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树强 《春秋》2014,(2):32-36
正威海卫,今威海市,取"威镇海疆"之意,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隔海相对,共扼渤海的门户,素有"渤海锁钥"之称。威海卫城区,在古代只是一个小的渔村。到了1398年,即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明朝政府才在此屯兵设卫,修筑城池。从此,这里便称作威海卫。长期以来,威海卫虽然在抵御倭寇、巩固海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  相似文献   

2.
<正>核心提示:甲午战争爆发1 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40年后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今年是甲午马年,正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打下的烙印,难以磨灭。不幸的是,当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时候,中日关系正经历着建交40年后的一次令人痛苦的倒退。个中因缘,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深总结。痛定思痛,应对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历史作出检讨,算作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曾龙 《统一论坛》2014,(2):66-68
公元1894年,是清光绪二十年,中国干支纪年里的甲午年。在这一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而告终。日本凭借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殖民掠夺,全面走向军国主义道路。清政府中兴梦碎、积重难返,泱泱中华就此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痛失宝岛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4.
赵辉 《两岸关系》2014,(9):37-39
正"行走在甲午战争故地之上,每一处历史遗迹,都变得清晰可辨,似乎甲午海战的每一颗炮弹都打向了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直观而震撼。只要两岸青年共同去了解、认知这段历史,共同携手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岸之间将不再有鸿沟,两岸间也将架起更多交流的桥梁……"这一幕是7月9日,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北京分营营员、台北教育大学的杨同学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北洋海军忠魂碑前诵读祭文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0,(6):84-85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噩耗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等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都察院将呈文代奏光绪帝,表达台湾同胞强烈反对割台的决心和民意。是为“五人上书”。本刊现将载于老台胞何标主编《老北京台湾人的故事》书中、现存北京市档案馆的呈文全文录于此。  相似文献   

6.
许家宜 《台声》2014,(4):74-74
今年又逢岁次甲午,二甲子120年前清廷战败而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成为日本大和帝国的“领土”。厥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与日本也变成了“敌国”。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即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汉文化。当时的长安城是繁华的都市,众才荟萃的世界中心。到了明朝,出现了日本海盗,  相似文献   

7.
<正>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细读张耀杰新著《北大教授与〈新青年〉》,个人认为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言必有据、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二是发人深省的历史反思。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围绕由胡适率先提出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展开讨论,这种价值观念和价值谱系其实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新青年》杂志中最早提倡"个人主义"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