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姓氏寻根     
我姓江,随了我父亲的姓. 然而,"江"姓不是我们的祖姓.知道这点的时候,已到了我上中学那年.一次偶然的闲聊中,父亲吐露出我们本姓"莫",属于老家广西那边的一个大姓.父亲很少提及老家的事,我和妹妹因了好奇追问不休时,父亲的口气变得淡然起来,眼角眉梢透出一些怅惆,好象有一道沉重的历史帷幕正在他脑海徐徐降落.我们姊妹只是断断续续听说,父亲临解放时参军北上,在他走后,一场大水给老家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从此父亲便与家乡断了联系,留在老家的"莫"姓妹妹也生死未卜…….老家,姑妈,还有那个祖姓"莫",越来越在我的心底生发出神秘之感.而父亲竟至什么也没说就永远地走了. 及至去年夏天,已是父亲去世后的半  相似文献   

2.
罗俊士 《侨园》2016,(4):64
正临近春节,市电视台采拍了一个节目。春节不回家。周姓女记者在广场和一位青年交谈不一会儿就当机立断,把另外几位组员召集过来。以下是当晚电视荧屏里播放的一组对话镜头。周记者:我是市电视台的,请问,您回老家过春节吗?青年:不回去。周记者:为什么不回老家呢?青年:我没脸回老家。周记者:能说说原因吗?青年:我是被老爹撵出来的,整整3年没回过老家了。都怪我不争气,那年冬天赌钱,把上门讨  相似文献   

3.
王廷江、刘加坤、杨振刚、阎维深、刘建志———这是改革开放后沂蒙山区出现的一批优秀基层干部的名字。二十年来,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干部,身先士卒,与民同乐,感召激励着周围的群众,才使得近千万沂蒙人率先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摘掉了穷帽子,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跟赵朴老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一次单独见面是在1978年8月。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我还在石家庄工作,回家看父亲。有一天,父亲要我去刻一个图章,并让我顺便到赵朴老家里  相似文献   

5.
沂蒙山区,是当年革命的老根据地,也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地区。到1984年底,这里还有3175个村的211万人均收入不足150元。如今,全区84%的贫困户摆脱了贫困,踏上了致富之路。对于长期封闭落后的沂蒙老区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6.
王庄林 《侨园》2012,(10):24-25
一 在木祖克大沙漠北缘的卡美尔部落,卡美尔的英文是“骆驼”,骆驼是卡美尔部落的祖神,酋长卡美隆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第十七个儿子.父亲与卡扎菲的关系甚密,于是我在三年前成了这位总统的卫士.为此,父亲曾非常骄傲.我回到部落后整整睡了三天三夜,父亲骑着他的神驼来看望我.“行了,你也该出去透透风,到我们的木祖克大沙漠去看看,也好将卡扎菲忘了吧.”父亲说: “我把我的坐骑神驼赐给你几天,出去走走.”  相似文献   

7.
身在外地,心系故里。7月中旬,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老家江宁县“自5月下旬以来雨日之多、雨量之大、雨势之猛均为本世纪绝无仅有”,心更是悬在半空中。8月下旬,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回老家去看看。 所见所闻,大出意外而又非常振奋:那猖獗的洪水泛滥成灾的日子刚过去不过才两个来月,家乡处处呈现出一派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太平现象,早已投入正常生产的大小工厂,不断传出产量和效益双双“创纪录’、“超历史”的喜讯捷报;那一片片曾被洪水几次吞没的农田里,水稻普遍长势良好,正抽穗扬花,丰收在望……。 大灾之年见到如此兴旺的景象,真是奇迹!  相似文献   

8.
赵杰 《党政论坛》2012,(2):12-12
我在芬兰留学期间,结识了好友雷默。他在首都赫尔辛基政府供职。一周前,他约我到他乡下的老家,喝他父亲酿制的葡萄酒。到了约定的这天,他抱歉地对我说:“今天是公务员考试的日子,能否在考场外等我两个小时9”我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9.
穆青 《瞭望》1995,(37)
前些天,我在清理办公室的书橱时,从一包“文革”后清退给我的材料中,忽然翻出了几页残破的家信,那旧式的信笺,熟悉的笔迹,似乎又把我带入了半个世纪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引起我许多遥远的回忆.信是1938年父亲从河南老家写给我的.那时我已经参加革命,在八路军一二○师宣传队工作,驻扎在山西的岚县.我记得那时候正是济南、太原相继沦陷,日寇大举进攻河南,胁逼武汉,抗战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我因惦念家乡亲人的安危,曾一连写了好几封信,打听家里的情况,现在残存的这几页家书,就是当时父亲的回信.信一共是四封,其中两封还算  相似文献   

10.
正(1950年1月21日)子谷、廉伯:儿子要看父亲,父亲也想看看儿子,是人情之常。刻下你们很穷,北方是荒年,饿死人,你们筹路费不易,到这里,我又要替你们搞住的吃的,也是件麻烦事。如你们还没起身,可以等一下,等到今年秋收后,估计那时候光景会好一些。到那时来看我,是一样的。听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  相似文献   

