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炎《词源》是晚宋最为重要的词学专论,在"清空"、"质实"、"骚雅"、"意趣"等原创词学范畴中,"骚雅"是对南宋以来尚雅之风复炽现象最为直接的理论回应,也反映出苏轼、辛弃疾之后,词坛在趋时通变背景下出现的以江西诗学为核心、以诗为词的风格转型。在江西诗学与两宋特别是晚宋词学词风的交叉视野中,可以从诗骚以来的诗教传统、清刚峭拔的诗境格调、"活法"建构的诗性语言三个层面看到江西诗学对"骚雅"词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代词人由于不满柳永俗词的弊病,要求改革词风,提高词品,从而引导词体的创作走上了"复雅"的道路。词之"复雅",在思想内容方面要求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在艺术形式方面必须典雅精致,反对艳语、俚语和粗豪之语。纵观宋词"复雅"的演进历程,经历了闲雅、清雅、婉雅、骚雅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不同的批评对象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法藏敦煌文书P.3644中有店铺招徕叫卖诗两首,提及的商品包含药材、食品及果品类、调味品及衣服穿戴之属四类.进一步考察会发现,文书所列"白矾皂矾,紫草苏芳"当属于染料类.这四种商品在店铺中公开销售,是晚唐时期敦煌地区彻底突破隋唐以来逐渐形成的紫服制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经学尤其《诗经》仍然是支撑魏晋文学的主流意识之一。在诗歌体式上,魏晋文学大量摹拟《诗经》,以四言为主;在诗歌题材和主旨上,直接摹拟《诗经》,创造出拟经诗、补亡诗、拟《诗》诗三种类型,复古之风达到了空前炽烈的局面;在艺术风格上,以雅颂为主、又以风入雅,从而对如何继承《诗经》的文学传统提供一次集大成式的探索,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是否可译,争论由来已久。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过不同观点。无论从"传神达意"还是从"形式音韵"看诗的翻译的确很艰难。然而,诗并非不能翻译。通过对优秀译诗赏析,从诗的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我们对诗的可译性问题可以出"诗难译,但可译"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玄言诗以其崇义重理的特征深刻地影响了理学诗,并为理学诗奠定了基本的意义生成模式,即以诗化的议论阐释深邃的哲理,通过意象呈现情感和理智的融合,用玄境的构造传达悠远的理趣。玄言诗所具有的形上性、隐喻性和主体性,为理学诗同样特性的形成起到了发轫作用。"玄"和"理"的至上性和至善本质规定了玄言诗和理学诗的道德性,使二者具有鲜明的道德立场。根据述事、抒情和说理三种元素在诗中所占的地位和比例,可以将玄言诗划分为"但陈要妙"的玄理诗、"冥然玄会"的玄感诗和"超入玄境"的玄境诗。玄理诗是阐说义理之性理诗的先导,玄感诗是吟咏性情之理兴诗的前茅,玄境诗是表现意境之理趣诗的始基。理学诗风类似于玄言诗风的历史重演。在题材、类型的规定性上,玄言诗能对理学诗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两者有着相似的体用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以理事不二、体用相即为思想基础,暗含着月映万川、理一分殊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7.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诗》学,对于宋代《诗》学"尊序"和"反序"两大格局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汉、宋诗学过渡不容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卢海云 《检察风云》2012,(21):90-91
"中国人没去过敦煌是一种遗憾,对艺术创作者而言,那更是一种难以弥补的损失。"茶香氤氲中,与沪上篆刻名家沈鼎雍聊及创作心得,他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对敦煌的慕恋。  相似文献   

9.
礼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渗透、积淀在礼的各个环节,并暗暗地决定了礼的存在方式和礼的历史命运.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在礼的诗化进程中,《诗》也逐渐政治、伦理化.用诗与用《诗》的礼典意义贯穿于"礼"的诗化和"诗"的礼乐化双向互动演变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敦煌文化是"人类文化珍藏"和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敦煌法律文献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古时期我国法律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是极其珍贵的法史资料,至今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仍有重大认识价值和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敦煌法律文献中的国家制定法、契约文书、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商贸制度、诉讼法律制度作了一次试探性的整合和解读,以期揭示出敦煌法律文献对我国法律文化传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王斐弘 《现代法学》2003,25(4):64-73
敦煌文献《文明判集残卷》精深宏富,弥足珍贵。它以洞烛幽微的方式,使我们在解构作为裁判载体的唐代法律文书本身的结构格式、辞章、共同特点的同时,还为我们以史为经对法律文书的递变做纵向研究支撑起无法替代的历史平台。它以其格调庄严、简约有致的风格,博大的哲学理念,鲜活的法、理、情的和谐统一,让我们在识见中华法系中的法文化、法意识和法律制度之际,惊叹中西一流智慧的殊途同归:"活法"的惊人映照!它,尤使我们在云遮雾障的历史中穿越智识的长河,于悠悠心会中提供一种久远的深度与返照。  相似文献   

