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门坎坡、滑石坡,踩到坡上就要梭,养个儿子发了愁,养女只盼早出阁。"这首酸涩的顺口溜,道出了从前开江县永兴镇门坎坡村村民生活的困窘。让人欣慰的是,过去的"穷山窝"如今已变成了"聚宝盆"。村民们心中有本账,这一切变化归功于国家的各项政策帮扶到位,也得益于村联合党委的建立。2014年以来,开江县永兴镇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思维,成立精准脱贫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入党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带领百姓早些致富,早些过上幸福生活!——王家元昔的春风村是这样一种景象:“有女不嫁猫耳湾,那里只有乱石山。土地贫瘠路难走,一天只吃一顿餐。”如今的春风村是这样一幅画卷: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机勃勃;满山石头缝里种植的李子丰收在望;农家乐的生意红红火火……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1800元提高到2010年的82107元。  相似文献   

3.
华明香 《当代贵州》2009,(24):72-73
“有女莫嫁道塘汉,一年四季吃稀饭;秧田要靠天下雨,村民才有米过年。”这是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前,松桃自治县普觉镇道塘村流行的一首民谣。  相似文献   

4.
<正>长顺县摆所镇热水村是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由原来的热水、坝地、冗云三村合并而成,九成以上村民都是布依族。十年前,我们热水村因为山多地少,土壤贫瘠,是出了名的穷山沟,被村民们叫做"下三村"、"黑三角"。"好男上门上三村,有女不嫁下三村"成为当时我们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2008年,我升任贵州移动长顺县分公司的营业厅经理,过上了"白领生活"这时,原乡党委书记万红梅  相似文献   

5.
<正>"贫穷、偏远、闭塞"曾经是福泉市金山街道岔河村老山寨的代名词。这个只有14平方公里,海拔1012米,人口46户170余人的小山村,仍有贫困户5户11人。缺水、缺电,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难、生产难、致富更难。2016年10月,老山寨的100名村民在"军令状"上按下"红手印",主动向岔河村、金山街道办事处争取项目,承诺负责投工投劳,占田占土的问题由村民自己协调。60岁的村民张红绣将自家的土地、猪圈无偿让出来给村里修建小广场,  相似文献   

6.
"家家有个小鱼塘,胜过开个小银行."说起如今村上的产业发展,天府新区永兴镇丹土村村民无比自豪. 丹土村曾经是出了名的后进村,一直以来村上虽有养鱼的传统,但单家独户养殖存在品种杂乱、育苗成本高、鱼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销售难、效益低,村民收入一直上不去.要改变这一现状,永兴镇党委认为,必须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在永兴镇党委指导下,永兴水产养殖技术协会成立了党支部,通过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深入实施"三个引领",成功打响"丹龙"水产养殖品牌,实现协会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相似文献   

7.
杨文斌  蒲秀芳 《湘潮》2008,(10):46-47
“贯彻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落实,我要和全村人一起把贫困的古冲村建设成为‘组组通水泥路、户户机械化、家家有果园、人人有手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这是党的十七大女代表龙四清展望未来时说的一番话。  相似文献   

8.
付松 《当代贵州》2012,(25):38-39
饥饿、寒冷、泥泞路;项目、产业、小康村。一个偏远山村的美丽转身,折射出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坚韧与果敢,责任与担当。斩穷根立誓修通公路穷,曾经是这个村子最显著的特征。"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这是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生动地描绘了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发展的窘况。2001年春,仅3个月党龄的余留芬被任命为岩博村村支书。对这个任命,老百姓自有看法。一些村民说"那两个老革命(原任村支书和村主任)都奈何不了,她一个女同志能干成什么?"另一些人认  相似文献   

9.
描述临猗县杨董村一年多来的变化,用新旧“两重天”不足为过。杨董村的群众如是说:“村干部确定的三年任务二年完成,件件事都办在我们的心坎上。”杨董村地处黄河岸边,沟深坡陡,自然环境恶劣,过去一直是吃饭靠天,饮水靠担。多年来,本村的姑娘不愿意嫁本村,外村姑娘又不愿意进来,稍有办法的村民纷纷外迁。历届村干部为了摆脱贫穷,也曾带领村民填沟修路,淤积打坝,但都收效甚微,村民们那刚刚燃起的希望也如肥皂泡一般地熄灭了。2002年11月,新一届杨董村党支部班子成立后,下定决心向大自然宣战,拉开了他们搏击贫困的序幕。请能人主政如何改变杨…  相似文献   

10.
正轰轰轰……6月6日,在黔东南州岑巩县平庄镇背鹅村"组组通"公路施工现场,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施工工人干劲十足,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背鹅村是贫困村,11个村民小组,有贫困户69户、240人。长期以来,村里只有一条村民自发投资投劳修建的通组水泥路。群众出行难,资源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严重制约了村子的经济发展。2017年8月,全省吹响了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的号角。也就在这时,岑巩县启动了"组组  相似文献   

