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一些干部开始奉行、附和"不干事不出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为"主义。"不为"既是作风问题,也是庸政懒政的表现,如果任其蔓延,必将严重影响改革稳定发展。所以,开展"为官不为"专项治理,使全体党员干部"有为有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为官不为"的定义、主要表现刘云山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当前特别要加强对‘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及时调整不胜任不称职干部。  相似文献   

2.
正南宋学者罗大经曾说过:"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为官有为的贤者能人,而非为官不为的庸官懒官。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报告,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干部批评道:"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向为官乱为者"亮剑"。笔者认为,在治理为官不为方  相似文献   

3.
为官当作为     
《求是》2014,(15)
<正>随着反"四风"力度不断增大,党风政风清风阵阵,干部群众交口称赞。但与此同时,一些官员却开始自嘲"为官不易",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叹。受这种情绪影响,"为官不为"的现象开始蔓延,对此万万不可等闲视之。为官本当有为,而且要大有作为。但"为官  相似文献   

4.
余大霖 《当代贵州》2016,(21):48-49
正必须警惕少数干部因"为官不易"而产生的"为官不为"现象;必须认真治理"为官不为"、庸懒怠政,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让干部勇于干事担当。党的十八大后,随着中央治吏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针对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禁令密集出台,给干部戴上一道道"紧箍咒",拉起一条条"高压线"。面对责任大、纪律多、规则严的现状,不少干部发出"为官不易"的感叹。"为官不易"说明中央禁令正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为官不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与此相联系,"担当"一词频繁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和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之中。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为官有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党组织要成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党员干部的坚强后盾,建立相关的机制和制度是关键。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干部是主流,"逍遥官""太平官""滑头  相似文献   

6.
正文彦博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他小时候是一个"神童",为官时是一位贤相。他能文能武,侍奉过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名君主,出将入相达50年之久,封潞国公,堪称朝堂上的"常青树"。其藏器隐睿的为官之道让君主重视,其广举贤良的做法也为人称颂。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6,(9)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反腐力度势不可挡,四风问题受到强力遏制。所谓"为官不为",是指领导干部在岗而不谋其职,其行政过程与领导者岗位的目标存大巨大差异。为此,一定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强化制度激励,加强依法问责,使为官不为者及时受到相应处罚;构建一系列长效机制,让一切不为者在阳光下寸步难行,促使干部勇敢有为,既廉政又勤政[1]。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5,(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作风建设不断深入,个别干部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有的觉得要求严了,"当官太累",当官没有了"官味",干事也就失去了激情;也有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当起了"太平官",不贪不占,啥活也不干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脸好看了,但事不办了"。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为官要有为,不能乱作为,但要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9.
正"为官不为"不是一个新问题,只是随着中央和各级组织铁腕肃纪、铁面问责的不断深入,一些干部感到"为官不易",不敢捞、不敢要、不敢腐了,不想为、不愿为、不作为的思想便开始凸显。对这种不良倾向,如不及时加以制止和解决,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为官不为"是"为官乱为"、"为所欲为"的另一个极端,中央从严治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廉洁从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5,(12)
<正>当前,所谓的"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对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有效整治,加大对"为官不为"的追责力度,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良好环境。一、现状及表现所谓"为官不为"是指公职人员没有完全履行好职责的行为。"为官不为"现象各个层级都有,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不敢担当,唯恐把自己"牵扯"进去。干部中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信奉的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凡事犹豫不决,畏手畏脚,确保退休时平稳着陆;摆不正  相似文献   

11.
<正>狠刹"四风"起到了正风肃纪、固本清源的效果。然而,一些干部面对"新常态"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或是感叹"为官不易",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有的甚至以"多干多错"为借口玩起"大撒把",以"束手束脚"为理由赌气"撂挑子",不敢担当、不肯负责、不愿碰硬等"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亟需治理。一、"为官不为"现象的症状表现"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干部又给"为官不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有人说现在‘为官不易',群众说期盼再接再厉,我说要乘胜前进,固化‘为官不易'成果。"可谓言近旨远、掷地有声。"官为百业之首""学而优则仕"。中国自秦始皇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后,历经两汉隋唐宋元直到明清,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体制。长期的官僚政治体制,给予做官的人、准备做官的人,乃至从官场退  相似文献   

13.
正4月20日,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指出,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增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央各种禁令的密集下发,公务人员的灰色利益不断受到冲击,于是,一些公务人员、领导干部产生了憋  相似文献   

14.
凌河 《学习导报》2014,(11):44-45
"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这是中央领导刘云山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为什么引出网上热评和公众热议?因为它不仅讲了一个政治学上经典恒定的道理,更指出了当前某些官员中存在的一个倾向性问题。为官真的"不易"。当一名"公仆",一是要甘于"清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铁腕惩贪腐、重拳扫"四风",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禁令,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成为了许多干部的真实感受。"为官不易"是现代社会公务员职业的正常现象。如果从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来说,"为官不易"本是共产党干部应有的状态。要固化"为官不易"的成果,使"为官不易"成为一种新常态。  相似文献   

16.
正"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严词痛批的"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指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时  相似文献   

17.
<正>"为官不易""官不好当了",随着多项制度的精准发力,常听到这样的慨叹。有个别干部说,想吃点喝点,送点收点,办公室大点,车配得好点,这在以前根本不算个事儿,现在处处受到掣肘。好像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剑,身边有一双眼,伸手就怕碰上高压线。这是常态,为官从政就该如此。为官不易,是因为为官要戴"紧箍咒",时时谨言慎行。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权力的本色是为民。要为民尽责,立规矩、定底线、划红线,这是对各级干部最起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为官从政仅四年,但他一生都在评政、议政,品味其为官之道,感悟有三:为官要“志于道”、要走“正”道、还要善“权”道。  相似文献   

19.
孙建年 《唯实》2015,(1):57-5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从严管党治党,从严正风肃纪,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明显好转。随着反"四风"的常态化,少数干部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慨,进而演变为"为官不为"的怪象。一些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作风状况上处于"亚健康"状态,成了作风建设的"拦路虎"、"绊脚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对"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鞭挞,要求党的干部"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必须出重拳、下狠招整治"为官不为"现象,打掉这只"拦路虎",搬走这一"绊脚石",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从严从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此厉治背景之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选择了"为官不为",并成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此,习近平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由此,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研究,不仅成为各级党组织关注的内容,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当前客观存在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危害、本质、原因等问题的描述和剖析,以求从本质层面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深刻的把握。本文侧重研究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通过思想引导、培训学习、机制完善、环境营造等途径,为治理"为官不为"现象提供系统对策方案,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