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提出的重要命题,在其哲学体系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王守仁不仅认为"良知者,心之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还强调重行的思想理念,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结合企业文化构建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利用古代"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的企业文化进行新的解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朱熹与张栻的思想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代湘 《湖湘论坛》2010,23(1):71-76
朱熹与张栻二人思想有相同点也有相异点,他们相同之点表现为,在性之善恶问题上,都认为性为至善,在心性关系上,都认为心统性情或心主性情。在对仁的解释以及涵养识察之先后问题上,二人都存在一致或相近的看法。二人观点相异之点表现在,对太极的解释上,朱熹认为太极即理,张栻则认为太极即性,对心的主宰性,二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朱熹把心的主宰性只限于性、情,张栻则把心的主宰性放大为对宇宙万物的主宰。  相似文献   

3.
朱熹是我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其道德修养论尤有独特创获。"明天理,灭人欲"是其道德修养论的核心。他指称的"人欲"亦即人之"私欲"。为了达到"存理灭欲"的目的,朱熹提出了一系列自我修身的重要方法。朱熹的道德修养论给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的德育教育以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追溯自孟子,北宋程颍正是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从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中期,由王守仁(号阳明山人,即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对于宁王谋反的意图,王守仁早已有所察觉,并且在暗中做准备.而他本人时宁王的态度并不是很鲜明,以致宁王误认为他可以为己所用,故此在私书中写下"王守仁亦可"的指令.在宁王生日时,王守仁特意取道南昌准备贺寿,中途闻变而起义兵,并一举擒获宁王.然而,忌功小人却抓住上面几点大肆攻击,陷王守仁于不忠不义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彭晓华 《传承》2010,(3):84-85
对于宁王谋反的意图,王守仁早已有所察觉,并且在暗中做准备。而他本人对宁王的态度并不是很鲜明,以致宁王误认为他可以为己所用,故此在私书中写下"王守仁亦可"的指令。在宁王生日时,王守仁特意取道南昌准备贺寿,中途闻变而起义兵,并一举擒获宁王。然而,忌功小人却抓住上面几点大肆攻击,陷王守仁于不忠不义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以为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新教材第34页在批判唯心主义的荒谬性时,对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命题的解释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将愚见附后,以供同仁辨正。 王守仁当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许多人对此一直就是褒贬不一。高二教材中的内容出自《传习录(下)》中的一段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教材接着指出:“这就是说眼开…  相似文献   

8.
刘伯良 《新东方》2007,(7):43-45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见解,否认心外有理。他认为朱熹"格物穷理"是把心理截然分开,是错误的。"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为二也"。[1]"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2]这就是说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抛  相似文献   

9.
"思无邪"是孔子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传统儒学的"归于正"与朱熹的"使人得其情性之正"的以道德理性为本的"美刺"诗学观,因其明显的附会曲解而时遭抨击;学术界对其的解析仍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思无邪"本是孔子断章取义,其义当释为"不歪曲,不虚假",孔子本意当是指《诗经》三百篇皆为"直抒性情"之作,他强调的是"性情之真",而非"性情之正"。  相似文献   

10.
张立新 《人民论坛》2012,(17):191-193
宋代理学家对人性论的论述是以其本体论为前提的,张载、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从他们的思想中建立并走向成熟和完善。相对于理气关系来说,理决定气,由理产生的天地之性就成为由气产生的气质之性的地位本体。这种人性论导致了"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产生,对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孔子讲"郑声淫"及《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的论断出现,郑卫之音就遭受到猛烈的抨击。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关于以"淫"定性"郑卫之音"是否合理的探讨,朱熹的《诗集传》也以"淫"定性"郑卫之音",但对同于或甚于"郑卫之音"的"齐鲁之风"却未加批判,甚至予以默许。在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背景下,朱熹对此持如此相反的态度,因此就有必要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驿路心灯     
正王阳明简介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  相似文献   

13.
齐夫 《楚天主人》2013,(1):49-49
正人的本能,就是什么都想多多益善——除了生病;而人的智慧,则是节制有度,善于给自己做减法。有的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却并不感到幸福;有的人看起来似乎处处不如人,却活得恬淡从容。原因之一,就是后者善于做减法。对人生欲望要做减法。人有很多欲望,如官欲、财欲、名欲等,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有些欲望通过个人努力能实现,有些欲望则无论怎样争取也无法遂愿,这时,欲望就成了痛苦的渊薮,欲望越大,痛苦越甚。如果能主动对欲望做一些减法,降低欲望的高度,缩减欲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南宋朱熹继承北宋五子的儒学思想,将儒学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儒学成为极具思辨性的学说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乃是宇宙的本体,"理"与"气"合而化育万物,宇宙万物莫不有"理"。"性"亦是"理",未发为"性",天命之谓;已发为"情",性之用;"性""情"统于"心"。为学要穷理,穷理而致知,致知而力行。力行须依"理",乃圣贤之道。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5,(8)
<正>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人是道德的存在。而党员干部更应为社会做出道德的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相似文献   

16.
善与恶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思想战线》2001,27(6):29-33
善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有利于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属性善就是欲望的满足.所以,孟子日"可欲之谓善."善分为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道德善是行为主体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符合道德目的的行为.反之,非道德善则是行为主体对于非道德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符合个人目的的属性.  相似文献   

17.
<正>看客只可能是游离于一种现实生活空间之外的一群人。其中就有一些人,他们之前也许曾经参与到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博弈之中,但最后却一无所获。他们对于社会有着一种报复之心,潜意识里期待着社会的"崩解"以安慰他们受伤的自私之心。这些看客所发出  相似文献   

18.
正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名,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  相似文献   

19.
陈刚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73-178
在纵向发展与横向传播中,语言与思想经常错位、断裂,产生语言疾病,引发或隐或显的文化变迁。在本为保护传统文化的跨语言记录、整理、传播中,《亚鲁王》中的"rangh""rangx"从苗族传统文化中脱离出来,被翻译为龙,它的心成为"龙心",而它所承载的心崇拜无意间被龙置换。"龙心"的神奇力量虽与奇特的"龙"有关,但主要源自亚鲁王流传区域的心崇拜。心崇拜应与蝴蝶妈妈密切相关,认为心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神奇事物之心往往具有神奇作用。文章力图通过厘清"rangh""rangx"的原初含义、联系其生存场域、挖掘传统文化等途径,探析紫云苗族古老的心崇拜,既加深对亚鲁王的理解,也为探析文化变迁提供了语言学视角,并探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更好路径。  相似文献   

20.
欲无尽     
云溪子 《小康》2011,(5):118-119
欲有善恶之分,实现欲望的手段也有善恶之分。即使善欲,若不择手段去实现,其果不善,君子不为矣。若是恶欲,又不择手段,恶之甚者,万劫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