11.
大房身村是一个只有千余口人的小村子,位于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部。你*别看这村子小,却是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光是省、市级荣誉称号就有十多个。!这个村是公主岭市有名的瓜菜和苹果梨专业村,*年四季,这里都车来人往。去!年!这个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三千四百元。而在十年前,它还是*个默默无闻的贫一困村,人均收入只有七百八十元。那么,大房导村是如何由穷变富的呢?!要想富变思路l和许多村子1样,过去大房导村的村民主要靠种玉米为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发现,单靠种玉米维持温饱尚可,而要致富奔小康却很!难…  相似文献   

12.
东山坡上的致富故事□睢雪在东山坡栽下第一棵果树时,卢利相做梦也不会想到,10年后她会拥有60亩果园、15亩苗圃、一个花木公司和一个鞋厂,成为一名闻名全省的致富女能手。卢利相家住白山市八道江区六道江镇东村。在东村的东边有一座荒山,村民叫它东山坡。198...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春节的前一天,在江县长杨序岩向上坪乡乡政府干部介绍他在马路坡村访贫问苦情况。杨县长讲到一位姓杨的村民身上穿的一件衣服打了21个补钉,整个家当只有一张快要散架的木床,一张烂桌子和四只破凳子时,会场里早有一入泪流满面。他就是刚从罗旧镇调来任乡长的郑字卿。大年初,正当人们举杯欢聚之时,年过45岁的郑守卿,披风戴雪来到了马路坡。马路被山高坡陡,沟壑重重,只有一条叫人望而生畏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山上不长木,田里不长谷。1981年至1991年10年间,入平年收入仅134元,最低只有34元。全村没有一个在校初中生。眼前…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对张家口市桥东区周顶屯村来说,是收获的一年。周顶屯村依托村企联盟,改变原有种植模式,村民们靠投资分红和在蔬菜基地打工,不少家庭增收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给村民分完红,又用卖菜的收益给"五保户"发了补助,村里账上还多出近5万元。蔬菜种植的成功实践,让村民种植热情格外高涨。不少村民今年刚开春就到村委会打听今年种植安排,是继续照着去年的模式种植,还是选择新的种植品种,对村民来说,是尝试,也是挑战,村民心里都有点儿忐忑。"王书记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扬帆村的经济实力在巴州区曾口镇处于倒数第二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300元;2002年,扬帆村在曾口镇坐上了"亚军"的交椅,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猛增到2700元.  相似文献   

16.
<正>"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与代表、委员唠知心嗑,还给俺们办实事……"这是清原满族自治县枸乃甸乡朱家堡村党员庞国华的心里话。2013年,在"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庞国华作为村民组长应邀与县党代表、枸乃甸乡党委书记王玉海交谈,将出行难、运草莓难等问题全盘托出,在王玉海的协调下,村民外出的道路一年内  相似文献   

17.
汪枭枭 《当代贵州》2017,(48):40-41
正1986年,宋长城接手大山里的杉树坡小学,31年风雨无阻。他的"留守"让山里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1986年,瓮溪镇杉树坡村村支书雷天寿找到宋长城,希望他接手杉树坡小学,和学校唯一的老师雷朝江一起撑起这所只有三个年级、40多个学生的山村小学。村支书说:"那么多孩子,一个老师照顾不过来。你是村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只有你能胜任这份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99年以前,即使在出了名的贫困县青川,姚林村也称得上典型的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只有800多元,村里的大宗电器屈指可数,家家户户可谓都是"贫农". 短短3年工夫,姚林村人平纯收入超过1200元.今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村民们依靠栽培竹荪、种植天麻、发展袋装香菇,收入可在去年基础上人平增收1500元,达到2700元!  相似文献   

19.
3550米,这是俄达门巴村的海拔高度,也是俄达门巴村175户830名村民过去发展的"痛点".康定市俄达门巴村地处素有"康巴第一关"之称的折多山垭口,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靠放牧为生,收入来源单一.高寒气候、资源匮乏、人才紧缺,一直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俄达门巴村党支部创新"村企联姻",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资源""新建+保护""股份+资产"的发展方式,带领全村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村民变市民"的脱贫奔康新路子.2021年俄达门巴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9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2000元.  相似文献   

20.
<正>他长期吃住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征集意见和建议;他视村民为家人,不遗余力地为大家服务;他四处奔波,为村里引进"农光互补"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2.4亿元……他常说:"只有经常迈入老百姓的门槛,老百姓才能走进我们的心坎。"他,就是锦州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也是锦州市义县头台镇头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书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