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湘智 《党建研究》2011,(12):39-40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2003年以来,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的文化认知日益深刻,文化阵地大力巩固,文化队伍持续壮大,文化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文化机构活力迸发,文化对外影响力与时俱增。改革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
李冬平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8):38-41,49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看待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问题。文化自觉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前提,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条件,文化自强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只有实现文化"三自",才能在根本上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主体、内涵、表现形式及研究视角都是有区别的。但二者也有密切联系 ,贫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文化贫困 ;贫困文化不能合理改造和提升必然导致文化贫困 ;改造贫困文化和消除文化贫困相辅相成。因此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是 :改造贫困文化和消除文化贫困。中国贫困文化的两面性 ,决定我们必须对其合理地改造 ,而不能简单地否定。消除文化贫困 ,在我国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学良 《传承》2009,(12):146-147
齐文化是鲁商文化的基础,儒文化是鲁商文化的重要因素,齐文化中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与儒学理性思考的精神相结合,又和地域文化中的工商文化相融合,发展至明清时期,在山东分别形成临清、济宁和聊城一带的运河文化,莱阳、登州和烟台一带的海洋和半岛文化,济南、周村和潍县一带的商埠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鲁商的系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在历经文明与文化交流及传播时发生内化与异化,促使文化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交流与发展过程。文化生态学的中心意旨是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其间,环境影响或决定文化的同时,文化也为适应环境而变化,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发生位移与生态位变化,致使文化生态各个构成部分大都在被该系统溶铸的同时,又对该文化生态圈打上自己的印痕,民族文化与文化生态正是此种情景下建构新的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6.
正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黎苗文化、鲜明的生态文化、浓郁的海洋文化、多彩的宗教文化……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别展示着海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只有立足海南文化的根,把握海南文化的魂,才能沿着海南文化的脉络对未来文化走向做出合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7.
荆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新特质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纪兴 《政策》2007,(2):41-43
荆楚文化的内容可概括为:神农炎帝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武汉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这些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强国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一丁 《长白学刊》2012,(3):133-13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深入探讨文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今时代,文化的强盛主要应该体现在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以文化本位看雅俗之争现代文化生态当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既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两种文化类型。这两种文化类型区别在于:精英文化可以称为严肃文化,也可称为高品质文化、高雅文化,它是社会主流文化当中代表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倡导一个社会优秀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0.
张冉 《求索》2010,(8):111-113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这种自知之明旨在强化民族文化在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地位。文化自觉具有文化的自我认同、文化间的相互体认以及对人类多元文化命运的共同认识等三要义。文化自觉的三要义反映了民族文化向"天下大同"自觉文化的发展过程及民族文化间"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有中国的思想内涵,更有世界的理论外延。文化自觉的理论体系也从哲学的高度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建,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对处于文化转型期的当下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齐文化是鲁商文化的基础,儒文化是鲁商文化的重要因素,齐文化中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与儒学理性思考的精神相结合,又和地域文化中的工商文化相融合,发展至明清时期,在山东分别形成临清、济宁和聊城一带的运河文化,莱阳、登州和烟台一带的海洋和半岛文化,济南、周村和潍县一带的商埠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鲁商的系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既是顺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具有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功效,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都引发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评价和选择,弘扬积极成分,并吸收国外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优秀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着国际化形势下渗透白热化的文化博弈与转型期的包容多元化的文化变局,因此需要逐步改进文化交流、文化安全、文化环境及文化阵地的体系建设,加强文化考核、核心价值、城乡统筹和文化人才的养成机制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度展开,民族文化遭遇到空前的挑战.在某一个时代的基点来看,具体文化一直是历史和现实、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各种文化现象的交织和融合.文化是流动变化的人的实践活动,面对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时就存在如何选择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文化全球化变革中这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逻辑进路展开其理论、历史和实践轨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自觉引领中华民族在现实世界中批判反思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三个文化主体的新构建,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接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文化自信是以价值观自信为核心,包含对内自信和对外自信两个向度,并区分为独特性自信和普遍性自信两个层次,成为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文化自强是立足于世界文化格局重塑的现实语境,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了新的中国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16.
鲜明的个性特点彰显监狱文化的内在魅力,对各种文化形态的包容和借鉴是监狱文化日渐成熟的标志.安徽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概括为六大区域文化板块.我们要树立新的监狱文化发展观,善于整合区域文化优势要素,提炼区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人文内涵,丰富监狱矫正教育的文化载体,协调监狱内外关系,激励罪犯参与文化创造,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监狱文化,使监狱文化以独立的姿态和丰富的内容与社会主流文化共荣共进.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一个文化全球化?现实的趋向是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呈双向增强态势.文化霸权主义者、文化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文化理想主义者把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绝然对立,夸大了二者的不相容性和排斥性,选择了文化冲突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是在前进中弘扬、在坚持中发展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伴随文化强国理念的广泛认同,"文化软实力"议题从学界焦点开始深入影响到各国国家发展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中国正面临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议题。文化自觉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命之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唤醒文化自觉意识,提振中国特色文化凝聚力;培育文化自信心态,彰显中国特色文化生命力;激励文化自主创新,弘扬中国特色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才能内化和硬化,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国力。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面对的一个重大命题和历史任务。要实现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具有文化定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自身文化传统,实事求是,破除文化焦虑,进行文化反省,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是国家的身份象征。践行文化建设使命,就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克服文化自轻心理,摆脱文化自恋心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