11.
<正>尊敬的编辑部编辑:我是来自沂蒙革命老区山东医专(原临沂医专)的一名思政课教师。硕士毕业前,曾经怀揣着崇高的梦想和自己对国家高校教育事业的执着,支援西部建设,来到喀什师范学院任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沂蒙山——当时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发生的地方,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蒙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乡亲们生生不息的家园。父母均已年过七旬,  相似文献   

12.
在乡下过年     
礼春 《侨园》2013,(1):50
我的一生过年大都是在城市,只有一次印象最深的在老家乡下过年. 1964年,老家乡下经过了三年大灾害的复苏后,生活开始好起来,父母便决定让11岁的我回乡下过年.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家在云南。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我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所以我对民族地区天生就有感情。五十来年我跑过不少民族地区,连西藏都去过了,全国有名一些的民族自治地方,我没有去过还想去看看的,只有四川的阿坝、大小凉山和吉林的延边了。应该说,民族问题,从具体的见闻到抽象的理论,我并不生疏,直接的感受和间接的熏陶都有。只是可惜,没有专门认真从理论上进行过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袁桂海 《学理论》2014,(20):284-286
抗战时期,为开辟沂蒙抗日根据地,部分党、政、军机关以及党的队伍奔赴山东沂南,沂南县成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党和人民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作为抗战中心的沂南县也成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沂南县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沂蒙精神产生的根源是党的群众路线,核心内涵是爱国主义,突出品格是勤劳勇敢。深入挖掘沂蒙精神产生的根源、内涵和品格,对于促进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尹新  汤礼春 《侨园》2014,(8):62-63
参军正赶上抗美援朝 我1930年8月出生在四川开县(现属重庆)。1949年高中毕业后,我回老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员。  相似文献   

16.
正1984年4月的一天下午,我放学去父亲单位,看他在办公室里忙着。办公桌上凌乱地摆放着"作业单"和一些工作资料,我不知道父亲在干什么,也看不懂他在忙什么。"我饿了,啥时候带我去吃饭啊?"父亲一边整理资料文稿,一边从更衣柜里拿出了面包和香肠,"你先吃吧,挺好吃的,我要去一趟站台,看看卸车的情况……"我看到他拿着一沓"作业单"急匆匆走出办公室。等父亲带我走出办公楼,路灯都亮了,星星静静地眨着眼睛。后来,从学校阅报栏里工厂自办的《松陵报》上得知,中国第一架多用途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歼8Ⅱ飞  相似文献   

17.
洪荣星 《侨园》2006,(6):26-27
我出生在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自懂事的时候起,就常听父亲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唐山”(海外华侨对祖国的俗称)老家连年发生洪水灾害,土匪猖獗,加之满清政府、土豪地主施加的苛捐杂税,致使民不聊生。为了求生存,父亲不得不离乡背井,跟随逃亡的人流,来到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的香港。在人贩子“开金矿发大财”的诱惑下,经过裸身跳板凳、扛重物赛跑等苛刻考验挑选后,身强力壮的父亲登上了一艘破旧不堪的洋轮,被“卖了猪仔”,来到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里洞岛,替荷兰人开金矿。在荷兰矿主和工头的压榨奴役下,许多人未等契约期满,就因过度劳累…  相似文献   

18.
<正>潜山是张恨水的家乡,他眷恋家乡,写文章的笔名有"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天柱山樵""我亦潜山人"等,可见一往情深。其实,他生于江西,在异乡生活工作的岁月要远多于在故里,按他自己生前的回忆:虚岁11岁以前随父亲在江西,他的小说《北雁南飞》有少年时代异乡生活的描述。11岁半才回潜山老家。13岁又赴江西,父亲逝世,随母亲返家乡。19岁到上海、苏州求学,但不久学校解散,又怅归故里。20岁后又到南昌、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8)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党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沂蒙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全心全意践行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山东党政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铸就的沂蒙精神充分印证了我们党所主张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它为党的发展、巩固以及团结带领、激发人民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奋斗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20.
杨明 《侨园》2004,(4):34-35
73岁的赵洁老人终于在美国找到了已经95岁的父亲,他们分离整整63年了。供桌前一句“爸爸回来吧”三个女人热泪沾襟赵洁原籍吉林省扶余县,赵洁出生后,她的父亲就一直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就到浙江大学任教。除了过年,赵洁是见不到爸爸的。“九·一八”事变后,赵洁的爷爷变卖了房子和家产,带着赵洁的奶奶、妈妈和赵洁来到了杭州。一家人团聚在杭州,那段时光让赵洁终生难忘。1939年初春,赵洁的爷爷得知长子(赵洁的伯父)被日本人杀害,儿媳被逼跳井身亡,老人一病不起。老人不愿意死在异乡,非回老家不可,而赵洁的父亲赵铗又脱不开身。无奈,赵洁的母亲只好带着公公婆婆和小赵洁回到了吉林省扶余县。那时赵洁才9岁,又要离开父亲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63年骨肉离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