13.
能否安顿日常生活是《诗经》诗教所蕴含的生命学问。在《诗经》经学传统中,日常生活的安顿对于家庭和国家政治生活来说,有着基础性的重要意义。以《葛覃》和《桑中》两篇诗为例,可以显示古典诗教的生命学问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王夫之从《葛覃》的"黄鸟"中读到的东西涉及诗之为诗的根本所在:有余,有间,使生命可以免于"正墙面而立"的逼仄。思考《桑中》的采摘活动,可以领悟生命的整全,反思现代性对生命的异化和碎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论的两大倾向--重政治教化与重自由抒情,其主要区别在审美趣味,诗教强调作品情性与风味的温柔敦厚,推崇中和之美.因之,屈原的"发愤抒情"、陆机的"缘情绮靡",一于内而论情感,一于外而论文辞,然实表里相依、气声相应,各以其"发愤"、"绮靡"突破诗教的美学要求,呈现新意.若拈以"言志"、"缘情"区分此两类诗论倾向,不免易滋误解,遮蔽了二者区别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王珂 《金陵法律评论》2004,3(3):104-109
新诗文体的初步形成主要经历了19世纪末的"诗界革命"和20世纪初的"白话诗运动"两大阶段.诗界革命是保守的文体改良运动,以增加"新名词"为汉诗改良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动摇汉诗的根基,文体变革的力度太小,基本上没有对汉诗的诗句、诗节、诗段及诗律进行变革.白话诗运动又太激进,对已有的古代汉诗诗体进行了全面的颠覆,不仅改变了汉诗的语言、文体和内容,甚至写诗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是一次超过了汉诗承受能力的文体大变革."诗界革命"的保守和"白话诗运动"的极端都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及诗歌生态决定的.新诗出生时的先天不良造成了后天成长的艰难,特别是百年间新诗文体建设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早期的文体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人类学的最大争论就是"大传统"与"小传统"之争:究竟是"小传统"孕育产生了"大传统",还是"大传统"的民间流变产生了"小传统"?本文试图从昆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问题。作为"小传统"的昆曲经过由俗到雅的发展历程,影响着作为"大传统"的京剧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断互动并融合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说是一种单向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赵进一 《检察风云》2012,(22):64-66
不久前,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主诉检察官包莉娜获得全国检察机关"最美青年检察官"称号。在随后松江检察院举办的一次演讲会上,包莉娜声情并茂地抒发了她"甘愿做一朵不与百花争艳,在寒风中给人以温暖的雏菊"的心声。菊之美,淡而有味,雅而有致;菊之品格,自然、质朴而坚韧,故"晋陶渊明独爱菊"。如今,"最美青年检察官"包莉娜也"独爱菊"。在她的身上,时时散发出雏菊淡淡的清香……  相似文献   

18.
表面上亚里斯多德通过"四因说"把诗从其老师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那里拯救出来,而实际上他的这种拯救并没有超越其理性主义的框架:即,诗只有靠近哲学,遵循哲学的命令才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揭傒斯著《奎章政要》一书的说法,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辍耕录》"奎章政要"条。根据与揭傒斯同时的欧阳玄为揭傒斯写的墓志铭、黄溍为揭傒斯写的神道碑可以确定,《奎章政要》是讹窜揭傒斯的《太平政要》所致。"奎章政要"条的描述逻辑乖谬,基本是杜撰,这与元季人士对虞集、揭傒斯才华的估定以及对他们的熟稔程度有关。人们以揭傒斯在《范先生诗序》中所提供的虞集关于"元诗四家"的诗评为导火索,对虞、揭关系的解读逐渐偏离事实,引发出许多讹谬。  相似文献   

20.
陆群,一名职业反腐者. 这位网名为“御史在途”的“70后”,现为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自1996年入职专司反腐败之职的湖南省纪委后,在近20年间,他一直与腐败为敌. 2015年4月28日,一向勇于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陆群再次在微博里发言.这一次,他的声援对象是湖南的金银花产业和花农.此前不久,农家出身的陆群目睹了众多种植金银花的花农返贫的情景,因“十分心疼”而决定辞去公职,“以一人之力调查金银花更名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