染双鬓,更感此语虽有几分道理,而不当之处多多。人为“财”死与鸟为“食”亡,几不能相提并论。食,为鸟生之必需,无食之鸟能活几时?无食是死,故觅食求生。然鸟食不乏人所下之饵,鸟食饵而被扑杀,故鸟为食亡。此情可怜,鸟乃为生不得已而为之矣!食,亦为人生之必需。若人为“食”死,则情同于鸟为食亡矣。然“财”与“食”不能等同。财既含求食所必须之费,更…  相似文献   

5.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红楼梦》中这句话,道出了“人生必老,老而必死”的自然规律。然而,人死后“后事”咋办?如何安葬?却反映出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五本”论     
弓克 《今日浙江》2006,(16):35-38
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这里的本,指“根本”,乃哲学价值论概念,而非哲学本体论概念):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乃人生之本。世以人为本“世以人为本”之“世”,乃世界之“世”,乃为人世界之“世”。世界,可分为“自在世界”和“为人世界”。为人世界,应以人为本,应以人为主体。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着,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命运。这意味…  相似文献   

7.
云溪子 《小康》2007,(7):88-89
可以说,人之一生,活在“分寸”间。一生之中,有多少时光用于权衡大小、多少、深浅、利弊、得失!有多少精力耗于取长补短,以多济少,用得抵失……掌握分寸之所以要一生为之,乃因其难也!而在现实生活中,最难掌握的分寸之一,是言之深浅。语言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变化与方便,大概若无语言,那人  相似文献   

8.
就像在赶着完成任务一样。儿:办结婚证。问他为什么不把婚事赶有关专家说,“无春年”只是农历在新年办,他告诉我,2005年是“寡妇与阳历的巧合,每19年里就有7个年年”,老人说结婚不吉利,可接下来的头是“无春年”,无春不宜结婚是完全两年不是女友赶上“本命年”,就是自没有科学依据的,真是按这个“老理己的“本命年”,按老理儿,“本命年”儿”,不知要耽误多少人的喜事。再说,也不能结婚。这可犯了难了,最后双方结婚是人生第一大事,一个日子是否家长一商量,决定就在年底这两天让成为吉日也是由人来定的,而不是“上他俩先把结婚证给领了。天”…  相似文献   

9.
一位自称“找不到幸福”署名“李志高”的年轻朋友这样诉说心中的困惑:马老师,有一个困扰了我好多年的问题想请您指点迷津。从读书的时候起,我和那么多人一样,就为了一次次考试名次而喘不过气来,没有体验过学生时代的幸福。走上社会之后,还是为一个个没完没了的奋斗目标而一路拼杀,没有体验过生活中那种惬意的幸福。眼看到了而立之年,似乎总也没弄明白人生的幸福在哪里?这样下去人生有什么意思?真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吗?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的回信这样写道:志高朋友,马老师很理解你的那种没有品尝到人生幸福的心情。可是这怪谁呢?似乎只能…  相似文献   

10.
报刊文摘报道,19世纪末,美国纽约有一大富翁,雇华仆一人,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免于难。丁龙闻讯后即自动返回侍候在侧,翁不胜感动,问曰:“我早将你辞退,为何自愿重返?”龙答曰:“家父早有名训,亲邻有难,必助之。”翁曰:“令尊是否读过孔孟圣贤书,有以教之?”龙答曰:“家父乃草莽农夫,不识字。”翁继问曰:“令祖父必读过书。”龙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读过书,非书香子弟。”翁闻后惊叹不止。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对翁曰:“余多年所获薪金未尝多用,悉数积存于此,有一万余元,不如奉还。”翁大恸,…  相似文献   

