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初查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实践中广泛存在,虽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初查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但初查制度的合法性在学界仍饱受质疑。同时,由于受法律制约,初查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内部工作机制的导向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初查制度陷入困境,反思现行独立性立案程序是找到初查制度出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职务犯罪侦查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有案不敢立、不破案不能立和过分注重初查导致滥用侦查手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职务犯罪侦查实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职务犯罪侦查立案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人立案"是我国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常用的侦查启动模式,在打击职务犯罪、惩治腐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职务犯罪日益隐蔽化、智能化、国际化,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增强,侦查难度增加,这种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以事立案"作为与此对应的一种侦查启动模式,能够扩大线索案源、排除外界干扰、减少办案阻力。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要尝试运用"以事立案",使其与"以人立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将职务犯罪的立案条件错解为“客观立案条件”,并以此为据,将职务犯罪初查制度定位为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属于越权立法。初查中局限性的调查手段,根本无法适应查处职务犯罪的实际需要。职务犯罪初查的本质是一种侦查制度,属于初步侦查,有必要于立案之后先开展初步侦查,待获取一定证据之后再开展正式侦查。  相似文献   

5.
在职务犯罪案件中,证人证言地位非常突出。我国证人、举报人受报复案件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反腐制度和反渎制度的长足发展。目前,建立证人保护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趋势,我国职务犯罪案件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具有迫切性。我国新刑诉法规定了证人保护制度,但是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借鉴国外有益制度的基础上,在新刑诉法框架下,建立职务犯罪案件证人保护制度,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职务犯罪成为世界性疾病,反腐败斗争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传统的侦查手段已无法满足职务犯罪侦查的需要,并严重制约了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发展。本文通过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相关规定,阐述对特殊侦查措施授权与限权的必要性;并在对我国特殊侦查措施立法现状及应用现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具体构建了我国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的特殊侦查措施制度,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将职务犯罪“主观立案条件”错解为“客观立案条件”,为满足“客观立案条件”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职务犯罪初查定位为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这实际上属于越权立法;而初查中有局限性的调查手段,导致变相地放纵了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初查的本质是侦查,是初步侦查,有必要于立案之后先开展初步侦查,待获取一定证据之后再开展正式侦查。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立案及其意义的一般认识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立案为“刑事诉讼的开始和必经程序”是仅具有话语实践意义的命题,也并非“迅速揭露、证实和惩罚犯罪”、“有效保障无辜公民不受刑事追究”以及“做好司法统计”等认识的逻辑前提。我国应构建初步侦查和正式侦查制度以及案件登记并报检察机关备案制度。这一制度使侦查机关在案件登记之前采取的侦查措施具有法律意义,有利于检察机关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和充分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能更客观地对刑事案件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9.
职务犯罪是权力异化的产物,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建设来制约权力。科学、合理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设计应当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建立并完善包括权力配置制度、权力运行制度、权力监督制度和法律惩治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达到从根本上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将职务犯罪"主观立案条件"错解为"客观立案条件",为满足"客观立案条件"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职务犯罪初查定位为立案前的审查和调查,这实际上属于越权立法,而初查中有局限性的调查手段,导致变相地放纵了职务犯罪.职务犯罪初查的本质是侦查,是初步侦查,有必要于立案之后先开展初步侦查,待获取一定证据之后再开展正式侦查.  相似文献   

11.
公诉案件刑事立案程序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案实践中恣意行为的存在和发展恰恰说明了限制恣意的立案程序本身存在缺陷,如立案标准不甚合理,立案要件缺乏使立案缺乏操作性,立案实质要件规定不合理。从行为发生说的认识论角度和侦查启动模式价值选择观分析,立案程序在整个刑事诉讼系统中不是一个必须程序,而恰恰是一个多余的程序,不利于实现诉讼程序的价值。因此应当结合"警检一体化"的司法改革,取消刑事立案在刑事诉讼中的独立阶段地位,将之改造为侦查程序的前期工序,仅作为一种犯罪消息登记程序,用以获悉和记载犯罪消息,成为启动侦查程序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2.
立案统计是如实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客观依据,立案不实严重影响执法公正。要通过其表现形式分析存在的原因及危害,从而找到根治立案不实这一执法顽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办理贪贿案件一度错误地运用“扣除法”进行数额认定,原因是对“赃款用于公务支出”情节的刑法意义存在模糊认识。基于犯罪构成理论和贪贿犯罪立法主旨的探讨,该情节属于犯罪既遂后赃款去向的内容,仅可作为酌定从轻的量刑情节。我国应建立被告人证明责任制度,在被告方辩解并提供证据证明有“赃款用于公务支出”情节时,法院应尝试运用优势证明标准,围绕证据“三性”综合全案进行具体分析认定。  相似文献   

14.
鉴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均规定了未成人犯罪记录封存或消灭制度,旨在为未成年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以新《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和“两高三部”《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为标志,中国特色的犯罪记录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与国际刑事司法标准和法治发达国家立法相比,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制度仍存在较大差距。应当以宽容理念为指针,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制度。  相似文献   

15.
潜在痕迹,也叫潜在信息或心理痕迹。它是犯罪分子作用于犯罪现场并通过现场表现出来的犯罪分子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能被人们直接感受到,但又客观存在的信息,需要侦查技术人员观察、发现、分析、提炼。对犯罪现场潜在痕迹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搞清楚犯罪分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并解释犯罪现场遗留的、难以解释的痕迹。其对象主要是犯罪现场那些隐藏在有形痕迹中的潜在信息。通过对潜在信息的分析,透析犯罪分子的动机特征,从而达到进一步刻画犯罪分子、揭露犯罪分子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