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校长时期,是北大永远值得骄傲的记忆,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而进行自由讨论,从而聚首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担当的。后来,他虽然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他在晚年主事民权同盟、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时,又与中国共产党声应气求、殊途同归了。  相似文献   

2.
我20多岁的时候,在日内瓦湖边,龙永网问我:小白,你知道什么叫谈判么?我说不就是你们天天跟美国人拍桌子吵架么?他说小白,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他说任何单方面的赢都不叫谈判,那是征服,或者说是战争。后来龙永图奉献了“双赢”这个词。  相似文献   

3.
我20多岁的时候,在日内瓦湖边,龙永网问我:小白,你知道什么叫谈判么?我说不就是你们天天跟美国人拍桌子吵架么?他说小白,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他说任何单方面的赢都不叫谈判,那是征服,或者说是战争。后来龙永图奉献了“双赢”这个词。  相似文献   

4.
北京滋味     
陈建功 《学习导报》2013,(10):59-60
我是到28岁时才开始“读”北京的,因为那一年我上了北大,听了第一次讲座,由侯仁之教授主讲。此前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1年,听了侯教授的,我才知道,前21年基本白活。因为北京太有意思,而我,却只是在北京“活着”而已。讲座结束后的次日,我流连于北大勺园,想米万钟,又想到侯教授的老师洪煨莲。到了星期日,我跑到永定河畔,感受这几近枯竭的河水当年如何孕育出一个聚居点,  相似文献   

5.
贺坤 《党建文汇》2011,(3):48-48
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俞敏洪应北大校长之邀作了演讲。这位北大老校友、新东方创始人的演讲非常精彩,其中的两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相逢1922年10月初的一天,在李大剖的家中,一位操着南方口音的小个子客人正和主人一边吃茶,一边愉快地交谈,这位客人就是来自上海经北京要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的陈独秀。在谈到莫斯科的党员时,李大制提到了霍秋白:“你到北大那一年,他是北大旁听生,说起来算是你的学生。当年他就入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被捕的学生中也有他。”李大利说话时拿出一叠《晨报》,在“莫斯科通信”专栏里,清一色地刊登着溜秋白从莫斯科寄来的文章。“他是什么时候去莫斯科的?是C.P吗?”陈独秀急急地问,“你到上海那年,他就去莫斯科了,当…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学校被人们称为“出国梦的制造者”,其创办者俞敏洪也将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而俞敏洪的成功与其小时候他父亲做的一件事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尹卫国 《奋斗》2006,(8):58-59
今年高考对四川省达州市“高五”学生王翔来说又是一次悲壮的命运抉择,他是连续三次参加高考的复读生了,前两次高考仅以3分、2分微弱之差未被北大录取,他断然放弃读其他重点大学,矢志不渝要上北大。小伙子表示“这次考不上北大,我宁愿第三次复读。”  相似文献   

9.
芥茉 《党课》2014,(15):115-116
近听一位老同志说,当年他在机关当“小于事”时,老婆想带刚过“满月”的孩子回老家看看,不意被地委书记知道了,就在去省委开会时接上他的老婆孩子顺道送回了家。在另一场合,还听一位老同志讲起一件往事,说当年他背着铺盖干粮步行去县城上学,有位骑自行车的中年人看到他年少吃力,停下问明情况,就把他的铺盖干粮送到了学校,后来才知道那个骑车的人是县委书记。  相似文献   

10.
唐宝民 《党课》2011,(15):108-108
一次去同学家里,同学的父亲给我讲了当年送他上学的事。“那时候他上小学二年级,从我家到学校有1.5公里路,早上6点上自习,5点半就得从家走。天还没亮,他不敢走,我就陪着他一起走,送他到学校。后来,  相似文献   

11.
姜皓 《求贤》2008,(1):26-26
他是穷山沟里的孩子,常常坐在田埂上,望着太阳的方向无限向往地憧憬着。父亲问他想些什么,他说:“我在想,等我长大了,我不要耕地,也不要上班,而是天天坐在家里等着别人为我寄钱。”  相似文献   

12.
名人书趣     
朱彝尊“晒书” 清代学者朱彝尊,有一天躺在荷花池旁,袒胸露肚地晒太阳,恰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碰见,问其原委。朱叹道:“我一肚皮书派不上用场。都发霉了,晒晒太阳,免得霉烂。”康熙回京后。招其面试。见他满腹经纶,便当场封了官。后来,人们在当年的荷花池旁筑了一个“晒字亭”,朱彝尊晒书的故事便广为流传了。  相似文献   

13.
围观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的几句话被称为“撑腰体”,迅速引起网友追捧。  相似文献   

14.
《学习导报》2014,(2):1-1
当年,“五卅惨案”发生时,爱国诗人闻一多“亲眼看见地上的碧血”,以燃烧的文字写下了《我是中国人》的长诗;当年,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吉鸿昌将军在美国拒绝享受被错认为日本人的礼遇,制作“我是中国人”的胸牌昂首行走美利坚;当年,新中国尚未成立,钱学森在美国不买保险,不置家产,因为他牢记“我是中国人”,随时准备回乡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祖国。  相似文献   

15.
服务快车     
挚友:你好! 我有一位大学时候的同学,他原本是农家子弟,上学和刚刚毕业的时候,生活特别简朴,毕业后分到了北京,后来又在国外生活了七八年,日前回到合肥,谈及国内的生活,总觉得一无是处。看他一身的“行头”和挥金如土的消费,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他说我活得“窝  相似文献   

16.
愿与阿Q共勉     
“共勉”是个很礼貌的词儿,充满友善。意思是“咱们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精神品位。”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咱们大家”。有的人动辄就嘲讽张三是阿Q,讥刺李四是阿Q,唯独他自己没有一丝儿“阿Q精神”,简直是个大勇士、大君子。我看,大不可信。我在很多文章中颂扬过阿Q的功德,乃至认为他对很多中国人有救命之恩。比方说,当年闹“文革”,将好多人弄成“牛鬼蛇神”,天天斗你、打你、往死里折磨你,你若是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处处逞出“士可杀不可辱”的脾气,我看你只能撞墙、上吊、喝敌敌畏。幸…  相似文献   

17.
陈甲取 《党课》2011,(24):127-128
俞敏洪——这个名字在哈佛和耶鲁的号召力几乎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位大学校长。《时代》周刊对他的描述是:这个一手打造了“新东方”品牌的中国人是“偶像级的,像米奇或者小熊维尼之于迪土尼”。俞敏洪其貌不扬,言语风趣幽默.为人谦和、睿智、平易近人,被“新东方”的同事戏称为“老俞”。  相似文献   

18.
光阴荏苒,我来青海转眼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白了少年头! 四十年前,我被分配到海西州工作。一到海西,我就领教了那里风的凌厉。后来发现,“大风起兮云飞扬”是这里的惯常现象,春节过后到五月中旬,差不多天天刮风,风一刮起来,往往飞沙走石,  相似文献   

19.
洪组 《求贤》2006,(2):30-31
马嘉庆是虹桥区信访办公宣主任.是一位有着29年党龄的老党员。2000年初,当组织决定将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他调到区信访办任主任时,一些好心人劝他说:“信访工作一没钱、二没权.却是天天有麻烦,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地方,你可要三思而后行”。他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毅然决然地上任了.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支部生活》2009,(6):53-5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