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占人类1/5的人口大国,中国曾经是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为了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着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人口正处在人类史上的转折时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如此。在一个超大时空的背景下,基于20~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变迁二元格局的梳理,大国硬实力和软实力背后人口要素重要性的比较,人口替代规律与大国实力兴衰之间微妙关联的分析,重新认识和审视中国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长期均衡的走向,有助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及时走出人口困境。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1 0个国家 :1 .中国 :1 2亿2 .印度 :1 0亿3.美国 :2 .75亿4.印度尼西亚 :1 .7亿5.巴西 :1 .7亿6.巴基斯坦 :1 .51亿7.俄罗斯 :1 .45亿8.孟加拉国 :1 .2 8亿9.日本 :1 .2 7亿1 0 .尼日利亚 :1 .2 3亿世界十个人口大国  相似文献   

4.
易富贤《大国空巢》一书中的"人口历史观",其要点为:人口数量优势是国家、民族或文明强盛的基础;惟高效利用人口资源,方使人口数量优势显现并成为国家强盛之基;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国家、民族或者文明的活力大小;人口增加不是负担,反而是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大国空巢》的"人口历史观"是对近代"人口过多会阻碍社会发展"观念的反动,亦是对先秦时期中国传统人口观念的回归。肇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人口观念,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后,仍具有其不可抹杀的真理性,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巨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刘明侠 《新东方》2009,(3):56-5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离不开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的人口发展观。人口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因为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归宿也是人。这里的“人”,既是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既包括现在的13亿人口,也包括未来可能新增的近3亿人口;既涵盖人口数量,也涵盖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就必须从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出发,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6.
7.
一个拥有十二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曾被西方政客们讥讽为连吃饭、穿衣都解决不了的一个穷国,只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在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后,中国共产党人综观全局,深刻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党的十六大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  相似文献   

8.
尽早确立中国长期人口发展目标,是当前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作为人口政策决策基础的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一直存在着人口负增长战略和人口零增长战略之争。人口负增长战略追求远低于现有人口的适度人口规模,因此主张维持较低生育率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大幅削减中国人口规模,最终达到其适度人口目标。人口零增长战略则主张应该千方百计提升过低的生育水平,尽可能减缓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国内外人口研究和人口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表明,作为人口负增长战略理论基础的适度人口理论并不成立,一味追求大幅削减人口规模,将把中国人口置于巨大且不可控的风险之中。因此,应尽早明确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目标,坚决拒绝人口负增长战略,尽快完全放开生育限制,今后要实行更具包容性的人口政策,从而全面挖掘生育潜力和有效提振生育水平,营造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9.
人口有序管理是北京"十二五"规划中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点的创新之一,由人口管理到人口有序管理,两字之差表明北京人口管理将由传统单一的"人的管理"转向"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当前北京人口管理确实面临许多难题,如何在准确把握北京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因势  相似文献   

10.
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社会在人口结构上是最轻松的时代。我想提出商榷的是,这部分利益,将来是要偿还的,实际上是一笔借债,不是真正的"红利"。要纠正这种误解,对将来不利的人口结构有所准备,应将"人口红利"改称为"人口负债"。  相似文献   

11.
要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就必须处理好人口内部结构的均衡问题,以及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问题。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与人口密不可分,故短期内只有通过人口结构的调整,使之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均衡。就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均衡最重要的问题是:少儿人口性别比的均衡;人口年龄结构的均衡;人口内部不同人力资本结构的均衡;人口地区分布的结构均衡;人口的城乡结构均衡;人口的阶级阶层结构均衡。  相似文献   

12.
人口的文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人口生态”基础和“人口文化”基因,因而在人口的行为中无疑包含着人口的文化行为。本文从人口行为的“人口生态”基础与“人口文化”基因、人口的文化行为及其大众文化行为考察、人口发展与人口的文化行为演进三个方面来讨论人口的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3.
台湾总面积为36,000平方公里,截至1984年12月17日,人口已超过19,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28人。这样的人口密度,为大陆人口密度的5倍,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16倍以上,比人口高空密集的日本(每平方公里为320人)还高65%,台湾已成为我国人口最稠密的一个省分,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1,(5):94-94
张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撰文认为,要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就必须处理好人口内部结构的均衡问题,以及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问题。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与人口密不可分,故短期内只有通过人口结构的调整,使之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均衡。  相似文献   

15.
十年来,贯彻执行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政策与方针,全市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但外来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分布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前进论坛》2011,(6):6-8
2011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做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0年的人口普查,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已步入老年型社会的状况,有人因此认为我国今后人口问题的重点将发生转移。本文通过我国的人口现状,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控制人口数量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坚持其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9.
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 《新东方》2002,(1):5-15
人口环境系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是人口和环境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其基本矛盾是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而人口环境的规律则规定了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人口增长超出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地球环境系统将被人口压力突破,能源前景的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人类文明前途的不确定性。摒弃传统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人口与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全面完成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人口环境系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是人口和环境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其基本矛盾是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而人口环境的规律则规定了人口环境系统发展变化的方向。人口增长超出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地球环境系统将被人口压力突破,能源前景的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人类文明前途的不确定性。摒弃传统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人口与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全面完成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