11.
赤条条来去     
云溪子 《小康》2006,(6):76-77
在金钱面前,当以信仰、气节、奉献为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言得之。人生一世,无论古人,还是今人,有谁能一错不犯呢!余以为,人之错有些情有可原,有的甚至因势而在所难免,然有两错不可饶恕:贪财与迷色。贪财者,或贪污受贿,或损公肥私,或巧取豪夺,财欲无边。迷色者,或养“小秘”、“二奶”,或诱人妻女,或出入花街柳巷,色壑难填。此二者与认识水平高低无关,与情势所迫无缘,与知识多寡无涉,完全是人格、品质问题,故余认为不可饶恕矣!此二者又以贪财为首恶,许多迷色者乃因“财多”所致。有人说“男人有钱就会坏”,“一个腐败分子的背后总有…  相似文献   

12.
段玮 《人大建设》2012,(12):54-55
涓涓细流汇成河,多多善行显大爱;人做一次善事、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一辈子、永不休止地做善事、做好事。这是对新乡市家喻户晓的人物李全顺的一个真实写照。百闻不如一见。近日,记者深怀敬佩之情走进了神州牧野大地,走访了卫滨区平原乡西高村的“老爹老娘”、“兄弟姐妹”们,见证了牧野骄子李全顺的“爱民”本色和他的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13.
烈日炎炎下,足球场上的球迷们为追逐足球四处狂奔,大汗淋漓,不亦乐乎;而闭门静坐,埋头读书的学生却兴致锐减、牢骚满腹,学习倒真成了一份苦差事。前后两者的态度如此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惟独一个“情”字:球迷对足球情有独钟,学生对学习冷淡无情。而只有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调动人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人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上思想政治课像球迷对待足球那样热情高涨呢?即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情感呢?一、师爱传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肓;忽视情,学校———知识的海洋便成了茫茫的苦海,学生无法体验求知的快…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马路民主”有几种错误观点需要澄清:一曰“爱国之举”论。有的人认为上街游行、示威是为了“消除腐败,惩治官倒”,是民主爱国的举动。这些同志不懂得一个起码的常识:如果农民不种地,吃什么?如果工人不做工,穿什么?如果学生不上课,干什么?如果军人不守岗,祖国安全么?爱国非上街不可吗?有一位老共产党员说得好:真正的  相似文献   

15.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相似文献   

16.
傈僳人常说:“歌不唱不行,酒不喝不得;歌因情而唱,情因酒而生。”说到酒,不能不说傈僳人钟爱的“侠拉”(怒语,意为肉酒)。在怒江峡谷一带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旦你喝下傈僳人敬上的大碗“侠拉”,你就成为了他们真正的“嘎雀”(朋友)。如果你推诿不喝,那便是瞧不起他们,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嘎雀”。  相似文献   

17.
1985年,一位挚爱首都的老北京人携友登临景山,以期再一次体验良辰美景之中的心旷神怡。出乎意料的是,远处的风景皆消失在雾色气体之中,眼底的故宫、北海也如蒙层沙,模糊不清,而作《景山观天》诗云:“景山一望心愕然,层楼崛起伴空烟。往日细描工笔画,而今泼墨写意难。五坛茫茫知何去?三海隐隐缥缈间。鸟瞰京华朦胧地,疑是伦敦雾都天。”  相似文献   

18.
一是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实事求是难大体有四种典型表现:一为不知“实”乱求“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下去调查研究,或下去也只是“走马观花”,却自恃高明,发表见解,甚至作出决定,严重脱离了实际。二为不知“实”,不求“是”。一些人对实际情况不真正了解,当要发表意见时,只得跟着别人转,特别  相似文献   

19.
认知人生     
正常有人问:"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究竟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如何认知人生?对此,我有四点看法:第一,要知身体不坚,如泡如影。希求长寿,这是古今中外,不管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一致的梦想。但是人的一期生命,因为肉身之体不能长久,所以古来多少帝王总在希求长生不死的梦碎之余抱憾而终。人的身体何以不能永久不坏?身体乃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有,因此是无常的。我们的身体,从婴儿呱呱堕地,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到老年,身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13日,王选走完了他70年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从年迈老教授到莘莘学子,无不为之痛惜伤悼。成千上万的人在他灵堂前挥泪道别,雪片似的悼文在网上纷飞飘落,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许多人都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王选的眷恋、崇敬和缅怀之情。王选是谁?为什么他的逝世有这样大的社会震撼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